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1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26篇
耳鼻咽喉   9篇
妇产科学   6篇
基础医学   96篇
临床医学   26篇
内科学   14篇
神经病学   12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科学   18篇
综合类   65篇
预防医学   41篇
眼科学   4篇
药学   19篇
  1篇
中国医学   8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目的小梁网是由小梁薄片和其上的小梁细胞构成的网状结构,它对眼压和房水流出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同时小梁细胞的力学特性和生物学特性与房水流出阻力密切相关。因此本研究主要探讨体外培养的大鼠小梁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并应用原子力显微镜测量其弹性模量,为今后建立高眼压动物模型并探究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发病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取3只SD大鼠双眼小梁网组织,应用消化法对小梁细胞进行体外混合培养。倒置相差显微镜和免疫组化SABC染色的方法确定小梁细胞并观察其生物学特性。应用原子力显微镜压痕方法测量细胞的弹性模量。结果大鼠小梁细胞10 d左右达到融合,细胞形态多样,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层粘连蛋白、纤维连接蛋白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染色阳性。小梁细胞弹性模量为1. 02 kPa±0. 66 k Pa。结论消化法成功培养出大鼠小梁细胞,并利用原子力显微镜测得小梁细胞的弹性模量,为之后研究青光眼小梁细胞的特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2.
我院自1978年11月至1980年7月,采用上海Ⅱ型人工股骨头为15例股骨颈骨折病人做了替代术,患者均能早期下床活动,功能恢复亦较满意。一、临床资料:男6例,女9例;年龄为55~78岁,平均年龄为68.7岁;新鲜骨折9例,陈旧骨折6例.伤后至手术时间,新鲜骨折平均距外伤12.8天,陈旧骨折为5.6个月.二、手术方法:用硬膜外连续麻醉。取半俯卧位,切口选用髋关节后外侧入路(Gibson 氏改良入路),从髂后上棘外侧6~7公分,沿相当于臀大  相似文献   
193.
目的探讨同期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及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双髋、双膝重度骨性关节炎可行性及疗效。方法于2017-06诊治1例重度双侧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先进行双髋关节置换,膝关节置换时将下肢外展20°,并减少髋关节的屈曲度,使股骨头假体处于稳固状态。结果手术时间为4.25 h。患者在ICU病房治疗1周后转入关节科,术后4切口一期愈合。术后42 d可完全站立行走。末次随访时左髋关节内收20°、外展20°、内外旋15°、屈曲110°,右髋关节内收20°、外展20°、内外旋15°、屈曲110°;左膝关节活动度为0°~120°,右膝关节活动度为5°~110°。结论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及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双髋、双膝重度骨性关节炎创伤大、风险高,需要完善术前准备,制定全面、科学的手术方案和术后康复计划,最大限度减少手术并发症,以提高患者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4.
针刀治疗中老年膝骨性关节炎的手术配合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刀治疗中老年膝骨性关节炎的疗效并探讨其手术配合及护理情况。方法采用针刀疗法治疗中老年膝骨性关节炎30例,在术前、术中、术后辅以相应的护理及功能锻炼指导。结果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Lysholm膝关节评分量表进行效果判定。本组病例随访2~6个月,治愈25例(83%),好转4例(13%),无效1例(3%),总有效率97%。结论针刀治疗术前、术中的护理配合及术后指导对中老年膝骨性关节炎的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5.
背景:膝骨关节炎与生物力学因素密切相关。文献中应用现代步态分析方法对膝骨关节炎患者足底压力分布的研究报道较少。目的:分析不同膝骨关节炎患者自然行走过程中的步态特征,试图探讨患者行走过程中不稳定的成因。方法:采用footscanSCSI高频平板测试系统对22例中老年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进行了平地常速行走时步态特征的测试。结果与结论:左膝疼、右膝疼和双膝疼患者的健侧和患侧的步态分期参数、足底各区域与地面的接触时间以及足的平衡参数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膝骨关节炎患者的步态参数反映了他们行走过程中存在着不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96.
目的研究机械牵张作用对大鼠小梁网细胞蛋白组学的表达影响。方法实验对象选用对数生长期的大鼠小梁网细胞。采用FX-5000牵张应力加载系统拉伸细胞,提取细胞全蛋白后进行基于鸟枪法的质谱测试和蛋白质的鉴定。运用微阵列显著性分析(significance analysis of microarray,SAM)方法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蛋白组学差异;对差异蛋白进行基于Gene Ontology(GO)的功能注释、富集和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并筛选出显著富集的蛋白。结果 SAM法筛选出差异蛋白共计57种,均表达上调,分布在细胞各个区域,参与细胞发育、免疫调节、刺激反应、代谢、细胞黏附等过程。其中24种显著富集在9个隶属生物学过程的GO term中,进一步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热休克蛋白和核糖体蛋白显著富集在内质网蛋白加工通路和核糖体通路中。结论机械牵张对大鼠小梁网细胞的蛋白质表达影响区域广,过程复杂。富集分析说明热休克蛋白和核糖体蛋白在牵张刺激下的应答保护和眼压调控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7.
探讨适合医科学生的物理教学课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在中国的医学教育体系中,医用物理学既是一门公共基础课又应该起到专业基础课程的作用.为提高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改善课程教学效果,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本文探讨并展示了一款适合医学生的物理教学课件.方法:通过分析物理教学的特点、医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广泛应用于医学院校的物理电子教案的优缺点,探讨和制作了适合医学生物理教学和自主学习的图形输出课件.结果:针对机械振动和机械波部分教学内容制作的物理课件不仅可以用于教师授课,更可用于学生课后的复习和自主学习,应用于教学实践获得了良好的效果.结论:这款学习课件用Matlab软件中的图形用户界面(GUI)设计制作完成,注重抽象公式和直观图形的对照,具有较强的科学严谨性和形象直观性,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更方便学生对书中不作特别要求的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和自由探索.  相似文献   
198.
背景:小梁网的组织力学特性与房水流出阻力密切相关。考虑到小梁网组织的多孔结构特点,利用原子力显微镜压痕技术可获取组织的表观弹性模量,但该方法无法获取组织弹性模量信息,因此,小梁网组织表观弹性模量与组织弹性模量之间的关系缺少定量研究。目的:通过有限元模拟进一步分析小梁网表观弹性模量和组织弹性模量的关系。方法:基于大鼠小梁网组织的双光子共聚焦图像构建该组织的三维结构模型,利用有限元分析模拟压痕实验,获取不同位置处组织表观弹性模量,模拟整体压入实验获取组织的弹性模量。结果与结论:实验获取了基于原子力显微镜压痕实验的一阶Ogden模型参数范围,模拟原子力显微镜压痕实验获取的小梁网组织表观弹性模量平均值介于当压缩比为1%-2%时组织的弹性模量范围之内。实验量化了小梁网组织表观弹性模量和弹性模量的关系,为该组织的力学特性的研究提供了方法学参考。  相似文献   
199.
本研究优化并建立了新冠病毒主蛋白酶(main protease, Mpro)小分子抑制剂比色法高通量筛选模型,以期快速筛选天然产物来源的新型苗头化合物。基于比色法原理,以TSAVLQ-pNA (para-nitroanilide)作为Mpro水解底物,通过优化pNA底物浓度、Mpro工作浓度、最佳反应时间、二甲基亚砜耐受浓度等影响因素,建立Mpro小分子抑制剂比色法高通量筛选模型并用于天然产物化合物库的快速筛选。通过一系列反应条件优化,选择0.4μmol·-1Mpro和100μmol·L-1pNA底物,成功地建立了Z’因子值为0.9的比色法高通量筛选模型。通过对天然产物化合物库进行高通量筛选,证实了白果新酸(ginkgolic acid C13:0)在体外对Mpro酶活性具有良好的竞争性抑制作用。本研究成功建立了新冠病毒Mpro小分子抑制剂比色法高通量筛选模型,为抗新冠病毒药物先导化合物的筛...  相似文献   
200.
支架置入对颅内动脉分叉部动脉瘤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支架置入对颅内动脉分叉部动脉瘤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设计颅内分叉部动脉瘤的聚酯玻璃及计算机三维数值模型,通过体外循环技术和计算流体力学技术两种方法来比较支架置入前后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 体外循环模拟实验的结果 与计算流体力学数值模拟的结果 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支架置入弱化了瘤颈处的涡流运动并减轻了血液对瘤体侧壁的冲击.支架置入后,动脉瘤瘤颈处平均剪切力降低22.3%,瘤顶处平均剪切力增高44.9%,但瘤顶处剪切力仍低于瘤颈处.结论 支架置入带来的动脉瘤瘤内血流动力学参数的改变,可能有利于瘤内的血栓形成和减少治疗后的复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