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46篇 |
免费 | 10篇 |
国内免费 | 7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3篇 |
基础医学 | 2篇 |
临床医学 | 13篇 |
内科学 | 9篇 |
外科学 | 1篇 |
综合类 | 44篇 |
预防医学 | 7篇 |
眼科学 | 4篇 |
药学 | 6篇 |
中国医学 | 17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9篇 |
2022年 | 5篇 |
2021年 | 9篇 |
2020年 | 20篇 |
2019年 | 6篇 |
2018年 | 26篇 |
2017年 | 13篇 |
2016年 | 9篇 |
2015年 | 6篇 |
2014年 | 31篇 |
2013年 | 38篇 |
2012年 | 26篇 |
2011年 | 24篇 |
2010年 | 6篇 |
2009年 | 5篇 |
2008年 | 1篇 |
2006年 | 1篇 |
2005年 | 1篇 |
2003年 | 6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3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5篇 |
1995年 | 4篇 |
1993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探讨行为护理干预在新生儿黄疸中的护理效果及对母乳喂养率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200例黄疸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干预,研究组进行行为护理干预。比较护理后两组母乳喂养率、护理满意度、有效率。结果研究组患儿的母乳喂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干预后1、2、3周,研究组患儿家属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有效率为94.0%(94/1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2.0%(62/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37,P0.05)。结论行为护理干预母乳喂养率高、治疗效果更好、满意度高,临床上应当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82.
为探讨人群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在我市的携带情况,了解分布、流行规律、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我们于1994年3—10月,开展了HBsAg检测工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3.
84.
目的:观测有烟艾灸、无烟灸对急性胃黏膜损伤修复作用的差异.方法:40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即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有烟艾灸组、无烟灸组,每组10例,采用无水乙醇灌胃制备急性胃黏膜损伤模型.采用比色法检测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 oxide dismutase,SOD)的活性、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的含量,HE染色光镜下观察胃黏膜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1)胃黏膜组织炎症病理学评分比较:与正常对照组比较(0.75±0.46),模型组病理组织学评分明显升高(7.75±1.67vs0.75±0.46,P<0.01);有烟艾灸组、无烟灸组明显低于模型组(4.63±0.52vs7.75±1.67、4.75±0.46vs7.75±1.67,P<0.01);有烟艾灸组与无烟灸组比较无显著差异(4.63±0.52vs4.75±0.46);(2)血清中SOD、MDA值比较:与正常对照组比较(301.48±16.675、6.77±0.529),模型组SOD值明显降低(260.07±15.481vs301.48±16.675,P<0.01)、MDA值明显升高(9.73±0.704vs6.77±0.529,P<0.01);与模型组比较,有烟艾灸组、无烟灸组SOD值明显升高,且有显著性差异(281.03±17.713vs260.07±15.481、278.61±17.550vs260.07±15.481,P<0.05)、MDA值降低,有显著性差异(7.52±0.361vs9.73±0.704、7.78±0.387vs9.73±0.704,P<0.01);有烟艾灸组较无烟灸组SOD值稍高(281.03±17.713vs278.61±17.550)、MDA值稍低(7.52±0.361vs7.78±0.387),但两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1)有烟艾灸、无烟灸对急性胃黏膜损伤具有修复作用,且两者之间抗氧化比较没有明显差异;(2)有烟艾灸、无烟灸通过上调SOD活性、降低MDA含量,调节氧化/还原的动态平衡,使胃黏膜达到抗氧化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85.
连林宇;刘彩春;钱林超;刘密;何其达;张媛;沈佳成;黄妙森;张珑宾;杨宗保 《中医杂志》2019,60(7):602-607
目的采用核磁共振氢谱技术(1HNMR)探讨电针梁门-足三里治疗急性胃黏膜损伤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54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电针组,各组又分为干预1、4、7天3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6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采用75%乙醇灌胃法复制急性胃黏膜损伤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电针组大鼠用鼠板捆绑固定,采用疏密波(4Hz,50Hz),电针\"梁门\"(负极)\"足三里\"(正极),每次30min,每日1次。正常组和模型组大鼠用鼠板捆绑固定30min,每日1次。分别于干预1、4、7天后光镜观察胃黏膜病理形态,检测大鼠血清1HNMR谱,并利用模式识别方法分析不同干预时间下代谢物谱的差异,用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模型和独立样本t检验,以P<0.05筛选潜在的生物代谢标志物。结果病理结果显示,正常组大鼠胃黏膜表面细胞完整,未见溃疡性损害。干预1、4天时模型组大鼠可见胃黏膜上皮结构破坏严重,毛细血管增生及出血;干预4天时电针组大鼠胃黏膜的黏膜结构恢复较为完整,较模型组明显改善。血清代谢组学结果显示,正常组与模型组分离出差异代谢物6个:甘油磷酸胆碱、谷氨酰胺、甜菜碱、葡萄糖、乙酸盐和胆碱。与模型组比较,干预1天时电针组胆碱、甘油磷酸胆碱、葡萄糖、乙酸盐、谷氨酰胺和甜菜碱均升高;干预4天时胆碱、葡萄糖、谷氨酰胺和甜菜碱升高,甘油磷酸胆碱和乙酸盐降低;干预7天时甘油磷酸胆碱降低,葡萄糖、乙酸盐、谷氨酰胺和甜菜碱升高,胆碱无明显变化。结论电针\"梁门\"-\"足三里\"可有效回调急性胃黏膜损伤大鼠血清相关差异代谢物,恢复相应代谢通路稳定,以电针4天效果最佳,可能是其逆转胃黏膜损伤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6.
曹思慧;陈琳;何灏龙;李祖强;刘琼;刘密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23,39(9):1620-1633
目的观察针刺与艾灸两种不同干预方法对健康SD大鼠结肠代谢物和肠道菌群调节作用的差异。方法将33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针刺组和艾灸组,每组各11只。空白组大鼠仰卧固定在治疗台上,不予任何干预,连续7d;针刺组以不锈钢针灸针针刺大鼠双侧上巨虚穴和天枢穴,留针15min,连续干预7d;艾灸组采用温和灸,将艾条置于大鼠双侧上巨虚穴和天枢穴上方3~5cm处,使皮肤温度维持在(45±5)℃之间,每次15min,连续干预7d。干预结束后,取各组大鼠结肠组织和粪便样品,运用质子核磁共振(protonnuclearmagneticresonance,1H-NMR)技术检测各组大鼠结肠组织代谢物,分析并筛选大鼠结肠组织差异代谢物;16S核糖体DNA(ribosomalDNA,rDNA)测序技术检测各组大鼠肠道菌群丰度和多样性的变化情况,并比较差异菌群。结果代谢组学检测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针刺组大鼠结肠组织中代谢物组氨酸、缬氨酸和丁酸含量显著上升(P <0.05),艾灸组大鼠结肠组织中代谢物胆碱和肌醇含量显著上升(P <0.05或P <0.01);与针刺组相比,艾灸组大鼠结肠组织中代谢物甲酸和乙酸含量显著上升(P< 0.05)。菌群多样性分析显示,与空白组相比,针刺组和艾灸组大鼠肠道菌群的Chao1指数和基于丰度的覆盖估计值(abundance-basedcoverageestimator,ACE)均显著上升(P <0.05);在菌群门和属水平上,针、灸干预后部分有益菌丰度上升,部分条件致病菌丰度下降。结论针刺与艾灸两种不同干预方法对健康SD大鼠结肠代谢物和肠道菌群的调节存在差异性:针刺更擅长调节酸类代谢失衡所导致的胃肠道疾病,艾灸更适用于脂质代谢异常引发的代谢类疾病;针刺与艾灸对肠内微生态环境具有良性调节作用;针刺能通过影响肠道菌群的结构和丰度缓解胃肠道疾病。 相似文献
87.
目的:基于核磁共振氢谱代谢组学技术(1H-NMR)探讨艾灸与针刺对健康青年志愿者血清代谢物调节作用的差异性,从代谢物层面揭示两者的作用特点及差异。方法:将60例健康青年男性志愿者随机分为艾灸组与针刺组,每组各30例,艾灸组采用温和灸作用于右侧足三里穴,每天1次,每次15min,连续干预10天;针刺组采用不锈钢针针刺右侧足三里穴,每天1次,每次15min,连续干预10天。两组在干预0、5、10天清晨采集受试者血清,利用1H-NMR技术对血清代谢物进行检测。结果:干预0、5天时艾灸组与针刺组的代谢模式无显著性差异;干预10天时艾灸组与针刺组的代谢模式可显著区分;艾灸与针刺干预5天后血清中表现出差异的代谢物有Creatine和Glycine(P<0.05;P<0.01);干预10天后血清中表现出差异的代谢物有LDL/VLDL、Valine、Isoleucine、Leucine、Lactate、Glutamine、Creatine、Glucose(P<0.01)和Glycine(P<0.05);随着干预时间的变化,艾灸与针刺对血清代谢物的调节作用有差异。结论:艾灸与针刺右侧足三里对血清代谢物有明显的调节作用,随着干预时间的变化,两者的调节作用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88.
89.
目的分析针灸治疗高脂血症实验研究的文献特征及研究现状。方法纳入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1993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针灸治疗高脂血症的实验研究文献,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其文献特征(论文发表年份、发表期刊、作者单位、基金资助)及实验特征(实验动物、造模方法、动物取材、观察指标、刺灸方法与选用穴位)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76篇中文期刊文献。发表年份以2011年为最多,共17篇;发表期刊中医类59篇(78%),针灸类17篇(22%);第一作者主要分布于中医药大学及其附属医院(71篇,93%);文献有市级基金资助5篇(7%),省部级基金资助30篇(39%),国家级基金资助21篇(28%)。高脂血症的实验动物以大鼠为主,共55篇,占72%;造模方法以高脂饲料喂养为主,共62篇,占82%,其次为腹腔注射75%蛋黄乳液7篇(9%);实验动物取材为血液64篇(84%),肝组织11篇(14%);血液的主要观察指标为总胆固醇51篇、甘油三酯51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46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46篇,肝组织的主要观察指标为ATP结合盒转运蛋白A1(5篇)、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3篇);穴位使用频次最高为丰隆穴23次,占总频次30%,其次为足三里(后三里)穴20次(26%),再次为神阙穴14次(18%);实验所用刺灸方法以针刺为主,共计52篇,占68%,其次艾灸21篇(28%)、针药结合3篇(4%)、穴位注射1篇(1%)。结论针灸治疗高脂血症实验研究近年呈现一定的增长及相对集中趋势;针灸治疗高脂血症穴位选择应全面考虑高脂血症虚、痰、湿、瘀的病机特点,关注针灸调脂效应对靶器官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