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9篇
内科学   30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3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61.
HBeAg阴性慢型乙型肝炎的临床分析及其与基因变异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以下简称e-CHB)的临床特点及与前C区G1896A变异及基本核心启动子(BCP)区A1762T/G1764A双变异的关系。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DNA,采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定量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采用基因芯片检测基因变异。结果e-CHB患者其年龄、肝硬化及肝癌发生明显高于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以下简称e CHB)患者(P<0·05);e-CHB患者在HBVDNA定量,慢性轻度肝炎比例明显低于e CHB患者(P<0·05)。前C区G1896A变异及BCP区A1762T/G1764A双变异的总的变异率,e-CHB患者明显高于e CHB患者(χ2=6·66,P<0·01)。结论e-CHB患者年龄较大,肝硬化、肝癌发生率高,在慢性乙型肝炎自然史中处于较晚阶段。e-CHB病毒复制减少。e-CHB主要是基因变异的结果;血清不同e系统均可发生变异。  相似文献   
62.
目的探讨高灵敏度乙肝HBV DNA检测在乙肝诊疗中的应用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3例普通荧光定量PCR(常规)检测HBV DNA为阴性患者的血清,采用高灵敏度乙肝HBV DNA检测,将检测数据进行整理,与其临床实验室资料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总结。结果23例国产乙肝荧光定量 PCR检测均为阴性患者,使用高灵敏度乙肝HBV DNA检测结果为13例阳性(最低检测限20IU/mL),阴性10例,阳性检出率为56.52%,显然高灵敏度乙肝 HBV DNA检测的灵敏度高于常规检测方法。结论高灵敏度乙肝HBV DNA检测,其检测敏感性远高于常规检测方法,能检测到体内低水平的 HBV DNA,结合患者其他实验室资料及用药史综合分析,对乙型肝炎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3.
目的 研究新生儿先天性梅毒母亲的心理健康状况,探索心理干预的措施和作用.方法 选取住院治疗的新生儿先天性梅毒母亲98例作心理测试组和正常新生儿母亲50例作对照组,使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心理测试,研究新生儿先天性梅毒母亲心理健康状况;并比较进行心理治疗后的效果.结果 98例新生儿先天性梅毒母亲的SCL-90评分除偏执外的其它因子评定指标均显著高于正常新生儿母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理治疗前后SCL-90各因子比较,抑郁、焦虑和敌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生儿先天性梅毒母亲因种种原因心理健康水平降低,合理有效的心理护理对新生儿先天性梅毒母亲的不良心理反应可能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64.
目的研究肺结核患者继发肺部感染时的常见病原体种类及其敏感药物,为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住院肺结核患者下呼吸道标本分离出致病菌者752例按G+球菌、G-杆菌和真菌分组分析,并按种类进行药敏试验,分析感染菌谱和耐药状况。结果分离出的病原体中,以G-杆菌为主,占50.0%,其次是真菌和G+球菌,分别占25.0%和21.7%;白色念珠菌、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占前3位;药敏结果显示,G-杆菌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敏感性较高;G+菌对万古霉素敏感性较高;白色念珠菌对5-氟胞嘧啶最为敏感。结论明确肺结核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体种类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择合理有效的抗菌药物,是及时治疗、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  相似文献   
65.
目的 研究Mtb耐INH临床分离株katG基因、inhA基因、ahpC基因突变对其体外最小抑菌浓度(MIC)的影响。方法 对临床分离的耐INH的160株Mtb及对INH敏感的40株Mtb进行耐药基因芯片检测;并对所有标本进行INH MIC测定,比较不同变异株的MIC结果,其数据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Mtb耐INH株katG 315基因变异占68.8%(110/160),katG 315基因变异株的MIC为(20.20±19.46 μg/ml),高于inhA变异株(0.73±0.82 μg/ml)(t′=10.9171,t′α=1.9807,P<0.05);低于katG 315+inhA变异株(69.33±32.45 μg/ml),(t′= 7.164,t′α= 2.0627,P<0.05)。结论 Mtb耐INH基因有不同的突变模式,各模式存在不同的耐药程度,此可以给临床用药进一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6.
WHO公布的资料表明,全世界约1/3死亡病人的死因不是疾病本身,而是不合理用药.从一些国家的统计资料看,住院病人中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20%,有5%的住院病人是因药物不良反应入院的[1].随着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的建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在我国已全面展开,药品不良反应上报例数逐年上升,目前已经成为我国淘汰药品和发现假劣药品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67.
目的探讨定量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HBVM)与HBV DNA定量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仪检测HBV DNA,采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仪检测HBVM。结果371例乙型肝炎患者表现12种阳性模式,除常见模式外,发现3种HBVM特殊模式,即抗-HBe与HBeAg共存,即抗-HBs与HBeAg或与HBsAg共存模式。含有HBeAg的各种模式病毒含量高,病毒复制活跃,HBV DNA阳性率多数较高。结论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是一种敏感、特异方法,HBVM各项指标中,抗原意义远大于抗体意义,只要有HBeAg存在的模式,就代表病毒复制活跃及传染性强。抗-HBe与HBeAg共存或抗-HBs与-HBeAg或与HBsAg共存时,抗-HBs不能清除HBV,抗-HBs及抗-HBe也不代表病毒复制减少。  相似文献   
68.
目的探讨结核分枝杆菌gyrA基因突变与氟喹诺酮类药物体外最低抑菌浓度(MIC)的关系。方法收集640例痰结核分枝杆菌阳性临床分离株,用探针熔解曲线法筛选gyrA基因耐药决定区突变株,对其gyrA基因耐药决定区进行测序,并检测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及加替沙星对不同突变位点菌株的MIC,分析其差异。结果探针熔解曲线法筛选出gyrA突变株共45株(7.03%),其中90位点突变15株(33.33%)、94位点突变26株(57.78%)、91位点突变4株(8.89%)。90位点突变菌株中,氧氟沙星高水平耐药2株,左氧氟沙星无耐药,莫西沙星低水平耐药3株、高水平耐药2株,加替沙星高水平耐药3株; 91位点突变菌株中,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无耐药,莫西沙星高水平耐药2株,加替沙星高水平耐药1株; 94位点突变菌株中,氧氟沙星低水平耐药4株、高水平耐药7株,左氧氟沙星低水平耐药7株,莫西沙星低水平耐药2株、高水平耐药13株,加替沙星低水平耐药3株、高水平耐药14株。除左氧氟沙星外, 90位点突变菌株对其他3种药物易出现高水平耐药; 91位点突变菌株对莫西沙星易出现高水平耐药; 94位点突变菌株对莫西沙星、加替沙星多为高水平耐药,其中天冬氨酸(Asp)→天冬酰胺(Asn)和Asp→甘氨酸(Gly)突变类型的菌株更易出现。结论结核分枝杆菌gyrA基因突变类型与氟喹诺酮类药物MIC相关,可为临床用药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69.
目的: 分析家族聚集性慢性乙型肝炎的基因变异特征和肝组织病理学改变的关系.方法: 选择家族聚集性慢性乙型肝炎112例作实验组和非家族聚集性慢性乙型肝炎110例作对照组;用基因芯片法检验前C1896和BCP1762、1764双突变;并肝组织活检进行肝组织炎症活动度计分和肝纤维化计分.结果: 实验组BCP T1762/A1764双突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X2=4.5626,P=0.0044);实验组炎症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u=6.3397,P=0.0000);家族聚集性慢性乙型肝炎者中单独BCP T1762/A1764双突变者炎症计分显著高于与无此类位点变异者和单独前C区1896变异者(t1=8.0111,7.958,t1=2.1651,2.059,均P<0.05).结论: 家族聚集慢性乙型肝炎肝组织炎症计分和纤维化计分较高,与BCP1762和1764的变异率较高有关.  相似文献   
70.
目的研究基因芯片法快速检测结核分枝杆菌(MTB)异烟肼(INH)、利福平(RFP)耐药性的可能性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基因芯片技术同时检测62株MTB临床分离株对INH、RFP的耐药性,并与比例法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以比例法药敏结果为判断标准,基因芯片法测定INH耐药性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PPV)、阴性预测值(NPV)及准确性分别为75%(12/16)、78.3%(36/46)、54.5%(12/22)、90%(36/40)、77.4%(48/62);测定RFP耐药性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PPV)、阴性预测值(NPV)及准确性分别:83.3%(15/18)、86.4%(38/44)、71.4%(15/21)、92.7%(38/41)、85.5%(53/62)。结论基因芯片法测定MTB对INH、RFP耐药性和比例法结果有较高的相符率,可作为MTB耐药性的快速筛选方法,是传统药敏方法的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