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0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32篇
耳鼻咽喉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40篇
内科学   8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318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58篇
预防医学   4篇
肿瘤学   8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69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7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具有较高发病率及死亡率,给患者及社会带来沉重负担。目前尚没有阻止或逆转COPD疾病进程的有效治疗方法,因此通过动物模型探究其病理过程及新的治疗途径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本文对几种常用COPD动物模型及建立方法的研究进展做一总结。  相似文献   
72.
_目的:对胸腺上皮肿瘤的 MSCT-手术-病理进行对照分析,为术前诊断、分期、治疗方式的选择及预后评价提供依据。方法:对84例经病理确诊为胸腺上皮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胸腺上皮肿瘤大多(64.3%,54/84)位于中线一侧,多呈椭圆形(66.7%,56/84),部分边缘可见肿块-肺界面(MPI)增厚呈尖角或锯齿征(46.4%,39/84)及肿瘤的肿块-大血管心脏面(MCI)呈灌铸式生长(44.0%,37/84),内部可见钙化灶、坏死及囊变区,少数可见大血管侵犯(15.5%,13/84)、胸膜或心包结节(14.3%,12/84)、胸腔或心包积液(13.1%,11/84)及纵隔淋巴结肿大(13.1%,11/84),极少发生肺转移(2.4%,2/84)。MCI 呈灌铸式生长诊断胸腺上皮肿瘤侵犯邻近心脏大血管的敏感度为54.5%,特异度为87.0%。MPI 增厚呈尖角或锯齿状诊断胸腺上皮肿瘤侵犯邻近纵隔-肺的敏感度为63.6%,特异度为91.7%。结论:MSCT 能准确显示胸腺上皮肿瘤的内部结构、邻近组织侵犯及胸膜、肺转移。  相似文献   
73.
【摘要】目的:总结脊柱原发性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HE)的CT和MRI表现并复习文献,以提高该病的影像学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2015年12月间经病理证实的6例脊柱EHE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6例均以脊柱区疼痛为主要症状,其中3例伴周围神经症状。4例行CT检查,5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影像学观察内容包括病灶的部位、骨质改变、密度/信号特点、强化特征及周围组织侵犯。结果:6例骨EHE中,发生于椎体5例,附件1例。病灶多呈皂泡状(2例)或蜂窝状(2例)溶骨性骨质破坏,3例伴硬化边,1例伴椎体压缩性骨折。CT平扫呈稍低密度,且密度不均,内伴小点状/斑点状高密度影。T1WI上呈低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信号欠均匀。CT/MRI增强扫描病灶呈中等/明显强化,密度/信号不均。椎间盘均未受累,1例伴脊膜尾征。结论:脊柱EHE多表现为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呈皂泡状或蜂窝状;伴或不伴硬化边;可伴脊膜尾征;骨膜反应、累及椎间盘少见。  相似文献   
74.
目的:利用多层CT血管造影(MDCTA)技术探讨原发性肺癌相关血管的影像特征,以期帮助定性诊断。方法:经病理证实的147例连续就诊的原发性肺癌患者被纳入研究,采用16层CT,1mm层厚,对比剂注射速率为3.0~4.0mL/s,血管期(延迟时间18~25s)采集。回顾性阅读CT横断面和后处理血管图像,分析癌灶内瘤血管和肺血管的形态学特征。结果:136例(92.5%)患者的MDCTA清晰显示了支气管动脉(BA),其中62例(42.2%)显示BA进入肿瘤内形成瘤血管,表现为蚓状、斑点状、网状及血湖状染色,瘤前血管增粗、扭曲,但形态正常。68例(46.3%)显示肺动脉(PA)形态明显异常,表现为残根或截断征、侵蚀狭窄等。结论:原发性肺癌的瘤血管在MDCTA上表现为具有高特异性的异常结构血管,而瘤前血管仅表现为增粗、扭曲,没有特异性;PA受侵高度提示恶性病变。  相似文献   
75.
创伤性湿肺的影像学诊断(附155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了155例创伤性湿肺的影像学表现,旨在加强对本病的再认识,进一步提高正确诊断率。方法 本组155例均有较完整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都作了胸部x线检查,其中45例同时作了CT检查,对其主要的影像学表现从发生机制及病理基础、病变的分布、发生及消散时间上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结果 创伤性湿肺的四种表现形态为:间质型67例(43.2%),表现为肺纹理增重、增多、模糊、间以斑点状增高影:节段实变型22例(14.2%),表现为肺叶或肺段的片状密度增高影,边缘模糊;弥漫实变型46例(29.7%),表现为肺野弥漫斑点状和/或班片状密度淡薄、均匀或不均匀、边缘模糊影;云雾型20例(12.9%),表现为一侧肺野或两侧肺野呈磨玻璃状改变。病变的分布多与受伤的部位及程度有关。湿肺发生率最高的时间段为创伤后4~6h内。病变吸收消散时间与胸部创伤程度、肺野湿肺的范围及形态有关。结论 及时对胸部创伤患者进行影像学检查,并对其追踪观察是正确诊断本病的重要手段,也是与肺挫伤、肺撕裂伤及肺血肿鉴别诊断的有价值的方法。  相似文献   
76.
螺旋CT靶扫描对肺部小结节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8  
目的 探讨肺部结节CT靶扫描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 筛选同时具有常规 10mm层厚和靶扫描的CT资料共 70例 ,诊断证实途径包括手术切除、经皮肺穿刺、痰脱落细胞学、抗炎治疗或随访 2年以上。结节大小为 0 .5~ 3 .0cm ,平均 2 .2cm。CT常规扫描采用 10mm层厚 ,靶扫描采用小FOV( 14~ 2 0cm) ,包括一侧肺和纵隔 ,层厚 2~ 5mm ,pitch =1~ 2 ,重建时重叠 40 %~ 67%。 3 6例作了三维重建 (表面遮盖显示法 ,SSD)。诊断依据可靠程度分为四等级 :明确诊断、可能性大、可能、无诊断倾向或未诊断 ,分别对常规扫描和靶扫描进行回顾性评价并对比。统计检验采用参照单位分析法和卡方检验。结果  70例扫描中经靶扫描作出明确诊断者 3 6例 ( 5 1.4% ) ,可能性大者 2 7例 ( 3 8.6% ) ,可能者 4例 ( 5 .7% ) ;前三级诊断准确率为 95 .7% ( 67/ 70 ) ,显著高于常规扫描( 68.6% ,48/ 70 ;χ2 =8.64 ,P <0 .0 1) ;明确诊断比率为 5 1.4% ( 3 6/ 70 ) ,显著高于常规扫描 ( 8.6% ,6/ 70 ;χ2 =3 3 .77,P <0 .0 1)。靶扫描诊断可靠性明显优于常规扫描 (前者R值为 95 % ,可信区间为 0 .2 79~ 0 .417,后者为 0 .10 8~ 0 .2 46,两者无重叠 ,P <0 .0 5 )。结论 螺旋CT靶扫描有助于肺部结节的鉴别诊断 ,是肺部结节检查的有  相似文献   
77.
目的 前瞻性评价胰腺内分泌肿瘤的多层CT灌注测定与组织学上肿瘤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并确定不同分级的肿瘤其CT灌注参数是否有区别。方法 本研究获机构审查委员会批准和知情同意书。  相似文献   
78.
MR扩散加权成像在肝癌介入治疗后随访中的图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扩散敏感梯度因子(b值)MR扩散加权成像(DWI)对肝癌介入治疗后随访中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对20例肝癌介入治疗后患者分别进行DWI检查和MRI常规扫描(T1WI和T2WI)。每次取2个扩散敏感梯度值即b=0和/或150、350、500和800s/mm^2利用固定参数组合的自旋回波-平面回波(SE—EPI)序列进行DWI检查。在各成像序列上分别计算病灶信号-噪声比(SNR)、病灶-脏信号对比噪声比(CNR)和病灶的ADC值;与肝脏CT和DSA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定性评价不同b值DWI对肿瘤内部坏死组织和活组织的鉴别诊断能力。结果:病灶在T2WI、DWI150、DWI350、DWI500和DWI800的SNR分别为:(69.81±18.99)、(59.33±32.66)、(59.23±32.94)、(54.25±19.71)、(39.43士1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43,P=0.0024);病灶-肝脏CNR分别为(19.11±11.33)、(17.69±9.20)、(21.38±10.10)、(19.90±13.75)和(13,24±11.0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70,P=0.1556);b=150、350、500和800s/mm^2时病灶的ADC分别为(2.35±0.80)×10^-3、(1.95±0.59)×10^-3、(1.78±0.44)×10^-3和(1.54±0.37)×10^-3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96,P=0.0001)。DWI500和DWI800病灶内部坏死和活性肿瘤组织能有效区分。结论:在肝癌介入治疗后随访检查时,选择合适的扩散梯度系数能够得到较佳的信号对比度,同时也能较准确地区分坏死组织与活性肿瘤。  相似文献   
79.
肝移植术后肺部感染的多层螺旋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肺部感染多层螺旋CT(MSCT)表现及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搜集529例肝移植患者的临床及CT检杳资料,对术后肺部感染的类型、发生时间及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529例肝移植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病率为32.9/(174/529),感染次数181次,病死率为9.8/(17/174);细菌感染、真菌或合并真菌感染、病毒或合并病毒感染发生率分别为17.2/(91例)、14.7/(78例)、2.3/(12例);肺部感染在术后30 d内、31~90、90 d以后3个时间段的构成比分别为64.6/(117例)、28.7/(52例)、6.6/(12例);45例行胸部CT检查,发现实变影32例、磨玻璃影22例,结节影10例,网格样影或线样影4例,各种征象在细菌感染及真菌感染间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移植术后肺部细菌感染、真菌感染均常见,日常以混合感染形式发生,术后30 d内为高危时期,胸部 CT扫描能准确显示病灶的范围及特征,对于肺部感染的综合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0.
免疫低下和糖尿病患者肺结核病的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免疫低下及糖尿病患者肺结核的CT表现特点.方法:分析2001年~2007年间住院诊断肺结核202例,从中筛选出免疫抑制剂使用者22例,糖尿病伴发肺结核24例,将其CT表现与同期住院普通肺结核患者156例CT表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免疫抑制剂应用及糖尿病患者并发肺结核共46例,CT表现以中重度浸润性实变灶为主,分布于多个叶段,可以发生在非肺结核好发部位,与非免疫低下发生肺结核组对比,空洞征和支气管播散征更为多见,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检查在免疫低下患者结核病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更多见的空洞和支气管播散征是免疫低下宿主肺结核的特征性的CT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