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90篇 |
免费 | 33篇 |
国内免费 | 43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6篇 |
妇产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30篇 |
临床医学 | 72篇 |
内科学 | 17篇 |
神经病学 | 18篇 |
特种医学 | 24篇 |
外科学 | 82篇 |
综合类 | 133篇 |
预防医学 | 25篇 |
眼科学 | 6篇 |
药学 | 69篇 |
3篇 | |
中国医学 | 62篇 |
肿瘤学 | 1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篇 |
2023年 | 20篇 |
2022年 | 32篇 |
2021年 | 32篇 |
2020年 | 27篇 |
2019年 | 18篇 |
2018年 | 15篇 |
2017年 | 17篇 |
2016年 | 13篇 |
2015年 | 19篇 |
2014年 | 28篇 |
2013年 | 34篇 |
2012年 | 29篇 |
2011年 | 31篇 |
2010年 | 39篇 |
2009年 | 32篇 |
2008年 | 25篇 |
2007年 | 37篇 |
2006年 | 7篇 |
2005年 | 13篇 |
2004年 | 14篇 |
2003年 | 12篇 |
2002年 | 12篇 |
2001年 | 8篇 |
2000年 | 12篇 |
1999年 | 3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11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1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01.
目的在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中,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与传统椎板开窗手术的疗效差异。方法自2011年8月~2016年8月,我科开展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翻修手术57例,其中研究组32例,均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对照组25例,均采用传统椎板开窗术式治疗。对两组患者术后随访1年以上,比较其围手术期指标、疗效指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①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卧床时间均显著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患者术后1周、3个月和1年的VAS评分、ODI指数均显著下降(P0.05),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术式均可取得相近的良好疗效;但PTED技术的手术时间较短,术后住院时间和卧床时间均显著缩短,更利于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502.
前后路联合Ⅰ期手术治疗胸腰椎结核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探讨前后路联合Ⅰ期手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Ⅰ期后路椎弓根系统内固定同时前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治疗胸腰椎结核患者28例。在X线片上测量术前、术后后凸角度(Cobb角),观察植骨融合情况,应用Frankel分级评分评估神经恢复情况。结果随访12~23个月,术后12~培个月所有患者均显示骨性融合。12例有神经症状的患者,术后均有一定程度的恢复,后凸畸形未见加重,无结核复发及切口感染。结论前后路联合Ⅰ期手术治疗胸腰椎结核,可以促进植骨融合和神经功能恢复,防止后凸畸形,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03.
椎间盘退行性病变是一类高发病率和高致残率疾病,由于椎间盘退变中晚期,髓核组织往往已经发生了不可逆退变或损坏,常规的临床治疗手段较难恢复其结构和功能,而利用组织工程学方法重建具有生物学功能髓核组织成为研究方向之一。髓核组织工程支架是髓核组织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的髓核组织工程支架应模拟髓核的生长环境,为种子细胞提供粘附增殖的空间,可促进细胞的 相似文献
504.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 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发生透中低血压( intradialytic hypotension, IDH)与血清中可溶性klotho(soluble klotho,sKl)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ibroblast growth factor23,FGF23)之间的关系。方法:横断面收集MHD患者病情资料,根据最近1个月内透析记录,将MHD患者分成无透中低血压组( N-IDH)和透析中低血压组( IDH)。收集患者同期实验室检查结果,并采集患者血清样本,检测血清FGF23与sKl水平。比较N-IDH与IDH患者之间生化指标差异。结果:共收集临床信息完整及血清标本完整患者80例,其中IDH发生率为77.5%,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结果提示五个指标在N-IDH和IDH组之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血铁蛋白(P=0.046)、血三酰甘油(P=0.045)、血iPTH (P=0.047)、钙磷乘积(P=0.042)和血清FGF23(P〈0.001)。而sKl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47)。相关性检验提示IDH组的患者IDH发生频率与血清FGF23浓度的相关关系分析显示两者呈正相关(r=0.722,P〈0.001)。结论:本组病例提示血清FGF23的水平与MHD患者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05.
目的探讨Fast—Fix在关节镜下半月板损伤修复中的应用,并尝试对其手术技巧与疗效进行相关分析。方法选择本组59例在关节镜下应用Fast—Fix半月板缝合装置缝合的半月板撕裂的患者,其中陈旧性损伤31例,新鲜损伤28例,应用Fast—Fix缝合数目1~3个。术后根据MRI随访,并进行膝关节Lysholm评分及膝关节半月板损伤后JOY疗效评分。结果半月板平均缝合时间为5min。患者平均随访15个月,术后3个月MRI复查,半月板愈合率91%。术后患者的膝关节Lysholm评分、JOY疗效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15,P〈0.01),疗效的优良率为89%。结论应用Fast—Fix在关节镜下行半月板撕裂缝合,方法简便,易于操作,固定牢靠,术后半月板愈合率高,是一种方便、有效的完全关节镜下半月板缝合技术。 相似文献
506.
507.
目的探讨MRI与CT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72例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行MRI与CT影像检查,比较分析两种检查方法对不同发病时间、不同大小、不同部位梗死灶的检出情况。结果 CT对发病24h以内组病变检出率为11.1%,显著低于MRI组的96.3%(P0.05);CT对发病24~72h内组病变检出率为96.4%,与MRI的100%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CT对发病72h以后组病变检出率为100%,与MRI相同(P0.05)。CT检出2mm以下病灶3例,显著少于MRI组的26例(P0.05);CT检出大于2mm病灶为44例,与MRI组的45例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CT检出基底节区、脑室旁、额叶、丘脑、颞叶、顶叶病灶数分别为15例、13例、6例、5例、5例、1例,与MRI组的17例、15例、8例、6例、6例、2例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CT检出小脑及脑干病变例数均为1例,均显著少于MRI组的9例及8例(P0.05)。结论对于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MRI检查对于发病早期、2mm以内较小灶、小脑部及脑干部梗死灶的检出率显著优于CT。 相似文献
508.
目的 探讨手术时机对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6年1月~2019年12月在本院就诊的83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以损伤至手术时间≤8 h和>8 h对患者进行分组,观察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的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Ⅰ期愈合、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8 h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显著长于≤8 h组(P<0.05)。末次随访时,≤8 h组的ASIA分级改善情况显著优于>8 h组(P=0.007)。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从损伤至手术时间>8 h、椎管受压程度、ASIA分级为A级是神经功能恢复不良的风险因素(P<0.05)。结论 早期手术可改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末次随访神经功能,对身体状况稳定的患者宜早期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509.
目的:实验通过纤维环穿刺抽吸法建立兔椎间盘退变模型,并通过病理组织学、影像学检测分析此种方法的特点。方法:取10月龄健康日本大耳白12只,雌雄不限,利用21 G穿刺针分别在兔L3~4、L4~5、L5~6节段刺入纤维环并抽吸髓核约8~10 mg;L1~2、L2~3及L6~7节段只暴露不做穿刺抽吸。造模完毕后,实验兔分别于术后4、8、12、16周各取3只进行指标检测MRI检查,然后处死实验动物获取椎间盘,利用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L3~4、L4~5、L5~6椎间盘髓核MRIT2WI信号强度在术后随时间延长呈现逐渐降低趋势,髓核面积逐渐缩小,椎间隙高度也逐步下降,从术后4周开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时间的进展,番红"O"染色显示纤维环穿刺组髓核内细胞外基质含量逐渐减少。结论:纤维环穿刺法可成功建立椎间盘退变模型,比较真实地模拟了人类椎间盘损伤后的退变过程。 相似文献
510.
目的:探讨关节软骨细胞培养方法及其生物学特征。方法:从4周龄新西兰乳兔关节分离静置培养软骨细胞,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原代及传代细胞形态变化,并计数绘制生长曲线。用番红-O,甲苯胺蓝染色和免疫细胞化学法观察蛋白多糖,碱性糖胺聚糖(GAGs),Ⅱ型胶原的分泌情况,用PCR鉴定Ⅱ型胶原,Aggrecan基因的表达。结果:成功建立兔关节软骨细胞体外培养实验方法。形态学及免疫化学染色显示体外培养3代以内的软骨细胞可保持表型稳定而3代后软骨细胞呈现增殖缓慢及衰老现象。结论:本实验建立的体外培养关节软骨细胞方法简单可行,3代内的兔软骨细胞表型稳定且生物学活性较高,具备可用于实验研究的能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