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2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32篇
耳鼻咽喉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40篇
内科学   8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320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58篇
预防医学   4篇
肿瘤学   8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69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兔肺白念珠菌病急性期CT表现分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兔肺白念珠菌病急性期的CT表现进行初步的分型。方法:2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实验组通过经皮气管穿刺法建立兔肺念珠菌病模型,对照组用同样方法注入生理盐水,于接种后隔日—次行CT扫描观察CT表现,并与病理对照。结果:成功建立13例兔肺念珠菌病模型,CT表现可分为小叶实变型6例,以胸膜下分布为主,病理表现为肺泡炎性渗出;叶段实变型3例,分布于肺低垂部,多表现为肺内出血性梗死灶;结节型2例,均多发,以分布支气管血管束周围多见,病理见肉芽肿性病变;磨玻璃型2例,双肺不对称分布,为肺泡及肺泡壁的炎细胞浸润。结论:原发性肺白念珠菌病急性期CT表现可分为四种类型,包括小叶实变型、叶段实变型、结节型和磨玻璃型。  相似文献   
82.
MSCT后处理重建技术在肾移植后肺部感染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MSCT后处理重建技术在肾移植后肺部感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2例临床证实的肾移植后肺部感染患者的常规CT、HRCT以及后处理重建图像资料(MPR、MIP、MinIP、VR)胸部CT征象的显示及分布.结果 39例患者明确病原体,其中以混合感染(18/52)最多,细菌感染(13/52)次之,真菌(4/52)与CMV感染(4/52)较少.后处理重建图像的小结节显示率明显高于常规CT、HRCT(P均<0.05),对于其他征象的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有助于病灶范围显示.结论 MSCT各种后处理重建有助于显示肾移植后肺部感染所致实质、气管、血管改变;增强后血管重建有助于曲霉菌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83.
螺旋CT的原理,技术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本介绍了螺旋CT(spiral CT,简称SCT)的原理、技术及临床应用,讨论了其优势及限制。认为SCT拓宽了CT的应用范围及价值,解决了一些常规CT存在的问题,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84.
Arnold—Chiari型畸形的MRI诊断:附20例报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似文献   
85.
真菌病成为日益严重的临床问题,深部真菌感染尤其是肺部真菌感染呈持续增多趋势.肺部真菌病往往发生于免疫低下或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其具体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动物模型不仅为真菌病病因学研究提供有效的途径,还能在抗真菌药物、免疫调节剂及可能的疫苗的研究中提供多方面的帮助.动物实验中所观察到的病理改变可能对发病机理的探索有所帮助.实验动物研究有助于我们明晰各种参数的作用机理,比如抗原、暴露途径、基因背景即反应修饰在发病中的作用,进一步的,通过基因缺失或插入或结合,我们有可能了解某种特定的细胞、受体、介质在发病过程中的机理,其结果可能应用到人类疾病上.  相似文献   
86.
目的:通过对肺癌和正常胸部组织的Gd-DTPA增强前后的信号强度、信噪比和相对信噪比的分析,探讨增强MR在胸部的应用价值。方法:用DIASONIC0.35Tesla超导型MR成像仪。先常规平扫T1WI、T2WI,然后按0.1mmol/kg体重,静脉内一次性注入Gd-DTPA(维影钆胺注射液)。立即行兴趣部位T1WI扫描。计算机测量病变及对照组织(皮下脂肪、肌肉、肺野及噪声)的信号强度,计算其信噪比(SNR)和相对信噪比(CNR)。结果:29例支气管肺癌平均信号强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织(P<0.01),增强后T1WI的SNR明显高于平扫T1WI和T2WI;CNR(以肌肉为对照)则高于平扫T1WI,与T2WI相似;与脂肪为参照物则与平扫T1WI、T2WI相似;以肺野为参照物则与T1WI相似,明显高于T2WI。结论:支气管肺癌增强后较对照组织有明显的强化;增强后T1WI可显著提高MR的信噪比,改善图像质量。MR造影剂在胸部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7.
右肋间支气管动脉CT血管造影解剖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利用16层CT血管造影(CTA)研究评价肋间支气管动脉(ICBA)三维影像解剖学特征.材料和方法:CTA清晰显示右支气管动脉(BA)的399例胸部扫描病例,采用16层螺旋CT增强扫描获得原始图像,用容积显示(VR)、最大强度投影(MIP)进行三维重建,观察和分析右侧肋间后动脉与右支气管动脉、右侧支气管动脉开口位置与椎骨的对应关系.结果:254例(63.66%)右BA源自肋间后动脉,其中243例为最粗或唯一的右BA.ICBA主要起自第3及第4肋间后动脉(87.40%).全部的右肋间动脉-BA干均发自降主动脉右侧壁,绝大多数为降主动脉上第1支肋间后动脉.所有ICBA开口对应于T3~T6椎骨范围,向右未超过肋骨小头,63.0%的ICBA开口在椎体正前方.结论:右BA多数起源于右肋间后动脉,开口位置大多在椎体正前方,16层CT血管造影可较好评价ICBA影像解剖学特征.  相似文献   
88.
目的:探讨M R动态增强对孤立性肺结节的鉴别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对83例孤立性肺结节行M R动态增强,绘制MR动态增强时间-信号强度曲线,测量病灶的强化峰值(PH)、最大线性强化斜率(SS)、最大强化率(Emax)及1、2、3、4、5、6min时的信号强化率(E1、E2、E3、E4、E5、E6).结果:恶性结节及炎性结节的强化程度明显高于良性结节,恶性结节及炎性结节的PH、SS、Emax、E1~E6均明显高于良性结节(P<0.01).恶性结节与炎性结节均强化明显,但两者之间的PH、SS、Emax、E1~E6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MR动态增强能反映孤立性肺结节的血流动力学信息,对良、恶性结节的鉴别诊断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9.
16层CT肺部检查技术和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CT是肺部疾病最重要的影像检查技术,本文就当今主流的16层螺旋CT在肺部的检查技术和应用作一阐述,提出筛查方案、低剂量方案和增强方案三种应用技术,并诠释了其技术规范和应用范畴;其中将增强方案分割为血管期、肺实质期(和延迟期)的"2 1"模式,并作应用分析.  相似文献   
90.
支气管动脉CT血管造影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支气管动脉起始、分布、走行等解剖变异较大,正常支气管动脉管径细小,疾病状态下支气管动脉发生解剖学重塑,并可与肺循环、肺外体循环等发生交通吻合.16层CT血管造影可以清晰显示支气管动脉的三维形态学特征,解释各种生理和病理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