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5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0篇
耳鼻咽喉   2篇
基础医学   15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43篇
内科学   267篇
神经病学   162篇
特种医学   28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85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8篇
  1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5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67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4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51.
患者 女,24岁,产后2周出现右侧面部麻木,症状持续性加重,继之出现右侧半身麻木和语言障碍.1个半月后行头部MRI(T1、T2加权像及增强像)检查,显示左侧颞、顶叶及左侧基底核区有片状异常信号,见图1~3.  相似文献   
152.
目的探讨颈动脉狭窄合并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发病率及临床处理策略。方法 2012年7月1日~2013年12月31日于我中心就诊,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的狭窄程度≥50%的颈动脉狭窄患者191例,通过电话和门诊进行3~12个月随访,其中5例患者进行了DSA随访。结果 191例患者中,合并未破裂动脉瘤患者12例,检出率6.3%。12例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中,9例干预治疗,其中1例单纯行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1例行动脉瘤手术夹闭后择期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2例单纯行动脉瘤栓塞,5例行狭窄支架置入并动脉瘤栓塞;另3例未干预治疗,仅控制危险因素,定期随访。所有患者均合并有糖尿病,高血压及吸烟等危险因素。随访期间,未破裂动脉瘤干预患者中,有1例患者动脉瘤复发;未干预患者中,有1例患者频繁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给予抗血小板治疗后好转。结论在颈内动脉狭窄患者中,颅内动脉瘤发生率较高。对颈动脉狭窄合并颅内动脉瘤患者通过个性化的方案治疗后,可取得良好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3.
目的 探讨应用多支架并行置放和重塑形技术治疗巨大梭形椎-基底夹层动脉瘤的临床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1年4月至2013年10月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5例经MRI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为巨大梭形椎-基底夹层动脉瘤患者.瘤体最大扩张直径为8.2~15.0 mm.在全身麻醉下对5例巨大梭形夹层动脉瘤行多支架的并行置放与塑形.首先依据瘤体直径和形态在瘤体扩张直径最大位置并排置入2~3枚不同型号的Solitaire或Neuroform颅内自膨式支架,以弥补现有颅内支架直径不足的问题,使瘤腔能够得到完全重塑形,既能保持所有支架在瘤腔内处于稳定状态并造成夹层的有效闭合,又可以加固瘤壁并降低血管搏动性对脑干压迫的力度.其次以其中一个支架作为主通道,采用“telescope”技术根据需要在远端和近端置入支架来完全覆盖夹层区域,防止夹层向两端进一步发展,同时有助于解剖通道的重新建立,减少血流动力学紊乱.术前和术后常规采用全身抗血小板治疗.结果 5例治疗均获成功,5例患者共置入支架18枚,其中3例置入3枚,1例置入4枚,1例置入5枚;2例并行置放3枚,3例并行置放2枚.术后患者原有的临床脑干和颅神经损害症状明显改善.随访6 ~ 24个月,患者均没有复发症状,生活和工作基本正常.5例患者在术后6~12个月复查DSA的结果显示2例瘤体缩小,3例瘤体无增大迹象.结论 应用多支架并行置放和重塑形巨大梭形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近期内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控制瘤体扩大,手术安全性较高,可能有助于降低并发血栓形成和破裂出血的概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54.
1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Non-Disabling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Events,NICE)及高危非致残缺血性脑血管事件(High-risk Non-Disabling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Events, HR-NICE)的定义及产生背景
  1.1定义
   NICE指发病后未遗留显著残疾的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包括以下3类人群: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②轻型缺血性卒中(minor ischemic stroke)(以下简称为轻型卒中);③症状迅速缓解,未遗留残疾的缺血性脑血管事件。  相似文献   
155.
目的 基于心脏磁共振组织追踪技术(CMR-TT)定量分析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左心室心肌应变。方法 对HCM射血分数(EF)正常28例患者(病例组)及14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行心脏磁共振电影检查,应用CMR-TT技术定量分析左心室心肌各向应变值、收缩期应变率及峰值位移,就两组左心室整体心肌的各向应变值、收缩期应变率、峰值位移及病例组肥厚节段、非肥厚节段应变参数做统计学分析,构建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左心室整体心肌各向应变在鉴别对照组与病例组诊断效能。结果 HCM组左心室整体心肌径向应变、周向应变、纵向应变值及其相应的应变率分别为(23.39±10.11)%和(1.32±0.48)s-1、(-17.59±5.04)%和(-1.14±0.38)s-1、(-8.70±2.84)%和(-0.59±0.20)s-1,均低于对照组。HCM组整体心肌径向、周向及纵向峰值位移分别为(4.32±0.97)mm、(2.63±1.74)deg、(4.43±1.81)mm也较对照组不同程度缩小。病例组肥厚节段径向应变、周向应变...  相似文献   
156.
Wingspan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颅内动脉狭窄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病因之一。近年来,随着血管内介入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血管成形和支架置入术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有效手段。但是由于受到技术水平的限制,以往没有专门为颅内动脉设计的支架,临床上多选择冠状动脉支架用于颅内动脉狭窄的治疗,效果差强人意。Wingspan支架(Boston公司,美国)是一种专为颅内动脉设计的支架,现将其使用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7.
目的探讨血管内取栓治疗颈内动脉夹层导致的前循环大血管串联性闭塞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全国4家高级卒中中心诊断为颈内动脉夹层合并前循环大血管串联性闭塞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86例,其中东部战区总医院32例,南阳市中心医院24例,扬州大学附属医院18例,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12例,诊断均符合颈动脉夹层标准。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86例患者分为非血管内取栓组(53例)和血管内取栓组(33例)。非血管内取栓组采用静脉溶栓治疗和(或)药物治疗,血管内取栓组采用Solitaire支架系统进行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比较两组年龄、性别、卒中危险因素(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吸烟史)等基线资料以及入院NIHSS评分、闭塞血管、住院期间药物治疗、静脉溶栓比例、颅内出血和预后等临床资料的差异。将卒中发生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2分定义为临床预后良好。结果 (1)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糖尿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吸烟史、NIHSS评分等基线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2)两组患者血管闭塞部位、静脉溶栓、住院期间药物治疗比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3)血管内取栓组患者非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预后良好率均高于非血管内取栓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5. 5%(15/33)比11. 3%(6/53),69. 7%(23/33)比45. 3%(24/53);均P 0. 05];两组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病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结论相较于静脉溶栓治疗和(或)药物治疗,颈内动脉夹层合并急性前循环大血管串联性闭塞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应用血管内取栓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8.
目的 探讨中国成人烟雾病患者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CMB)发生率、分布方式和影响因素.方法 连续纳入南京卒中登记系统中的30例经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确诊的成年烟雾病患者,且均行3.0T磁共振常规序列和磁敏感加权成像检查.收集既往病史、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和白质病变等临床资料,检测空腹血糖水平和纤维蛋白原含量.分析烟雾病患者CMB病灶数量、分布信息及其与各种临床参数的关系.结果 30例入组对象中有10例患者的11侧半球共检出14处CMB,病灶分布以脑深部区域(71.4%)为主,尤以侧脑室旁白质(50.0%)多见.CMB阳性组年龄、性别、出血症状、血压、白质病变和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均与CMB阴性组无显著差异,而前组空腹血糖水平显著高于后组[(8.0±4.1)mmol/L对(4.8±0.4)mmol/L,P=0.03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空腹血糖水平升高是成年烟雾病患者发生CMB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992,95% CI1.325~91.218;P=0.026).结论 国内成人烟雾病患者的CMB病灶以深部区域,尤其是侧脑室旁白质好发,空腹血糖水平可能影响烟雾病患者的CMB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9.
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与美国卒中协会(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ASA)共同举办的第35届国际卒中大会(International Stroke Conferenc,ISC)于2010年2月24日至26日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圣安东尼奥市召开,900多个发言和壁报呈献了脑血管病基础与临床研究的最新进展.本文将简要介绍本次会议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60.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老年抑郁症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中的老年抑郁症与其颈动脉粥样硬化及MRI上的白质高信号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从南京卒中注册系统中选取2002年1月至2006年1月入院的189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病例组,从入院患者中选取188例无脑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行颈动脉血管造影和颈部血管超声评价颈动脉狭窄和颈动脉内膜厚度。所有患者均行MRI检查对白质高信号的程度进行评估。结果病例组中高血压、糖尿病、缺血性心脏病、老年抑郁症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且病例组颈动脉狭窄和白质病变的严重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老年抑郁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白质高信号密切相关。白质高信号评分与脑梗死患者的抑郁程度密切相关,这种联系在对年龄及脑血管病危险因素进行校正后仍然存在(P0.05)。结论老年抑郁症的发生可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