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摘要:目的:探究伊布替尼致侵袭性真菌感染(IFIs)的临床特点,为临床安全使用伊布替尼提供参考。方法:检索国内外数据库,获取伊布替尼所致IFIs的文献,对文献报道病例中的患者年龄、性别、原患疾病,伊布替尼用药剂量、给药途径及合并用药,IFIs发病时间、发生部位、病原学情况、转归及关联性评价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48篇文献,73例伊布替尼所致IFIs病例。男性患者数量明显多于女性,60岁以上患者占比最多(82.19%);原患疾病主要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64.38%);73例患者中有68例伊布替尼给药剂量符合说明书规定;13例患者联用了其他药物;79.45%的患者IFIs发病时间在用药后6个月内,发生部位主要为肺部(46.94%)及中枢神经系统(30.61%);曲霉菌(49.35%)为主要的致病菌,病死率高达31.51%;大部分病例的药品不良反应关联性评价结果为"很可能"和"可能"。结论:伊布替尼致IFIs具有发病迅速、病死率高的临床特点,应在用药早期加强监控,及时诊断与治疗,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22.
目的 比较阿扎胞苷和地西他滨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探讨影响2种药物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京鼓楼医院2013年7月—2022年12月收治的63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分为阿扎胞苷组(n=37)和地西他滨组(n=26)。阿扎胞苷组:sc注射用阿扎胞苷50 mg·m-2·d-1×10 d或75 mg·m-2·d-1×7 d,28 d为1个疗程。地西他滨组:sc注射用地西他滨20 mg·m-2·d-1×5 d或25 mg·m-2·d-1×4 d,每4周为1个疗程。对两组患者进行疗效和安全性评估,并对影响临床疗效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阿扎胞苷组的总反应率(ORR)及骨髓完全缓解率高于地西他滨组(ORR:73.0% vs 42.3%,P=0.014;骨髓完全缓解率:40.5% vs 11.5%,P=0.012),但两组的完全缓解率和血液学改善率均无显著差异。单因素分析结果发现,患者年龄、疗程、基线血红蛋白与临床疗效相关(P< 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疗程≥4个[比值比(OR)=5.439,P=0.007]和基线血红蛋白≥80 g·L-1 (OR=4.788,P=0.027)是影响临床疗效的独立保护因素。地西他滨组骨髓抑制及发热的发生率高于阿扎胞苷组(骨髓抑制: 65.4% vs 32.4%,P= 0.012;发热:53.8% vs 24.3%,P=0.017)。结论 阿扎胞苷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临床疗效优于地西他滨,疗程及基线血红蛋白水平均可影响二者的疗效。阿扎胞苷在血液学方面的安全性高于地西他滨。 相似文献
23.
目的探讨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以求更好地控制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方法选取我院2011-01—2012-12收治的130例脑血管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统计年龄、性别、生活习惯及自身和家族健康状况等共9个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研究发现,脑血管疾病与许多因素有关,其中包含不可干预因素:年龄、性别、遗传等;可干预因素:吸烟、酗酒、高血压、高脂血症或血脂异常、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等。其中,高血压是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心脏病和糖尿病史是肯定的危险因素;其次,各种不良的生活习惯排第3位,如吸烟、酗酒等。结论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可通过科学有效的自身控制和及早预防性的调整,从而降低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