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19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25篇
预防医学   10篇
药学   13篇
中国医学   7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目的探讨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临床诊断及病原菌分布特点。方法以我院2001年1月至2003年4月诊断为肝硬化合并 SBP 腹水细菌培养结果阳性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详细记录患者的体温、腹部症状、体征、血常规、腹水中白细胞总数、多核细胞数(PMN)、腹水培养、耐药情况以及治疗和转归。结果发热81例(76.4%),腹痛60例(56.6%),腹部压痛或反跳痛55例(51.9%);血常规:白细胞(WBC)≥10×10~9/L 37例(34.9%),中性粒细胞≥0.7 91例(85.8%);腹水检查:白细胞总数>0.5×10~9/L 47例(44.3%),PMN≥250个/mm~3 40例(37.7%);细菌培养共分离出细菌109株25种,103例患者为单菌感染,占97.2%,革兰阴性菌89例(81.7%),分别是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革兰阳性菌15例(13.8%),真菌5例(4.5%);药敏试验无耐药者9例(8.3%),单类耐药者6例(5.5%),3类以上(包括3类)抗菌药物耐药细菌76例(69.7%);治愈好转52例(49.1%),自动出院8例(7.5%),死亡46例(43.3%),其中25例(53.4%)死于肝肾综合征。结论 1.对肝硬化患者判断有无合并 SBP 除应尽早进行腹水培养外,需根据临床症状、体征、血常规、腹水常规检查等综合分析。2.SBP 感染的病原菌绝大多数为肠道内正常菌群,革兰阴性菌为主,单一菌种多见。3.预后差,耐药率升高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原因之一,死因主要为肝肾综合征。  相似文献   
92.
病毒性肝炎(上)——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毒性肝炎是指由几种不同的嗜肝病毒所引起的肝脏损伤和炎症的传染性肝病。目前认定的嗜肝病毒有: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共五种。其他如庚型肝炎病毒(HGV)、输血传播病毒(TTV)目前未确定为嗜肝病毒,另外,临床上约有10%的病毒性肝炎病人的病因目前尚未确定,暂称之为未分型病毒性肝炎,相信随着病原学研究的深入,会有新的嗜肝病毒被发现。  相似文献   
93.
目的探讨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临床诊断标准及病原菌分布特点。方法以肝硬化合并SBP腹水细菌培养阳性的患者共106例为观察对象,详细记录患者症状、体征、辅助检查以及治疗和转归。结果患者症状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腹部压痛或反跳痛;血常规自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腹水白细胞总数及多核细胞数(PMN)升高;细菌培养共分离出细菌109株25种,革兰阴性菌87株,革兰阳性菌17株,真菌5株。结论判断肝硬化患者有无合并SBP应尽早行腹水培养,且需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多项辅助检查指标等进行综合分析;SBP感染的病原菌绝大多数为肠道内正常菌群,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单一菌种多见;SBP患者预后差,耐药率升高可影响预后。  相似文献   
94.
随着拉米夫定应用时间的延长,病毒变异的问题日渐突出,不同肝病患者出现病毒变异后情况不同,因此应给予不同的治疗对策。 下面对在北京地坛医院就诊的3例乙型肝炎病例进行分析。肝功能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标志物采用微粒子酶免疫荧光分析法(MEIA)检测,试剂使用美国雅培公司提供的Abbott试剂盒,HBV DNA采用荧光聚合酶链反应(PCR)定量检测,YMDD变异采用限制性内  相似文献   
95.
对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SARS)患者肝功能损伤的动态变化和T淋巴细胞亚群的动态变化进行了临床观察,并分析两者是否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96.
目的调查北京市某高校大学新生对肺结核知识的知晓情况。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1 000名北京市某大学2015年9月新入学的大一新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大学新生的肺结核相关知识总知晓率为52.96%。其中,肺结核基本知识总知晓率为56.33%,大学新生对"若出现反复咳嗽、咳痰或痰中带血症状时,应怀疑患上肺结核"的单一知识知晓率最高(74.08%),对"肺结核患者只要接受正规治疗都可以治愈"的单一知识知晓率最低(14.00%);肺结核国家相关政策的总知晓率仅为52.96%,其中"我国肺结核检查和治疗全部免费"的单一知识知晓率低至14.99%。男大学新生肺结核相关知识总知晓率高于女大学新生,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北京户籍大学新生愿意帮助肺结核患者的比例低于外地户籍大学新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学新生获取肺结核知识的途径中排在前3位的依次是观看电视节目、听健康教育讲座和上网查询。大学新生获取肺结核知识的理想途径中排在前3位的依次是图文并茂的健康知识宣传材料、声像制品(如微电影)及纯文字材料。82.43%的大学新生表示愿意更加深入地了解肺结核防控的相关知识。结论该校大学新生的肺结核知识知晓率仍有待提高,应从普及相关知识,纠正大学新生对肺结核的错误认知入手开展宣传教育,充分利用网络媒体,最终达到提高大学新生对肺结核的认知水平的目的。  相似文献   
97.
目的探讨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SARS)激素治疗与胸片渗出恢复的关系,探索最佳的激素治疗方案.方法6例SARS患者中有2例在病程初期使用激素,但又在不同时间减量或停用,2例在胸片渗出进展时使用激素,另外2例自始至终未使用激素治疗.每2~5天复查胸部X线,观察激素治疗与胸片渗出恢复的关系.结果激素治疗者胸片渗出恢复的时间为20.7±6.0天,未用激素者胸片渗出恢复的时间均大于40天;在胸片渗出的进展期使用激素者较初期使用者激素疗程缩短了1周以上;早期使用激素者由于减量过快或停用过早,肺部阴影有所进展.结论恰当地使用激素可促进SARS患者胸片渗出的吸收,缩短病程;在胸片进展期使用激素冲击治疗可缩短激素使用疗程;激素的减量不仅要依据胸片炎症吸收的情况,而且要考虑患者的病程;激素治疗应个体化.  相似文献   
98.
针对上海市虹口粪便预处理厂原有生物除臭系统存在的问题,通过技术方案的对比优化,采用植物提取液除臭与离子风除臭的组合工艺对原有除臭系统进行了改造,改造后的除臭系统运行稳定、除臭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9.
正交试验在中药材微量元素测定前处理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国家有证标准物质黄芪、黄豆、茶叶,应用正交试验建立药材中元素测定的微波消解方法。方法:采用正交试验对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和原子荧光法测定药材中Cr、Ni、Cu、As、Hg、Cd、Pb 7种重金属及有害元素含量的前处理微波消解方法的参数进行优选,以标准物质中各元素的标准范围值的中值为基数,相对于基数的偏离程度设计出评分方案,据此计算出考察指标。结果:消解溶剂、消解温度、消解时间、赶酸程度四因素对不同元素的测定有不同的影响。结论:本法用标准物质的标准值作为优选最佳消解参数试验条件的依据,大大提高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对同时消解不同部位的药材及同时测定多个微量元素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0.
目的 观察重组人干扰素(IFN)α-1b和重组人IFN α-1b联合拉米夫定(LAM)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并分析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收集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11例,其中49例为单药治疗组,给予重组人IFN α-1b治疗(50μg/次,隔日1次,肌肉注射),62例为联合治疗组,给予重组人IFN α-1b(50μg/次,隔日1次,肌肉注射)加LAM(100 mg/d,口服)联合治疗,疗程为6~12个月或>12个月.在治疗前、治疗后3、6、9、12、18个月及治疗结束时比较两组患者的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率、HBeAg及HBsAg血清转换率.同时检测LAM的耐药变异情况.采用t检验和x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治疗3、6、9、12、18个月后,单药治疗组HBe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6.1%、8.2%、14.3%、28.6%、36.7%,联合治疗组HBe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1.6%、8.1%、14.5%、29.0%、38.7%,两组比较,x2值分别为1.602、0.000、0.001、0.003、1.500,P值均>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治疗3、6、9、12、18个月后,单药治疗组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率分别为0、8.2、36.7%、53.1%、57.1%,联合治疗组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率分别为30.7%、66.1%、79.0%、83.9%、88.7%,两组比较,x2值分别为25.205、38.150、20.465、12.073、14.459,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单药治疗组,男性患者组和女性患者组HBe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34.5%、4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年龄≥40岁和<40岁的患者的HBeAg血清转换率分别为50.0%、34.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BV DNA≥6 log10拷贝/ml和HBV DNA<6 log10拷贝/ml的患者HBeAg血清转换率分别为52.4%、25.0%两组比较,x2=3.87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1)适当延长疗程有利于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eAg血清学的转换;(2)联合治疗组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率高于单药治疗组;(3)单药治疗组中,高HBVDNA载量患者HBeAg血清转换率比低HBV DNA载量患者低.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interferon α -1b and interferon α-1b combined with lamivudine in the treatment of HBeAg positive chronic hepatitis B (CHB), to analyze the impact of variable factors on the efficacy, and to investigate the individualized anti-viral regimen for CHB patients. Methods 111 CHB patients were enroll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Group A:patients received interferon α -1b (49 patients, 50 μg I. M., qod. ), Group B: interferon α -1b (idem)combined with lamivudine for 6-12 months or longer(62 patients, 100 mg, P. O., q. d. ). Results (1) The HBeAg seroconversion rates of treatment by 12 and 18 months were 28.6% and 36.7% in group A, 29.0% and 38.7% in group B, respectively,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foun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t the end of treatment( x2 = 0.003, P > 0.05; x2 = 1.500, P > 0.05). (2) The HBV DNA undetectable rates of treatment by 6months, 12 months and 18 months were 8.2%, 53.1% and 57.1% in group A,66.1%, 83.9% and 88.7% in group B, respectively, still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exist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 x2 = 38.150, P < 0.05;x2 = 12.073, P < 0.05, x2 = 14.459, P < 0.05). (3) In group A, the HBeAg seroconversion rates for male and female patients were 34.5% and 40.0% respectively,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found between. As regard ages the rates were 34.9% and 50.0% for patients younger or more than 40 years of ag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existed between. The HBeAg seroconversion rate was higher in patients with lower baseline serum HBV DNA loads (< 6 log10copies/ml). (4) The rates of patients with fever and blood abnormality were 36.7% and 34.7% in group A, 32.3% and 27.4% in group B, respectively. The total incidences of adverse events were similar between group A and B ( x2 = 0.244, P > 0.05; x2 = 0.682, P > 0.05). (5) The ratio of drug resistance in group B was only 1.6%. Conclusion The adverse events of interferon α -1b treatment for CHB are low and mild. The HBeAg seroconversion rate persistently raises with the extension of interferon α -1b treatment course. The HBV DNA undetectable rate of interferon α -1b combined with lamivudine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interferon α -1b and the drug resistance of lamlvudine can be reduced obviously by combination therap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