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0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20篇
耳鼻咽喉   2篇
基础医学   15篇
临床医学   52篇
内科学   47篇
神经病学   16篇
特种医学   24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27篇
综合类   132篇
预防医学   33篇
药学   85篇
中国医学   144篇
肿瘤学   13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531.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血浆和脑脊液中β-内啡肤(β—EP)、强啡肤A1—13(DynA1-13)和亮氨酸脑啡肤(L—ENK)的含量变化及纳络酮对其影响。方法:将60例脑出血(ICH)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0)和纳络酮组(n=30)。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纳络酮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纳络酮3.0mg/d静脉滴注,两组均治疗14d。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检测60例脑出血患者发病当天(治疗前)和治疗14d血浆和脑脊液中B—EP、DynA1-13、L—ENK的含量变化,并与正常组比较。脑出血患者治疗前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结果:(1)脑出血患者血浆和脑脊液中β—EP、DynA1-13含量在发病后即明显增高,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均P〈0.01);(2)脑出血患者血浆和脑脊液中β—EP、DynA1-13、L—ENK含量,治疗结束后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3)治疗结束后纳络酮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1)脑出血后血浆和CSF阿片肤含量异常升高;(2)纳络酮能拮抗阿片肽的异常升高,具有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32.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血浆和脑脊液中β-内啡肽(β-EP)、强啡肽A1-13(DynA1-13)的含量及纳络酮对其影响.方法:将60例脑出血(ICH)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0)和纳络酮组(n=30)。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纳络酮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纳络酮3.0mg/d静脉滴注,两组均治疗14d。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检测60例脑出血患者急性期和治疗14d后血浆和脑脊液中β-EP、DynA1-13的含量变化,并设立正常对照组,观察不同部位、不同出血量时上述指标的变化,观察纳络酮对血浆和脑脊液中β-EP、DynA1-13的影响。结果:(1)脑出血患者血浆和脑脊液中β—EP、DynA1—13含量在急性期较正常组明显增高,且有显著性差异(P〈0.01);(2)不同部位出血患者之间血浆和脑脊液中β—EP、DynA1-13含量的差别不大,无显著性差异(P〉0.05);(3)脑出血患者血浆中β—EP、DynA1-13含量与出血量呈显著正相关(r1=0.663、r2=0.480,P〈0.01),脑出血患者脑脊液中β—EP、DynA1—13含量与出血量呈显著正相关(r1=0.645、r2=0.380,P〈0.01)。(4)脑出血患者血浆和脑脊液中β—EP、DynA1-13含量,治疗结束后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结论:(1)β—EP、DynA1-13参与了脑出血的病理生理过程;(2)纳络酮能拮抗β—EP、DynA1-13所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具有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33.
我国原发性肝癌的死亡风险仍在逐渐升高,对肝癌的早期发现和早期诊治仍是防治肝癌的重要手段。肝癌癌前病变是慢性肝病炎癌转变进程中恶性转化的关键环节,主要是异性增生结节,故而肝癌前病变的及时防治可将肝癌治疗关口前移,中医药防治本病仍处于探索阶段。肝玄府理论的引入为本病防治提供了一个探索研究的方向,本文从肝玄府与气血津液的代谢着手,提出了肝玄府微癥结是肝癌癌前病变的基本病理状态,以开玄通络为基本治疗法则。癌前病变是多种病理因素夹杂的复杂状态,故在临床应用中提出“郁瘀态”“浊瘀态”“虚瘀态”3种常见的病理状态,旨在为本病的防治提供思路借鉴。  相似文献   
534.
MSCTA VR融合技术在支气管动脉成像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MSCTAVR融合技术显示支气管动脉(BA)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25例胸部增强CT扫描患者对动脉(含支气管动脉和主动脉)、气管、胸廓均采用AOS-VR技术分别重组VR像,然后进行图像融合,获得三维融合图像,观察支气管动脉的起源、走行及与相邻组织之间的解剖关系。结果:125例胸部增强CT扫描患者中117例支气管动脉显示清晰,共显示BA267支。右侧BA145支主要起源于右肋间动脉(68/145,46.9%)及降主动脉(65/145,44.8%);左侧BA122支主要起源于降主动脉(119/122,97.5%)。267支中有153支发自降主动脉前壁,77支发自降主动脉右侧壁,9支发自降主动脉后壁,22支发自降主动脉左侧壁,3支发自右侧锁骨下动脉,1支发自左侧颈总动脉,1支发自右侧甲状颈干,1支头臂干。起源于降主动脉的右BA以右壁最多(69/145,47.6%),其次是前壁(63/145,43.4%);起源于降主动脉的左BA以前壁最多(98/122,80.3%)。结论:VR融合技术能清晰、直观地显示支气管动脉的起源、形态、走行及与相邻组织结构的关系,对胸部手术或介入治疗术前评估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35.
目的 探讨建立髋臼骨折Letournel-Judet分类的三维数字仿真模型的方法及意义. 方法 对1名健康女性志愿者行骨盆16排螺旋CT扫描,所得Dicom格式的数据应用Mim-ics 10.01软件处理,重建出髋骨模型.依据髋臼骨折Letournel-Judet分类的标准模拟出各型骨折,各骨折块用不同的颜色表示.对骨折模型进行截图保存,并输出影片模式.5名骨科医师和10名医学生对比髋臼骨折Letournel-Judet分类三维骨折模型与二维平面示意图,给予初步评价.结果髋臼骨折Letournel-Judet分类三维模型形态逼真,立体感强,具有良好的视觉效果,可以从任意的方位和角度观察和截图,相对应的影片可以360°旋转观看骨折情况.4名骨科医师和9名医学生认为三维数字骨折模型更有利于理解骨折分型. 结论 髋臼骨折Letournel-Judet分类的三维数字仿真模型具有直观、立体、逼真、动态等特点,有利于临床工作及医学教学.  相似文献   
536.
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组织工程技术的核心是选取优良的骨种子细胞。近年来,人们对各型种子细胞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并逐步筛选出了一些较好的种子细胞。现阶段,常用的种子细胞有骨髓基质细胞、胚胎干细胞、成骨细胞、基因修饰细胞等。以上种子细胞虽然在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中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仍存在诸多缺点和不足,需进一步地克服和改良。  相似文献   
537.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多见于中老年者,其病变特征是关节软骨原发性或继发性的退行病变,并在关节边缘形成骨赘,病因不明。本文综述了该病在非手术治疗、手术治疗以及新兴疗法上的治疗进展,以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538.
临床骨缺损修复方法多样,且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传统的修复方法如自体、异体骨移植是目前临床最为常用的骨缺损修复方法,但也存在各种缺陷,限制了其广泛应用。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各种人工骨,尤其是骨组织工程在骨缺损修复中的逐步应用将进一步提高临床对骨缺损的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539.
带状疱疹祖国医学称为“缠腰火丹”,是病毒引起的急性疼痛,具有成簇水泡的一种皮肤病。中医认为其病因为“心火妄动,三焦风热乘之,发于肌肤”。著名皮肤科专家赵炳南认为,本病为肝胆火盛,或因脾湿内蕴,外受毒邪而诱发。其皮疹按神经节段常成带状分布,发生的部位以胸、腹、腰、背等部位,亦有少数患者发于颜面部。我们以针刺相应的夹脊穴为主治疗,取得了一定疗效,报导如下。 1 一般资料: 12例患者均为青壮年,其中男性9例,女性3例,发病时间最短为2天,最长为5天。治疗方法:以取发病一侧相应的夹脊穴为主,如发于颜面部则加曲池、手三里、合谷;发于胸胁部则加阳陵泉;发于腰部加委中、昆仑。针刺以1.5~2寸毫针行针泻法,一日1次或一日2次。  相似文献   
540.
青岛市猩红热的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于1991年5月至1992年4月对青岛市猩红热发病情况进行了病原学及流行病学监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病例选择1991年5月1日至1992年4月30日,青岛市儿童医院传染科临床诊断为猩红热的病例186例。当场采咽拭子涂布新鲜羊血平板进行病原分离。1.2 健康人群带菌状况调查根据1990年疫情,选择猩红热发病较高的市北区进行健康人群咽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