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0篇 |
免费 | 1篇 |
国内免费 | 12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5篇 |
口腔科学 | 1篇 |
临床医学 | 14篇 |
内科学 | 4篇 |
神经病学 | 12篇 |
外科学 | 4篇 |
综合类 | 22篇 |
预防医学 | 8篇 |
药学 | 6篇 |
中国医学 | 5篇 |
肿瘤学 | 2篇 |
出版年
2023年 | 2篇 |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2篇 |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1篇 |
2018年 | 1篇 |
2014年 | 1篇 |
2013年 | 3篇 |
2012年 | 1篇 |
2011年 | 7篇 |
2010年 | 11篇 |
2009年 | 5篇 |
2008年 | 8篇 |
2007年 | 6篇 |
2006年 | 8篇 |
2005年 | 3篇 |
2004年 | 2篇 |
2003年 | 2篇 |
2002年 | 1篇 |
2001年 | 5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1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3篇 |
1993年 | 2篇 |
198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及其与P53表达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及其与P53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 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和免疫组化法分别观察脑缺血再灌注2、6、12小时,1、2、3、7、14和21天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和P53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 脑缺血再灌注2小时在缺血周围区即有凋亡的内皮细胞出现,12-24小时达高峰,之后逐渐下降,至21天与假手术组已无显著性差异。脑缺血再灌注6小时在缺血周围区P53蛋白开始表达,1-2天达高峰,之后逐渐下降,至7天与假手术组已无显著性差异。P53蛋白表达高峰时间迟于内皮细胞凋亡24小时。结论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凋亡是血管内皮细胞的死亡形式之一,P53蛋白表达参与缺血再灌注后血管内皮细胞凋亡机制的调节。 相似文献
72.
缺血性脑卒中与血小板膜糖蛋白Ⅰa基因转录区寡肽807多态性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①目的 探讨血小板膜糖蛋白 (GP)Ⅰa转录区寡肽 80 7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 (CIS)的关系。②方法 应用PCR RFLP方法 ,检测 98例CIS病人及 6 0例正常人的GPⅠa转录区寡肽 80 7基因型。③结果 T等位基因与年龄≤ 6 0岁的CIS病人和高危CIS病人明显相关 (χ2 =4 .0 4、4 .37,P <0 .0 5 )。④结论 在中国人中 ,血小板膜GPⅠa转录区寡肽 80 7T等位基因可能是年轻CIS和高危CIS病人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3.
74.
临床资料及方法一、一般资料:1987年~1989年我们收治颈椎椎管内蛛网膜脂肪瘤7例,3例采用传统手术方法肿瘤完全摘除,4例采用瘤体部分切除加被膜外翻缝合法,我们认为后者既避免了以往完全切除肿瘤带来的脊髓损伤,又解除了肿瘤对脊髓的压迫。二、手术方法手术取俯卧位,充分暴露颈部,根据MRI显露的相应颈椎节段,做后正中切口,由棘突向两侧锐性钝性分离肌层及软组织常规咬除相应节段棘突, 相似文献
75.
刘广义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1996,(1)
游离皮肤带脂肪移植30例体会兴安盟人民医院普外科刘广义我院自1984~1995年,采用游离皮肤带脂肪移植30例,全部成活。现将本组初步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病人男性21例,女性9例,年龄4~35岁。平均18.5岁。手部掌面19例(包括手指)。肘部6... 相似文献
76.
刘广义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14):3040-3041
目的了解医院临床标本分离的弗氏柠檬酸杆菌(CFR)检出分布规律及耐药性特点,为临床医师合理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0年5月,住院患者送检标本中分离的156株CFR,计算其构成比、科室分离率,鉴定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采用CLSI推荐的K-B法。结果分离的156株CFR中,呼吸内科检出占39.1%,神经内科占15.4%,综合ICU占12.2%;主要标本来源于痰液、脓液、尿液,分别占总数的60.3%、21.2%、7.1%;病原菌检出447株,检出CFR 156株,占34.9%;CFR对氨苄西林、头孢唑林的耐药性较强,耐药率分别为100.0%、91.0%,可引起多部位感染。结论应重视对多药耐药CFR的监控与控制,预防医院感染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77.
目的分析腹部淋巴管瘤的影像表现,以便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更好的为临床服务。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CT检查并手术病理证实的腹部淋巴管瘤并分析其CT表现。结果腹部淋巴管瘤的cT表现为囊性肿块,呈水样密度,其中1例表现为单发大囊,其内可见分隔10例表现多发小囊性肿块。浆液性为主7例,乳糜淋巴液为主4例。结论腹部淋巴管瘤发病部位,形态,大小,范围及瘤体内容物的性质CT表现有其特征性,CT对其诊断有很高的准确性,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8.
急性排斥反应是目前肾移植术后的主要并发症,磁共振成像作为一种无创、安全和可多次重复检查的手段已广泛运用于移植肾术后的肾功能监测当中.本文主要就磁共振成像与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79.
背景与目的:探讨热休克是否可诱导中国仓鼠肺细胞(CHL)中γH2AX焦点的形成,以及热休克对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诱导γH2AX焦点形成的影响.材料与方法:用MTT实验检测热休克处理后细胞的生存率,用免疫荧光及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的γH2AX焦点的形成.结果:MTT结果表明热休克对CHL细胞有细胞毒性作用;免疫荧光实验发现热休克处理后细胞中γH2AX焦点数量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流式细胞检测结果发现经过热休克预处理再经MNNG处理的细胞与只经过MNNG处理的细胞相比,γH2AX荧光强度由0.316±0.042下降为0.194±0.011,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热休克可以使CHL细胞死亡,但是并不引起细胞的遗传毒性;热休克预处理可减少MNNG所诱导的γH2AX焦点的形成. 相似文献
80.
目的探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细胞死亡DNA片段裂解因子45样因子B(CIDE-B)表达与海马神经元凋亡的关系。方法成年健康雄性Wistar大鼠,应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TUNEL法染色观察海马神经元凋亡,免疫组化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海马神经元CIDE-B蛋白表达,RT-PCR检测CIDE-B mRNA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脑缺血2h再灌注6h,1d,3d,7d,14d,凋亡神经元显著增加(P0.01),CIDE-B mRNA和CIDE-B蛋白表达明显增强加(P0.01);至缺血2h再灌注28d神经元凋亡数量显著较少,CIDE-B 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减弱(P0.01),细胞凋亡与CIDE-B基因表达的时相一致。结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CIDE-B表达与神经元凋亡呈时相依赖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