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6篇
儿科学   5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6篇
临床医学   41篇
内科学   92篇
神经病学   86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111篇
预防医学   25篇
药学   41篇
  1篇
中国医学   32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78年   2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51.
目的:探讨失匹配负波(MMN)与额叶认知功能测试对在评价帕金森病患者(Parkinson's disease,PD)的认知功能中的作用及其临床价值。方法:设28例早期非痴呆非抑郁帕金森病患者和31例年龄、教育年限相匹配的正常对照组分别进行额叶认知功能测试和失匹配负波测定。结果:非痴呆非抑郁帕金森病患者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额叶认知测试评分较差,MMN的潜伏期延长,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波幅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MMN潜伏期延长与额叶认知功能障碍程度呈正相关。结论:失匹配负波(MMN)能够客观地反映非痴呆非抑郁帕金森病人早期额叶认知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52.
目的 探讨颞叶癫痫患者的磁共振质子波谱(1H-MRS)与动态脑电图和MRI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入组的38例颞叶癫痫患者均行1H-MRS、常规MRI和动态脑电图检测,以16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根据MRI结果进行分组:单、双侧海马硬化组及非海马硬化组,计算各组病灶侧和病灶对侧的NAA/(Cr+Cho)、NAA/Cr和NAA/Cho并进行比较,同时分析脑电图中癫痫样放电情况.结果 38例患者中有14例MRI发现海马硬化(比例 为36.8%),31例1H-MRS异常(比例为81.6%),双侧、单侧海马硬化组病灶侧和病灶对侧及非海马硬化组病灶侧的上述3个指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38例患者中有27例动态脑电图异常,27例动态脑电图异常中有17例与1H-MRS的定位一致,二者的符合率为62.9%.结论 1H-MRS较MRI诊断海马硬化及对癫痫灶定侧的敏感性高;1H-MRS和动态脑电图在癫痫灶的定位中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153.
目的本研究目的是确定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危险因素。方法 2009年1月-2011年12月在内蒙古包头市城区进行前瞻的、基于人群的、1:2配比的病例对照研究,由内蒙古包头市拥有神经内科和(或)神经外科的综合性医院、小型医院和部队医院等多中心共同收集包头市城镇居民中自发性SAH病例(年龄≥15岁)。每个患者选2个对照组,为非SAH患者、同性别、年龄为患者年龄±5岁的包头市城镇居民。收集病例组和对照组有关病史、生活习惯、危险因素等信息。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主要危险因素与SAH的关系,并用相对危险度(RR)和95%可信区间(CI)表示。结果本研究共收集了226例确诊为自发性SAH的患者,其中65%为女性,发病年龄为20~87岁,平均年龄(58.5±13)岁,434例对照组。高血压、吸烟和低收入是SAH的主要危险因素。与不吸烟者相比,SAH患者中正在吸烟者的相对危险度(RR)为2.31(95%CI1.31~4.09),但是在女性患者,目前吸烟者和未吸烟的RR为4.00(95%CI1.62~9.89)。吸烟、高血压和低收入的人群归因危险度分别为18%、36%和59%。结论本研究显示自发性SAH的危险因素有高血压、吸烟和低收入,女性吸烟者患SAH的危险更高,如果控制吸烟和高血压,就会明显降低SAH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54.
目的探讨平山病患者自然位和过屈位时颈椎MRI影像学表现及过屈位脊膜后间隙大小对平山病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对9例临床确诊为平山病患者和10名健康志愿者行自然位和过屈位MR扫描,观察其影像学表现,测量过屈位平山病和对照组脊膜后间隙大小。结果自然位平山病患者颈椎曲度异常,低位脊髓出现萎缩、扁平。过屈位时颈髓前移、变扁,脊膜后间隙出现异常信号,增强后显著强化。平山病和对照组过屈位脊膜后间隙分别为(6.8±0.5 mm)和(4.2±0.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平山病患者过屈位颈椎脊膜后间隙增宽并见异常信号,结合自然位和过屈位MRI影像学特点可协助诊断。  相似文献   
155.
近年来由于CT的临床应用,为桥脑出血的生前确诊提供了条件,对本病的临床表现及预后有了新的认识,现将我科收治的10例报告如下,其中8例经CT确诊,2例经尸检证实。 一般资料:10例中男6例,女4例。发病年龄为45~  相似文献   
156.
157.
功能MR弥散加权成像(DWI)和血流灌注成像(PWI)磁共振技术的应用可诊断早期脑梗死,结合DWI和PWI可以确定缺血半暗带和血流灌注情况;DWI和PWI可以为溶栓治疗提供较直观的影像学诊断资料。  相似文献   
158.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对急性卒中患者脑白质病灶的定位、定量评估价值。方法连续纳入100例卒中急性期的患者,根据急性期患肢的肌力分为:无瘫痪组(肌力Ⅴ级)21例,轻度瘫痪组(肌力Ⅲ~Ⅳ级)40例,重度瘫痪组(肌力0~Ⅱ级)39例。入院3d内对患者行头部MRI或CT、DTI和磁共振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检查,明确病灶分布。并在DTI各向异性(FA)弥散图上取FA值。对3组中病灶位于基底核区的病例,进行病灶容积计算。对患者在急性期(发病3d内)和4周末进行神经运动功能评分,采用简易Fugl—Meyer运动量表(FMMS)评定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①3组病灶部位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892,P〈0.001),无瘫痪组主要为放射冠区的病变(85.7%,18/21),轻度瘫痪组主要为基底核区病变(65.0%,26/40),仅重度瘫痪组存在脑干区病灶(15.4%,6/39)。②3组患侧与健侧相应区域FA值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仅重度瘫痪组的内囊后肢和放射冠区患侧与健侧FA值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病灶同位于基底核区的轻度瘫痪组患者与重度瘫痪者组患者受损的皮质脊髓束(CST)FA值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对轻度瘫痪组中9例局部受损CST的FA值与重度瘫痪组患侧CST的FA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⑧轻度瘫痪组40例患者肌力FMMS评分,急性期为(85±5),4周末为(9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重度瘫痪组39例急性期FMMS评分为(54±11),4周末为(57±11)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将轻度瘫痪组局部受损CST的FA值与发病时肌力进行相关性检验,rs=0.065,P=0.86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将重度瘫痪组受损CST的FA值与发病时肌力进行相关性检验,rs=0.008,P=0.972,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弥散张量成像技术能够对卒中急性期患者的病灶进行准确定位,并对白质病灶进行定量分析。轻度瘫痪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明显优于重度瘫痪者,而基底核区病灶容积大小对运动障碍程度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59.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血清中TNF-α和CRP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比较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来我院就诊的40例AECOPD患者、40例COPD稳定期患者以及35例健康对照组受试者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水平,并分析AECOPD患者的血清CRP、TNF-α水平与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的相关关系.结果:血清TNF-α和CRP在健康对照组、COPD稳定期组和AECOPD组中的水平依次升高:AECOPD患者的血清TNF-α和CRP水平均与PaO2呈负相关,而与PaCO2无相关关系.结论:血清TNF-α、CRP水平可作为AECOPD患者监测病情、评价疗效以及疾病转归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60.
目的评价头颅双能量CT平扫技术在鉴别缺血性脑卒中介入治疗术后颅内出血与造影剂外渗诊断中的准确性。方法 20例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介入术后即刻行头颅双能量CT扫描,采用140kV、80kV双能量模式扫描技术,通过图像后处理得到虚拟平扫图像(VNC)及碘叠加图像(IOM),结合临床及48h后复查的普通头颅CT或MRI作为金标准,评价双能量CT平扫技术在鉴别颅内出血与造影剂外渗的准确性及特异性。结果 20例患者中,单能CT图像(140kV)上6例未发现高密度病灶存在,14例存在高密度病灶,高密度部位分别位于脑实质及蛛网膜下腔,总计27个高密度病灶,经图像后处理,27个高密度病灶中,VNC及IOM均一致性存在高密度病灶8个,影像诊断为脑出血灶,后期随访头颅CT平扫图像证实,其中颅内出血7个;IOM存在高密度病灶,对应的VNC无高密度病灶19个,诊断为造影剂外渗。后期随访头颅CT平扫图像未见颅内出血20个。双能量CT平扫敏感性100.0%,特异性95.0%,阳性预测值87.5%,阴性预测值100.0%。结论用头颅双能量CT平扫成像技术,可快速准确区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管内介入治疗术后的颅内出血与造影剂外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