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2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4篇
耳鼻咽喉   3篇
儿科学   8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66篇
内科学   9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2篇
外科学   43篇
综合类   75篇
预防医学   25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9篇
  3篇
中国医学   17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吕旭东  刘晟 《广东医学》2006,27(6):787-787
羟基磷灰石(hydroxgapatite,HA)是目前较为理想的人工眶内植入材料,但其术后的并发性义眼台暴露仍时有发生.现回顾我科2000年3月至2004年3月86例HA义眼台直接植入术后出现的11例义眼台暴露病例,分析其发生的原因和防治措施,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大肠癌肝转移射频消融后局部复发影响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治疗大肠癌肝转移后局部肿瘤复发的风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研究213例347个肿瘤实施RFA治疗后局部复发的临床资料,对可能影响RFA局部治疗效果的临床因素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175例(82.2%)298个肿瘤(85.9%)得到CT或MRI随访资料。大肠癌肝转移灶RFA后肿瘤局部复发率为36.9%(110/298),局部复发的平均时间为16.4月(2~57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肝脏转移灶的部位、大小和射频针类型与肿瘤射频后的局部复发相关(P值分别为P=0.000,P=0.021和P=0.026),但Cox多因素分析则显示只有瘤大小和转移灶部位是大肠癌肝转移射频消融后局部复发的独立预后因素(χ^2=8.522,P=0.000;χ^2=1.321,P=0.022)。结论 肝脏肿瘤的大小和部位是RFA治疗效果的独立影响因素,正确的电极选择和布针是获得肿瘤完全坏死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经股动脉皮下植入化疗药盒治疗晚期恶性肿瘤20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索经股动脉皮下植入化疗药盒对晚期恶性肿瘤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0例晚期恶性肿瘤病人经股动脉皮下植入5116化疗药盒,经动脉进行序贯化疗。治疗病例包括肝癌、肺癌肝转移、宫颈癌和膀胱癌。结果:治疗效果显示近期疗效良好,没有发生与治疗有关的并发症或药物的特殊毒副作用,70%的病人经治疗后生存期延长。结论:经动脉植入化疗药盒既可以发挥动脉给要提高肿瘤区药物浓度的优点,又避免了多次动脉穿刺,而且可以使用序贯化疗方案,充分发挥药物的效能,提高了化疗指数。提高了肿瘤病人的生活质量。为肿瘤的介入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全肝CT灌注成像评估兔VX2肝肿瘤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联合阿帕替尼治疗效果的价值。方法:建立36只兔VX2肝肿瘤模型,随机分为4组,每组9只。A组行TACE(0.4 mg栓塞微粒球),B组单纯口饲强服阿帕替尼50 mg/(kg.d),C组行TACE(0.4 mg栓塞微粒球)+口饲强服阿帕替尼50 mg/(kg.d),D组使用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行肝动脉灌注。4组均于治疗前和治疗7,14 d后行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 imaging,CTPI)获取灌注参数,包括血流量(blood flow,BF)、血容量(blood volume,BV)、肝动脉分数(hepatic arterial fracture,HAF)、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及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ermeability surface,PS)。各组于第1次灌注扫描后分别处死1只兔,治疗14 d后行最后一次灌注扫描后处死剩余8只兔。取肿瘤边缘区组织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比各组肿瘤边缘区CT灌注参数。比较各组治疗前及治疗7 d后肿瘤边缘区CT灌注参数的变化,采用多组间方差分析比较各组的肿瘤边缘区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值,对各组灌注参数与MVD值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治疗前4组间肿瘤边缘区CT灌注参数BF,BV,MTT,HAF,P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A,B,C组BF,HAF,PS明显降低(P<0.05),D组稍增高。治疗14 d后MVD值分别为A组80.1±16.4,B组50.2±11.2,C组27.4±9.7,D组68.7±12.7,C组MVD值较其他3组显著降低(P<0.01)。除A组外,其余各组兔VX2肝肿瘤边缘区CTPI参数BF,HAF,PS与MVD均呈正相关;BV,MTT与MVD无明显相关性;A组MVD与各CTPI参数无明显相关性。结论:全肝CT灌注可定量评估兔VX2肝肿瘤TACE治疗前后肝血流动力学变化,可替代MVD评价肿瘤血供生成,TACE联合口服阿帕替尼能够有效抑制肿瘤血管生长。  相似文献   
5.
目前各中医药院校广泛开展了与传统师承教育模式相关的教学实验与改革,例如广州中医药大学的师承教育试点班等。而学习理论是各种教学技术与手段的源头,并且是理智的选择教学策略的基础。文章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分析中医知识的独特性,提出相对于传统院校教育模式,师承教育的意义不在于学生在跟师时学到的具体知识和技能,而在于学生在跟师的过程中所得到的经验背景,以及通过师傅的引导,使学生得以更好地完成对抽象性极强的中医概念的建构,形成属于自己的理解与知识。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乳腺癌MRI的特征性表现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为乳腺癌淋巴结阳性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评估提供理论依据。材料与方法44例经病理证实为乳腺癌且均术前行MR扫描,其中26例患者证实有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由2名有经验的影像科医师阅读MRI,分析不同肿块的短径与长径之比、动态增强的特征与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结果(1)MR形态学分析乳腺肿块短径和长径之比与腋窝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性(t=5.892, P<0.05);(2)早期边缘强化率与腋窝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性(t=3.966, P<0.01)。结论乳腺癌肿块短径及长径之比越大,其腋窝淋巴结转移可能性越小,肿块早期边缘强化率越大,淋巴结转移可能性越大,且提示预后不良。可见,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与MR的特征具有较好的相关性,MR检查可对判断乳腺癌预后和腋窝淋巴结性质制定有效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超声引导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肌壁间子宫肌瘤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治疗肌壁间子宫肌瘤的效果及其对前、后壁子宫肌瘤疗效的差异。方法对54例症状性肌壁间子宫肌瘤患者行超声引导下HIFU治疗;消融后当日或次日及术后3个月时行增强MR检查,评估肌瘤消融范围并计算消融率:消融率≥50%为显效,0<消融率<50%为有效,增强信号无减低为消融无效。结果共消融治疗肌壁间子宫肌瘤57个,其中前壁肌瘤32个,后壁肌瘤25个;消融前肌瘤体积为16.27~502.12cm3,消融后增强MRI显示无灌注区域体积为5.75~292.42cm3,平均消融率为(68.14±16.19)%,显效率为89.47%(51/57),有效率为100%(57/57)。3个月后消融肌瘤无灌注区域体积较术后1天或次日进一步缩小(t=6.365,P<0.05)。前壁肌瘤平均消融率为(74.35±12.24)%,后壁肌瘤平均消融率为(60.93±17.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66,P<0.05)。结论超声引导HIFU治疗肌壁间子宫肌瘤安全、有效,对前壁肌瘤的消融率高于后壁肌瘤。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热消融治疗术后复发型肝内胆管细胞癌(RICC)的疗效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 2007年10月至2012年10月,37例RICC患者共60个结节接受经皮热消融治疗,并对患者的生存预后及影响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7个结节(57/60,95%)完全消融;37例患者消融后无瘤生存期1.5~34.2个月(中位5.6个月);6个月、1年、2年和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4.6%、67.6%、40.5%和27.0%.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显示复发灶直径是影响消融后累积生存率的主要危险因素(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复发灶直径>3.0 cm (P=0.005)和术后早期复发(<1年)(P=0.036)是影响消融后无瘤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经皮热消融治疗术后复发型肝内胆管细胞癌安全可行、疗效显著;术后复发灶大小是最重要的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伤后第3天外周血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血小板计数的比值(RPR)在严重烧伤患者预后中的判断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 201 4年12月收治的符合重度以上烧伤标准的成年患者325例,检测患者伤后第3天RDW和血小板计数.根据患者伤后第3天RPR中位数值将其分为高RPR (RPR≥0.124)组和低RPR (RPR<0.124)组,收集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烧伤严重程度、是否有吸入性损伤等指标的数据,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严重烧伤住院期间生存率并将结果带入Cox回归分析,同时绘制61例死亡患者ROC受试者工作曲线,探讨伤后第3天RPR对严重烧伤患者预后的判断作用.结果:伤后第3天高RPR组和低RPR组在严重烧伤住院期间生存率分别为70.2%(118例)和93.0%(14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回归分析提示伤后第3天RPR为预测烧伤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风险比:0.398,95%置信区间:0.200~0.794,P<0.01).对61例死亡患者ROC曲线分析提示,伤后第3天RPR值ROC曲线下总面积为0.776(95%置信区间为0.706~0.846,P<0.01).其中伤后第3天RPR的最佳阈值为0.192时敏感性62.3%,特异性86.3%.结论:伤后第3天RPR对严重烧伤患者预后的预测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潘锋君  刘晟 《新中医》2021,53(11):92-95
目的:观察丹参注射液辅助孟鲁司特钠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HSP)的疗效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HSP患儿7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5例),2组患儿入院后均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孟鲁司特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丹参注射液治疗,连续治疗14 d后记录2组临床疗效、症状改善情况及免疫功能指标变化。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1.43%,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71.43%(P0.05)。观察组皮肤紫癜消失时间、腹痛消失时间、关节疼痛消失时间、呕吐消失时间及肾损害消失时间均早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T淋巴细胞CD3+、CD3+/CD4+、CD19+表达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CD3+、CD3+/CD4+表达率较治疗前上升,观察组CD3+、CD3+/CD4+表达率上升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CD19+表达率较治疗前下降,观察组CD19+表达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丹参注射液辅助孟鲁司特钠治疗小儿HSP疗效确切,可明显缓解患儿临床症状,提高患儿机体免疫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