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40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0篇
外科学   21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29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目的评价肝脏瞬时弹性成像(FibroScan)及血清肝纤维化4项[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Ⅳ型胶原(Ⅳ-C)和血清Ⅲ型前胶原(PCⅢ)]对肝移植患者发生明显肝纤维化(F2)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2月28日一2014年7月8日在本院治疗的行经皮肝脏穿刺活体组织检查的肝移植和非肝移植慢性肝病患者各40例,进行FibroScan检查以及血清肝纤维化4项检测。将肝脏硬度测定(liver stiffness measurement,LSM)值和血清肝纤维化4项结果与病理检查的肝纤维化程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分析和评估LSM值和血清肝纤维化4项对肝移植患者明显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结果肝移植患者HA和LSM值与肝纤维化评分呈正相关,r_s分别为0.689和0.782。HA和LSM值诊断肝移植患者明显纤维化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89和0.943。明显肝纤维化患者中,肝移植者的LSM值高于非肝移植患者(P0.05);无明显肝纤维化(F≤2)的患者中,肝移植者Ⅳ-C和PCⅢ低于非肝移植患者(P均0.05)。结论 LSM值和血清HA与肝移植患者的肝纤维化评分呈正相关,它们对肝移植患者的明显肝纤维化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2.
病例资料患者,男,35岁,因"反复乏力、纳差、双下肢水肿半年"入院。ALT 41 U/L,AST 61 U/L,总胆红素145.3μmol/L,直接胆红素86.2μmol/L,白蛋白26 g/L,PT22 s,PA 31%;HBsAg及抗HCV阴性。腹部彩超及CT检查提示肝硬变、脾大、腹水。以"乙醇性肝硬变失代偿  相似文献   
93.
目的分析肝移植术后患者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 AKI)的危险因素及AKI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05年1月—2015年8月在我中心进行肝移植手术患者,排除术前AKI患者,共入组469例,对该组患者术前、术中、术后影响AKI的危险因素及术后4周时的转归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469例患者中,术后发生AKI者274例(AKI组),无AKI者195例(非AKI组),发病率为58.4%。受体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术前肌酐水平、冷缺血时间、手术时间、下腔静脉阻断时间、术后乳酸峰值、术后AST峰值等均是发生AKI的危险因素。术后4周AKI组20.4%患者肾功能仍然异常,病死率为3.6%,较非AKI组明显升高(P=0.027)。结论肝移植术后发生AKI的影响因素较多,受体BMI、术前肌酐水平、阻断下腔静脉时间、手术时间、术后乳酸峰值、术后AST峰值均是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4周AKI组患者肾功能异常及病死率较非AKI组均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94.
肝移植术后真菌感染在临床比较常见,但急性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在肝移植术后患者中极为少见,在耳鼻喉科也较为少见,该类患者病情凶险,预后极差。本文通过总结分析我院收治的1例肝移植术后并发急性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治疗经验,探讨肝移植术后急性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特点、诊断标准、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95.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移植患者术后在核苷(酸)类似物联合小剂量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的预防下乙型肝炎复发的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 253例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移植患者术前即开始给予核苷(酸)类似物预防,术中和术后均给予核苷(酸)类似物联合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处理。结果在253例肝移植患者中,死亡29例(11.5%);术前基础病为HBV相关性肝癌患者的病死率为21.2%,显著高于非肝癌患者的5.2%(P=0.000);乙型肝炎复发16例(6.3%);复发后均停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并调整核苷(酸)类似物,结果患者HBV DNA均<500IU/ml,肝功能稳定;Log-rank检验显示乙型肝炎复发后及时治疗对患者生存无明显影响;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术前HBeAg阳性、HBV DNA≥105IU/ml、HCC和HBV/YMDD变异是乙型肝炎复发的危险因素。结论肝移植能够有效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性终末期肝病,在核苷(酸)类似物联合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预防后,仍有乙型肝炎复发,其对生存率的影响有待于观察。  相似文献   
96.
有研究表明,糖代谢异常可增加肝移植术后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感染以及神经系统病变等的危险性,是肝移植术后患者病死率的独立预测因素[1].因此,如何预防和控制肝移植术后糖代谢异常在移植术后患者的随访中显得日益重要.现就我院肝移植术后1年发生血糖代谢异常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7.
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开放手术后肾结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振文 《中外医疗》2010,29(27):83-83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MPCNL)治疗开放手术后残留或复发肾结石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有肾结石开放手术病史的肾结石患者28例,其中曾行肾实质切开取石术8例,肾盂切开取石患者20例,左侧11例,右侧17例。结石单发19例,多发6例,鹿角形3例,结石体积5.0~30.0cm3。B超引导穿刺,建立16F工作通道,弹道碎石系统碎石。分析手术效果、并发症等。结果 28例均成功建立通道并一期手术,其中单通道完成手术23例,双通道5例。经中组肾盏建立通道24例,行上组肾盏建立通道6例,行下组肾盏建立通道3例。平均手术时间90min,一期手术清除结石23例,占82.1%。未发生围手术期严重并发症。结论 MPCNL可作为治疗开放手术后残留或复发肾结石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8.
有研究表明,糖代谢异常可增加肝移植术后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感染以及神经系统病变等的危险性,是肝移植术后患者病死率的独立预测因素[1].因此,如何预防和控制肝移植术后糖代谢异常在移植术后患者的随访中显得日益重要.现就我院肝移植术后1年发生血糖代谢异常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9.
近期我院移植外科完成1例尸体供体多器官(肝、胰、脾、双肾)联合切取,并同时实施了1例原位肝移植、1例胰肾联合移植、1例肾移植手术均获得圆满成功,患者术后恢复顺利。下面就供体多器官综合利用介绍一下我们的初步体会。我们采用腹主动脉和门静脉插管UW液联合灌注肝、胰、脾、十二指肠和双肾整块切取的方法,大大缩短了热缺血时间。腹主动脉插管可避免肾动脉和肝动脉血管畸形而给灌注带来的困难,并能保证肾脏、胰腺及肝动脉的良好灌注。门静脉插管解剖简单,灌注更直接可靠,术者只需翻转肝十二指肠韧带即可在其后方暴露门静脉。我们此次联合切取于门静脉中段切开插管,这样既保证了供肝的灌注和供肝的门静脉血管长度,又保证了供胰灌注的流出道和供胰的静脉长度以备吻合。在肝脏和胰腺的动脉血管分配问题上,我们将肝总动脉和胃十二指肠上动脉所形成的动脉分支分配给肝脏以备肝动脉采用分支补片技术吻合,将带有腹腔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开口的腹主动脉片用来进行胰腺动脉吻合。这样既保证了肝动脉的吻合质量又不影响胰腺的血液供应。由于我国尚未通过脑死亡法,供体来源日趋紧张,器官联合切取利用是我国移植外科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00.
原位肝移植不同术式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及麻醉处理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肝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肝疾患的一种有效方法,但因晚期肝病的病理生理特征及肝移植手术的巨大创伤和对机体的干扰,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血液动力学的剧烈波动和内环境与凝血功能紊乱,并累及重要器官的功能.我院自2002年4月至2003年10月进行成人原位肝移植手术93例,其中48例采用背驮式术式,42例采用经典非静脉转流术式、3例采用经典静脉-静脉转流术式.本文着重探讨背驮式肝移植术与经典非静脉转流式肝移植术对血液动力学的不同影响及麻醉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