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8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27篇
综合类   35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6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观察脊柱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伴脊髓损伤的治疗效果。方法自1999年10月 ̄2005年3月间,应用该方法治疗28例胸腰椎爆裂骨折伴全瘫及不全瘫病例。男22例,女6例,年龄21岁 ̄55岁。CT检查本组病例均存在外伤性椎管狭窄。24例病人采用前路脊髓减压植骨Profile及Z-plate钢板内固定术;4例应用前路脊髓减压植骨Mossmaimi钉棒系统。选用国际脊髓损伤神经功能评定法来评价病人术前、术后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术前、术后CT检查对比了解脊髓减压、植骨块位置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28例中22例病人术后脊髓神经功能感觉、运动评分明显恢复(P<0.05),椎体高度恢复且稳定。2例出现脑脊液漏,8天 ̄14天伤口自行愈合。结论胸腰椎爆裂骨折伴脊髓损伤及椎管狭窄病例采用脊髓前路减压、植骨固定方法,可直接去除脊髓前方的骨性压迫,符合损伤病理。植骨固定不仅恢复椎体高度,而且可获得脊柱的即刻稳定,为脊髓功能恢复创造良好的条件。因此,本组病例脊髓神经功能有明显恢复。  相似文献   
72.
目的:分析显微外科技术在周围神经修复中影响其疗效的因素及处理措施。方法:应用显微外科技术修复周围神经损伤40例48条神经,方法包括神经外膜缝合术,神经松解术,神经移植术。结果:经术后6个月-3年的随访,优良率达85.4%,效果良好,结论:采用显微外科无损伤技术,神经断端精确对合,无张力下缝合及选择好修复的时机是复周围神经损伤的关键。  相似文献   
73.
关节镜治疗膝关节盘状半月板损伤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关节镜治疗盘状半月板的疗效。方法 58例盘状半月板患者,其中不全型20例,完全型29例,Wisberg韧带型9例,根据分型与损伤情况行盘状半月板完全切除与部分切除。结果 本组58例,随访1~6年,平均4年1月,优26例,良24例,可5例,差3例,优良率为86.2%。完全型盘状半月板中,全切患者的优良率为87.5%,部分切除成形术优良率为46.2%,二者有显著性差异;不完全型盘状半月板中,全切患者的优良率为77.8%,部分切除成形术优良率为81.8%,两者无显著性差别。结论 关节镜下盘状半月板成形术可获得优良疗效;完全型盘状半月板主张盘状半月板完全切除,而不全型主张尽可能行关节镜下盘状半月板部分切除成形术。  相似文献   
74.
低分子右旋糖酐对骨和骨骼肌血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低分子右旋糖酐(dextran40)对正常骨、骨骼肌和骨折后的骨血流的作用。方法:采用氢廓清技术定量测定动物非骨折组正常骨和骨骼肌在用药前、用药后1h内和1 ̄2h的血流量,以及骨折组在骨折前、骨折后0.5h内和1 ̄2h的血流量,用药后0.5h和1 ̄2h的血流量,结果 正常骨和骨骼肌在用药后2h内的血流量明显增加(P〈0.05)。骨骼肌在用药后1 ̄2h增加更为显著(P〈0.01);骨折后2  相似文献   
75.
目的 比较分析采用微创通道(Quadrant可扩张通道)与后路椎间盘镜 (MED)下治疗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微创通道下经皮椎弓根钉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TLIF)(微创通道组)治疗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同时期采用椎间盘镜下经皮椎弓根钉TLIF(椎间盘镜组)治疗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各23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M-JOA 评分、腰椎前凸角、病变椎间隙高度.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通道组优于椎间盘镜组,术中出血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3个月、12个月随访时:两组术后M-JOA 评分、腰椎前凸角及病变椎间隙高度变化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术后同时间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使用微创通道下联合经皮椎弓根钉TLIF治疗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不但具有使用MED辅助下手术的临床效果,而且手术时间短,是一种可选择的安全、有效、微创且较 MED容易掌握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76.
目的:为临床上诊断腰椎不稳或腰椎滑脱选择正确腰椎X线检查方法提供依据。方法:对49例腰椎滑脱病人行腰椎站立位、侧卧位、中立位、最大伸位和屈位状态下侧位X线摄片,测量每例不同状态下的腰椎动力X线矢状位曲度,对所测量的不同状态下腰椎Cobb角度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49例腰椎滑脱病人三组站立位和卧位腰椎Cobb角:站中NSP(-56.43),卧中NLP(-52.23),t值为3.023,P值为0.006;站屈FSP(-11.87),卧屈FLP(-14.81),t值为-3.091,P值为0.005;站伸ESP(-70.15),卧伸ELP(-67.34),f值为4.284;P值为0.002:即腰椎滑脱Cobb角站市中立位大于侧卧中立位,站立位最大屈位小于侧卧最大屈位,站立位最大伸位大于侧卧最大伸位。结论:站立位的X线检查方法更能反映腰椎病变的实际情况,是临床上诊断腰椎不稳或腰椎滑脱的正确X线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77.
目的 探讨3.0T 磁共振(MRI)弥散张量成像(DTI)结合T2WI序列应用于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手术节段选择的可行性及评估手术疗效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手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共23例,术前首先根据MRIT2WI序列进行椎管狭窄严重程度分级,再结合DTI检查结果得出各个节段脊髓的表观弥散系数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和各向异性分数 (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两者结合判断出引起颈髓功能受损的责任节段后实施颈椎减压手术治疗,分别记录患者术前、术后末次随访的JOA(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评分,按临床疗效情况分为两组,A组JOA改良率≥50%,B组JOA改良率<50%,术后12个月后随访复查MRI和DTI并收集相关图像数据,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手术节段脊髓的ADC值和FA值变化,以及分析ADC值、FA值与JOA评分的相关性。结果所有患者均手术顺利,术后随访时间13~31个月,平均(17.54±8.87)个月,手术节段为C3~5 3例,C4~6 10例,C5~7 5例,C3~6 2例,C4~7 3例,患者术后JOA评分、FA值和ADC值与术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节段的术前、术后FA值与相应的JOA评分呈正相关(P<0.05);术前ADC值与相应JOA评分呈负相关(P<0.05),但术后两者无相关性(P>0.05)。结论弥散张量成像作为一项可定量评估脊髓信号变化的检查,有助于指导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节段选择和临床效果评估。  相似文献   
78.
目的:研究同种异体冻干骨混合自体骨治疗创伤性骨缺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自1999年5月至2003年9月采用同种异体冻干骨加自体骨按1~3:1的比例混合一起移植治疗12例创伤性骨缺损。结果:12例病人获随访,随访时间6~36个月。术后所有患者功能均恢复优良,在术后3个月X线片显示在骨结合部可见少许骨痂,6个月后有较多骨痂生长,冻干骨周围及髓腔内侧面可见骨被大部分替代;植入创伤后胫骨内的冻干骨愈合速度慢,移植骨和受体骨达骨性愈合的时间7~15个月(平均10个月),股骨与肱骨移植骨和受体骨达骨性愈合的时间为4~8个月(平均6个月)。结论:应用同种异体冻干骨和自体骨按一定比例混合一起进行植骨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9.
目的:探讨微创可扩张通道下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植骨融合术( TLIF)治疗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采取微创可扩张通道下TLIF治疗的32例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手术前后的视觉模拟量表(VAS)疼痛评分、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骨盆入射角(PI)、腰椎前凸角(LL)、滑脱程度(SP)、椎间隙高度变化。结果手术切口长度4.8~6.5 cm,平均(5.6±0.6)cm;手术时间80~220 min,平均(125±23)min;术中出血量130~550 mL,平均(185±113)mL。术后随访12~26个月,平均(19±5)个月,末次随访时腿痛VAS评分从术前(5.07±3.89)分下降至(1.63±1.20)分,腰痛VAS评分从术前(6.32±2.70)分下降至(1.15±1.01)分。 JOA评分从术前(11.05±3.12)分增至(22.51±4.03)分。腰椎滑脱完全复位28例,椎间隙高度从术前(5.12±1.38) mm增至(10.87±1.45) mm,腰椎前凸角从术前(47.23±16.19)°降至(43.51±14.88)°。结论对于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微创可扩张通道下TLIF能对滑脱椎体进行复位,恢复良好的腰椎前凸角,改善脊柱-骨盆矢状位力线平衡,而且具有损伤小、出血量少、椎间隙高度恢复理想、术后腰痛残留率低的优势。  相似文献   
80.
目的 了解无融合器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PLIF)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 40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分别采用无融合器(20例)或有融合器(20例)PLIF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腰腿痛改善、融合率、融合节段稳定性、疗效差异。结果 两组术后1周VAS评分、术后3个月或12个月融合节段Cobb角变化、术后3个月椎间高度变化、术后12个月融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无融合器组术后12个月椎间高度丢失大于有融合器组(P<0.05)。结论 无融合器PLIF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疗效、稳定性及椎间融合效果与有融合器PLIF相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