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7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0篇
耳鼻咽喉   2篇
基础医学   15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42篇
内科学   263篇
神经病学   162篇
特种医学   26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85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8篇
  1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5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67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4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31.
第36届国际卒中大会(International Stroke Conference)于2011年2月8日至11日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市召开.国际卒中大会是由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与美国卒中协会(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ASA)共同举办的每年一届的教育性论坛,旨在交流脑血管病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等方面的最新基础和临床研究进展.本届大会的会议摘要以口头报告和壁报形式展示.大会科学委员会共筛选出569篇会议摘要,刊登在Stroke 2011年第3期.现简要介绍本次会议交流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2.
目的 探讨置入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治疗老年颅内动脉瘤患者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22年10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内科介入病区的使用PED治疗的老年颅内动脉瘤患者30例(共39个动脉瘤),使用O’Kelly-Marotta(OKM)分级标准评估颅内动脉瘤的闭塞程度,使用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判断老年患者出院时及随访时的临床预后。结果 30例老年患者共置入34枚支架,置入成功率为100%。动脉瘤术后即刻OKM分级A、B、C、D级分别为29个(74.4%)、10个(25.6%)、0个、0个,出院时良好预后率(mRS评分0~2分)为96.7%。14例患者共21个动脉瘤获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随访,动脉瘤缩小(OKM好转)19个(90.5%);闭塞(OKM C级+D级)12个(57.1%),随访中未发现动脉瘤复发、支架内再狭窄、神经系统症状。30例患者获电话随访,随访时间中位数为9个月,良好预后率为100%。结论 应用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老年患者颅内动脉瘤,术中并发症较少,短期临床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33.
中枢神经系统内的外周型苯二氮受体(PBR)主要分布在小胶质细胞线粒体外膜,参与调控神经类固醇的合成以及神经元的凋亡过程。最近的研究表明,PBR在各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神经变性、肿瘤、炎症、脱髓鞘、脑缺血、脑创伤、癫癎和肝性脑病中表达明显上调。PBR已成为反映体内外神经病理学改变的一种敏感而特异的定量指标。深入研究PBR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作用机制,有可能为这些疾病的治疗找到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4.
早期康复结合电刺激疗法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8,他引:16  
目的探讨电刺激疗法结合早期康复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9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两组患者均常规行药物治疗,治疗组增加运动疗法和电刺激疗法。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评定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肢体Fu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Barthel指数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有改善,但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康复结合电刺激疗法可促进急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35.
牙科合金材料因其良好的性能在口腔临床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而由金属离子析出带来的生物安全性问题是金属材料应用中最重要的因素。大量研究证实析出的金属离子会引起局部和全身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其中氧化应激机制在诱发细胞毒性的过程中作用极为关键。本文就牙科铸造合金中析出的镍、铬、钴三种金属离子引起细胞氧化应激的研究现状及产生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6.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卒中的主要病因.了解颈动脉斑块的组成成分和预防斑块破裂,对于降低缺血性卒中风险具有重要的意义.MRI具有无创、无电离辐射且重复性好等优点,是最具潜力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像手段之一.文章就MRI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像中的应用做了综述.  相似文献   
137.
患者 女,24岁,产后2周出现右侧面部麻木,症状持续性加重,继之出现右侧半身麻木和语言障碍.1个半月后行头部MRI(T1、T2加权像及增强像)检查,显示左侧颞、顶叶及左侧基底核区有片状异常信号,见图1~3.  相似文献   
138.
目的探讨颈动脉狭窄合并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发病率及临床处理策略。方法 2012年7月1日~2013年12月31日于我中心就诊,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的狭窄程度≥50%的颈动脉狭窄患者191例,通过电话和门诊进行3~12个月随访,其中5例患者进行了DSA随访。结果 191例患者中,合并未破裂动脉瘤患者12例,检出率6.3%。12例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中,9例干预治疗,其中1例单纯行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1例行动脉瘤手术夹闭后择期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2例单纯行动脉瘤栓塞,5例行狭窄支架置入并动脉瘤栓塞;另3例未干预治疗,仅控制危险因素,定期随访。所有患者均合并有糖尿病,高血压及吸烟等危险因素。随访期间,未破裂动脉瘤干预患者中,有1例患者动脉瘤复发;未干预患者中,有1例患者频繁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给予抗血小板治疗后好转。结论在颈内动脉狭窄患者中,颅内动脉瘤发生率较高。对颈动脉狭窄合并颅内动脉瘤患者通过个性化的方案治疗后,可取得良好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9.
目的 探讨应用多支架并行置放和重塑形技术治疗巨大梭形椎-基底夹层动脉瘤的临床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1年4月至2013年10月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5例经MRI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为巨大梭形椎-基底夹层动脉瘤患者.瘤体最大扩张直径为8.2~15.0 mm.在全身麻醉下对5例巨大梭形夹层动脉瘤行多支架的并行置放与塑形.首先依据瘤体直径和形态在瘤体扩张直径最大位置并排置入2~3枚不同型号的Solitaire或Neuroform颅内自膨式支架,以弥补现有颅内支架直径不足的问题,使瘤腔能够得到完全重塑形,既能保持所有支架在瘤腔内处于稳定状态并造成夹层的有效闭合,又可以加固瘤壁并降低血管搏动性对脑干压迫的力度.其次以其中一个支架作为主通道,采用“telescope”技术根据需要在远端和近端置入支架来完全覆盖夹层区域,防止夹层向两端进一步发展,同时有助于解剖通道的重新建立,减少血流动力学紊乱.术前和术后常规采用全身抗血小板治疗.结果 5例治疗均获成功,5例患者共置入支架18枚,其中3例置入3枚,1例置入4枚,1例置入5枚;2例并行置放3枚,3例并行置放2枚.术后患者原有的临床脑干和颅神经损害症状明显改善.随访6 ~ 24个月,患者均没有复发症状,生活和工作基本正常.5例患者在术后6~12个月复查DSA的结果显示2例瘤体缩小,3例瘤体无增大迹象.结论 应用多支架并行置放和重塑形巨大梭形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近期内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控制瘤体扩大,手术安全性较高,可能有助于降低并发血栓形成和破裂出血的概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40.
1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Non-Disabling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Events,NICE)及高危非致残缺血性脑血管事件(High-risk Non-Disabling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Events, HR-NICE)的定义及产生背景
  1.1定义
   NICE指发病后未遗留显著残疾的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包括以下3类人群: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②轻型缺血性卒中(minor ischemic stroke)(以下简称为轻型卒中);③症状迅速缓解,未遗留残疾的缺血性脑血管事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