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0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4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5篇
药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技术对脑外伤导致轴索结构损伤的诊断应用价值。方法对22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和29例创伤性脑损伤患者(TBI组)进行DTI检查,在工作站上处理获得各向异性(FA)图,测量TBI组和对照组半卵圆中心、胼胝体膝部和压部、内囊前肢和后肢及脑桥的FA值。TBI组根据临床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分为轻度组(≥13分)和中重度组(≤12分),并分别与对照组进行FA值比较,将TBI组各兴趣区的FA值与临床GCS评分作相关性分析。结果轻度TBI组半卵圆中心FA值下降,中重度TBI组半卵圆中心、胼胝体膝部和压部及内囊前肢和后肢的FA值不同程度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TBI组半卵圆中心、胼胝体膝部和压部及内囊前肢和后肢的FA值与GCS评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DTI是诊断创伤性轴索损伤的敏感序列。FA值下降能反映神经轴索的损伤及程度,有助于评判TBI的伤情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2.
目的 观察经外侧裂入路小骨窗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出血的疗效.方法 我院2009-01-2012-01应用经外侧裂入路小骨窗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出血患者34例(观察组),与同期采用常规骨瓣开颅清除术治疗的30例患者作对照,对比2组患者术后2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及术后6个月格拉斯哥顶后评分(GOS),观察2组再出血情况.结果 2组术后2周GCS评分及术后6个月GO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观察组再出血率8.8%(3/34),对照组为16.7%(5/3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外侧裂入路小骨窗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出血创伤小,患者恢复快,血肿清除彻底,术后患者再出血率低,疗效优于传统开颅血肿清除术,值得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3.
鞍区锁孔手术入路的颅底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鞍区病变锁孔手术入路的相关颅底解剖,为选择合适的锁孔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取成人干性颅骨标本67个(134侧),观察额窦开放情况和眶顶板上骨嵴(大脑轭)的形状,游标卡尺测量每例标本双侧大脑轭(眶顶板上的骨嵴)的最高高度。在15个颅骨标本上分别模拟眶上、额外侧、翼点、颞下锁孔手术入路,测量锁孔中心到达前、后床突的手术距离和相关的手术角度,并进行比较。结果额窦开放52侧(38.8%)。大脑轭的形状以多尖形和斜梁多尖形为主,高度≤2.50 mm者36侧(26.9%),≥2.51 mm者98侧(73.1%)。四种手术入路中,锁孔中心与同侧前、后床突的距离颞下入路[(4.87±0.47)cm、(4.93±0.45)cm]最短,额外侧入路[(6.45±0.30)cm、(7.83±0.54)cm]和眶上入路[(6.47±0.28)cm、(8.31±0.34)cm]最长。锁孔骨窗中心与颅底矢状面的夹角中,额外侧入路[(40.83±1.11)°、(37.86±1.37)°]〉眶上入路[(10.23±0.90)°、(12.29±0.86)°);锁孔骨窗中心与颅底横断面的夹角中,颞下入路[(21.21±0.45)°、(20.10±0.63)°]〉翼点入路[(5.49±0.30)°、(9.84±0.58)°]。结论额窦的大小、大脑轭的形状和高度、手术操作的深度以及手术平面与颅底平面的角度对于鞍区不同部位病变的锁孔微创手术入路术前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4.
目的 探究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联合软骨素酶(chABC)鞘内注射对大鼠脊髓损伤后运动感觉功能的影响以及脊髓组织中神经干细胞、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的影响。方法 将SD大鼠分为假手术对照组(A组),损伤对照组(B组),chABC治疗组(C组),BDNF治疗组(D组),联合治疗组(E组),采用后肢运动功能评分法(CBS)对大鼠术后1周、2周、4周和2个月后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定,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观察不同时间点大鼠脊髓组织变化,免疫组化法观察各组大鼠脊髓组织神经干细胞的影响,荧光免疫组化法观察各组大鼠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的变化。结果 术前各组大鼠神经功能均正常,术后1~2周,B、C、D、E各组CBS评分降低,但各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2个月,C、D、E组CBS评分逐渐降低,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相比,B组不同时间点BrdU阳性细胞数目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损伤后1周,C、D、E组大鼠脊髓组织BrdU阳性细胞数目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损伤后第2~4周,C、D、E组BrdU阳性细胞数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对照A组比较,B组脊髓损伤后不同时间点Nestin阳性细胞数目均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损伤后2周、4周、2个月,C、D、E组脊髓组织Nestin阳性细胞数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损伤后1周,A组星形胶质细胞比例逐渐降低,神经元细胞比例逐渐升高。B组细胞3种细胞比例均较低,随着时间延长,神经元细胞比例缓慢升高,星形胶质细胞比例缓慢下降。C、D、E组脊髓受损后脊髓受损后4周~2个月,C、D、E组神经元比例逐渐升高,星形胶质细胞逐渐下降,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DNF、chABC鞘内注射后对大鼠脊髓损伤后运动、感觉功能恢复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可能与促进神经干细胞增殖以及神经元细胞的分化有关,但两者联合后效果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25.
26.
27.
28.
目的 了解鞍区病变锁孔微创手术入路的相关颅底解剖影像资料,为锁孔微创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选取15例成人健康志愿者和10例临床诊断颅内动脉瘤患者,分别行16排螺旋CT检查、CTA检查和三维重建,并模拟眶上、额外侧、翼点、颞下锁孔入路到达前后床突、前交通动脉、颈内动脉分叉处以及行相关手术角度的解剖学测量. 结果锁孔中心到达同侧前后床突的距离中,颞下入路最短[(4.98±0.54)cm,(5.35±0.65)cm)],额外侧入路最长[(6.44±0.36)cm,(37.68±1.06)cm].锁孔中心到前后床突的手术操作平面与头颅矢状面的夹角中,额外侧入路大于眶上入路;到前后床突的手术操作平面与头颅横断面的夹角中,颞下入路大于翼点入路.锁孔中心到同侧颈内动脉分叉处的距离从大到小依次为额外侧入路、眶上入路、颞下入路、翼点入路.锁孔中心到同侧颈内动脉分叉处或前交通动脉的手术操作平面与头颅矢状面的夹角中,额外侧入路大于眶上入路. 结论 CT/CTA三维重建下评估手术操作的深度及手术平面与颅底平面的角度,对于鞍区不同部位病变的锁孔微创手术入路方式的术前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9.
神经内镜下脑脊液鼻漏鞍底修补粘合剂选择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为神经内镜下脑脊液鼻漏鞍底修补手术选取合理的修补胶.方法 在4例尸头上模拟神经内镜下脑脊液鼻漏鞍底修补手术,分别使用生物蛋白胶、医用创面封闭胶和EC耳脑胶进行修补,测定每种粘合胶在修补术后21min、5min和4h的粘合强度;统计各组实验失败率,分析各种胶的使用方便程度.结果 神经内镜下脑脊液鼻漏鞍底修补手术中EC耳脑胶的粘合强度大于创面封闭胶和生物蛋白胶,EC耳脑胶组实验失败率最低.结论 EC耳脑胶是神经内镜下脑脊液鼻漏鞍底修补手术的最佳粘合剂.  相似文献   
30.
目的总结小儿重型颅脑损伤的救治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49例小儿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救治过程和效果进行记录并且统计,出院时按GOS评分进行疗效判定。结果根据格拉斯预后评分(GOS)判定疗效:存活44例,经4至12个月随访,恢复良好25例,中残11例,重残8例,植物状态生存0例,死亡5例。结论小儿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表现与损伤程度不一致,低血压发生率高,通过积极治疗,预后较成人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