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4篇
口腔科学   8篇
临床医学   19篇
内科学   13篇
特种医学   25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31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分析2005 — 2017年云南省丽江市玉龙野鼠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流行态势,为制定该疫源地鼠疫防制对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5 — 2017年玉龙县及古城区动物及人间鼠疫的三间分布和流行状况进行分析。结果玉龙鼠疫自然疫源地动物鼠疫流行异常活跃,主要地区分布在玉龙县黄山镇南溪村委会鹿子村及古城区七河镇后山村委会木梳村,流行季节及高峰期主要为4 — 5月。 13年间发生鼠疫疫情8年次13个疫点。 其中,2005年 发生人间鼠疫1起,确诊肺鼠疫病例5例,死亡2例,其他年次均为动物间鼠疫。结论玉龙鼠疫自然疫源地自证实以来动物间鼠疫始终处于活跃状态,疫情连续不断。 应加强疫情监测,及时处置动物间疫情,严防波及人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滇西地区室内鼠形动物巴尔通体感染状况。方法 在滇西地区8个州(市)抽取10个县(市、区)40个自然村,随机抽取800户家庭(每村20户),进行室内捕鼠,采集鼠脾脏标本并提取基因组DNA,运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巴尔通体枸橼酸合酶(gltA)基因,阳性者进行测序分析。结果 捕获9种421只鼠形动物,采集脏器样本404份,PCR扩增阳性64份,阳性率为15.84%。9种鼠形动物中仅黄胸鼠和褐家鼠检出阳性,阳性率分别为23.05%(62/269)和8.70%(2/23)。10个县(市、区)中6个检出阳性。基因分析表明携带的巴尔通体至少存在6种基因型:B. tribocorum、B. queenslandensis、B. elizabethae、B. rochalimae及2个可能的新型。结论 滇西地区室内鼠形动物感染巴尔通体,且呈现基因多样性特征,部分县(市)阳性率较高,需加强监测和预防控制。  相似文献   
13.
常见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的分离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医院常见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的分离情况及耐药特点.方法 细菌鉴定用VTTEK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药敏试验用纸片琼脂扩散法.结果 自2003年1月-2007年12月临床分离出的3069株革兰阴性杆菌中,铜绿假单胞菌871株、不动杆菌属655株、嗜麦芽寡养单胞菌279株;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在各类标本细菌分离结果分析,以呼吸道标本痰分离率最高(66.3%),其次是分泌物(16.8%)、中段尿(10.0%);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堵南、美罗培南敏感率较高,分别为75.2%和78.6%,其次是头孢吡肟(67.3%),头孢他啶(63.6%);不动杆菌属对氨曲南敏感率很低,为12.6%,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敏感率均>90.0%,其他多种抗菌药物的敏感率下降到<60.0%,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复方新诺明、左氧氟沙星及米诺环素的敏感率分别为73.4%、86.2%、89.8%.结论 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的分离率及耐药率高,治疗该类细菌感染应根据临床分离株耐药性检测结果选用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等敏感药物或联合用药,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乌鲁木齐河上游岸边土壤细菌和真菌总数及种群分布,为环境治理及疾病预防提供数据。方法以乌鲁木齐河源头天山一号冰川为起点沿乌鲁木齐河采集4个区域样本共30份,测定细菌总数、真菌总数,鉴定细菌和真菌优势菌群。结果细菌优势茵群为9个种属:芽胞杆菌属(Bacillus)、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棒状型菌属(Corynebacterium)、微球菌属(Micrococcus)、假单胞杆菌属((Pseuclomonas)、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产碱杆菌属(Alcaligenes)、不动细菌属(Acinetobacter)及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细菌;真菌优势菌属为6种:青霉属(Penicillium)、曲霉属(Aspergillus)、酵母属(Saccharomyces)、毛霉属(Mucor)、根霉属(Rhizopus)及木霉属(Trichoderma)。结论本调查初步明确了乌鲁木齐河岸边土壤中细菌和真菌的优势菌群。  相似文献   
15.
乌鲁木齐地区2010年腹泻病原菌耐药性监测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调查2010年乌鲁木齐地区腹泻病原菌耐药性特征,为指导本地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对腹泻标本进行细菌学培养,利用生化、血清学方法 对分离菌株进行特异性鉴定.在此基础上,利用K-B纸片扩散法检测病原菌的耐药性.结果 从392份腹泻标本中,分离获得病原菌103株,主要包括47株志贺菌、33株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及1...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肠道致病菌中产ESBLs菌株的发生率、流行特征及产CTX-M型耐药表型和基因型。方法对临床分离到的161株肠道致病菌进行ESBLs表型确证试验;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CTX-M基因,对PCR产物测序并确定基因亚型;采用K-B琼脂扩散法对23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进行检测。结果 161株肠道致病菌中有85株(52.8%)ESBLs表型检测阳性。PCR扩增结果表明,共有24株(28.2%)携带CTX-M型基因,其中10株(41.7%)检出CTX-M-1组基因,14株(58.3%)检出CTX-M-9组基因。基因测序确定存在CTX-M-3、CTX-M-14、CTX-M-15、CTX-M-24、CTX-M-27等多种亚型,以CTX-M-14为主。药敏结果显示,不同基因型均对青霉素类,第一、二、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有较为明显的抗药性。结论乌鲁木齐地区肠道致病菌产ESBLs现象较为普遍,对氨苄西林、头孢唑林、头孢噻吩、和头孢呋辛高度耐药。细菌基因型以CTX-M-14亚型为主,同时存在多种亚型。首次在新疆地区检出CTX-M-3、CTX-M-15、CTX-M-24、CTX-M-27基因亚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现场评估云南省家鼠鼠疫监测技术和方案,科学调整该省家鼠鼠疫监测方法和模式,提高监测质量和应急处置能力。方法 随机抽取6个监测县(区),对48个固定点和流动点开展鼠密度调查;统一制定鼠疫监测调查表,对监测执行单位和个人进行现场评估。结果 现场监测6县(区)固定点平均鼠密度为2.32%,流动点(菜园地和农耕地)和林地平均鼠密度分别为7.35%和5.01%;监测实际支出平均为29 089元/年;部分县级鼠疫实验室尚未达到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要求,应急装备基本配置参差不齐。结论 云南省的鼠疫监测方案应根据家鼠鼠疫监测工作需要,进行合理调整,增加监测经费投入,提高监测效率,为全省分析疫情和科学防治鼠疫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云南省香格里拉县小型兽类体表寄生蚤的构成和分布,为探讨滇西北高海拔地区是否存在喜马拉雅旱獭鼠疫疫源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1年6-7月,在香格里拉县6个乡镇,海拔2500~4900m区间4种景观带开展现场调查;分别采用夹线法、笼日法、圈套、吊杆扣和挖洞等方法捕获小兽,梳捡体蚤,分类计数.结果 从4目7科(亚科)14属21种425只小兽体表捡获寄生蚤334匹(3科7亚科15属26种);其中以迪庆额蚤和方叶栉眼蚤数量居多,分别占33.53%和13.17%;首次从云南省喜马拉雅旱獭体表和獭洞捡获青藏高原旱獭鼠疫疫源地主要媒介蚤种斧形盖蚤和谢氏山蚤,且为主要寄生蚤,分别占11.38%和6.59%.结论 迪庆额蚤为此次调查检获的优势种,从空间分布来看,不同海拔垂直梯度和4种景观都有分布,特新蚤指名亚种分布无论从景观还是海拔高度都未呈现集中优势,这与玉龙和剑川两块鼠疫疫源地有明显区别,而喜马拉雅旱獭体外寄生蚤斧形盖蚤和谢氏山蚤的客观存在,为推测当地存在喜马拉雅旱獭鼠疫疫源地提供了极有价值的线索.  相似文献   
19.
双侧唇裂修复术中再造人中凹、朱缘弓和唇珠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侧唇裂修复术中再造人中凹、朱缘弓和唇珠的方法谭跃展,刘正祥,傅豫川.双侧唇裂大多组织缺少较多、组织移位较大、前腭向前高突,致使一般方法修复后,双侧唇峰不显、唇弓不能恢复正常弧度。为此,本文作者在前人方法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良尝试,强调再造人中凹及弓形朱...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调查丽江市古城区野鼠鼠疫疫源地宿主动物携带鼠疫噬菌体情况,并探讨其流行病学意义,为野鼠鼠疫疫源地宿主动物的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7年9月于丽江市古城区5个乡镇共13个野鼠鼠疫疫源地的鼠疫流行自然村采用5 m夹线法进行捕鼠,以鼠疫疫苗株EV76为饲养菌(即鼠疫噬菌体的宿主菌),采用双层平板法分离鼠疫噬菌体,对所分离噬菌体进行噬菌斑观察和电镜下形态鉴定。结果 在丽江古城区5个乡镇共捕鼠766只,其中七河321只,文化镇131只,开南良美48只,大东乡117只,金安乡149只,采集鼠回盲段样本766份,在34份样本中分离34株鼠疫噬菌体,鼠疫噬菌体分离率4.43%;5个乡镇均分离到鼠疫噬菌体,其中七河噬菌体阳性率较高(6.85%)。34株鼠疫噬菌体中,29株分离自齐氏姬鼠,2株分离自大绒鼠,3株分别来自灰麝鼩、斯氏家鼠和树鼩。齐氏姬鼠的噬菌体阳性率显著高于其他鼠种,其所分离鼠疫噬菌体的噬斑出现特大(直径2.5~<3.5 mm)、大(直径1.5~<2.5 mm)、中(直径0.5~<1.5 mm)及小(直径<0.5 mm)四种噬菌斑。结论 丽江市古城区野鼠鼠疫疫源地宿主动物中携带一定数量的鼠疫噬菌体;因齐氏姬鼠的噬菌体携带率远高于其他鼠种,证明齐氏姬鼠是该疫源地的主要宿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