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5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14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14篇
药学   7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用三聚氰胺、甲醛和DJ-1型增韧剂在碱性条件下制备了改性三聚氰胺甲醛树脂,将其与表面活性剂、发泡剂、固化剂充分混合搅拌,采用微波发泡炉在一定的功率下进行发泡制备三聚氰胺泡沫塑料。研究了增韧剂的用量、微波功率和发泡时间对泡沫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并用光学显微镜、TGA、驻波管对三聚氰胺泡沫塑料的泡孔结构、热学性能和声学性能进行了测试和分析。研究表明:当发泡液质量为50 g时,最佳发泡功率为2 kW, 最佳发泡时间为60 s;DJ-1型增韧剂的加入使泡沫的韧性提高,当其质量分数为10%时,泡沫的拉伸强度达到0.112 MPa;泡沫的分解温度约400 ℃,此时的质量残留率接近60%;泡沫在中高频(≥1 000 Hz)区域的吸声系数高达0.9以上。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研究2010年陕西省布病疫情大幅下降因素。方法对陕西省2008-2010年人、畜间布病监测报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10年布病发病率较上年度下降43.66%,血清学阳性率下降54.13%,抗体滴度下降20.94%,畜间阳性率下降39.39%。结论重点疫区畜间防治力度加大、疫情周期性规律、疫情报告等因素影响疫情下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妇女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血脂水平及糖耐量异常(IGT)的关系。方法随机抽取健康体检的围绝经期妇女250名,依据颈动脉超声检查分为:斑块组、无斑块组(即对照组),各组分别检测血脂及糖耐量试验,然后分析两组与血脂水平及糖耐量异常的关系。结果本研究中围绝经期妇女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率为24.8%。围绝经期妇女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的血压,体质量指数、血脂水平及糖耐量异常发生率均高于无斑块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围绝经期妇女中有较高的发生率,其中血脂升高和糖耐量异常可能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贾连红  刘东立  张洁芳  曹彦敏 《河北医药》2008,30(10):1541-1542
围绝经期是妇女一生中重要的时期,体内激素水平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导致妇女身心功能失调,参与了一系列疾病的形成和发展,包括骨质疏松,动脉粥样硬化等[1].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氨氯地平和尼群地平对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方法:选择非杓型原发性高血压120例,随机分为氨氯地平组和尼群地平组,每组各60例.氨氯地平组予氨氯地平5~10 mg,每日1次口服;尼群地平组予尼群低平10 mg,每日3次口服.均治疗6周并动态监测治疗前后24小时血压的昼夜节律变化.结果:120例入选病例中有104例(氨氯地平组54例,尼群地平组50例)完成治疗,余16例中途退出本研究.两组降压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氨氯地平组逆转非杓型血压为杓型血压的有效率为59.3%,尼群地平组为52.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氨氯地平和尼群地平在降压的同时均能有效改善异常的血压昼夜节律.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进行安全性毒理学试验鉴定的农药、消毒剂产品越来越多,根据《农药毒理学试验方法》和《消毒技术规范》的要求,农药、杀虫气雾剂、消毒产品的第一阶段试验里均增加吸入毒性试验。为了适应我省此类新产品的鉴定需要,我们根据《毒理学原理与方法》(1)中有关染毒柜的具体要求,设计制作了静式吸入染毒柜。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陕西省黑热病流行病学和时空聚集特征及疫情长期流行的动态趋势,为疫情监测及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陕西省1953年7月—2016年12月黑热病疫情报告数据,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黑热病的三间分布,并应用SaTScan 9.04和ArcGIS 10.2软件进行时空聚类分析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陕西省1953年7月—2016年12月累计报告黑热病发病41 990例,年均发病率为2.25/10万;死亡210例,年均死亡率为0.01/10万;总病死率为0.50%。陕西省黑热病在1950年代发病数、死亡数和病死率均较高,1960年代以后大幅下降,到2004年疫情有小幅回升,部分地区出现小的暴发点。黑热病发病高峰以夏秋季7—9月为主,占总发病数的36.98%;男女发病性别比为1.93:1;职业以农民和散居儿童为主,分别占总发病数的48.10%和34.18%。黑热病病例主要分布在陕西省10个地级市92个县(区);时空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陕西省黑热病共探测到5个聚集区域,聚集中心分别为靖边县、勉县、武功县、蓝田县和澄城县;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1950年代关中地区有多处黑热病高-高聚集区,1960-1990年代以陕北地区为主,2000年代在汉中市出现高-高聚集区,2010年代高-高聚集区为宜川县和韩城市等地貌特点为黄土高原与关中平原交界地带。结论陕西省黑热病发病总体呈下降趋势,近年局部有所回升,应针对高危人群和高发地区加强疫情监测,及时控制黑热病重新流行。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延安市甘泉县突发炭疽疫情进行实验室检测,分离鉴定病原菌。方法 采集病例病灶渗出液、血液、疫点外环境等标本共147份,开展病原分离、免疫学、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 共检出各类阳性标本37份,总阳性率为25.18%。病原学检测分离到1株炭疽芽胞杆菌,阳性率为1.28%;分子生物学检测中皮损渗出液荧光定量PCR(qPCR)阳性率最高,达89.47%,血清学(ELISA)检测阳性率为75%,在环境标本中未检出阳性结果。结论 炭疽疫情应急实验检测中,由于抗菌素使用,人体标本病原分离率较低,血清学试验只具有回顾诊断的价值,应引入敏感快速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以迅速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2001-2008年陕西省人间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流行病学特征,为控制疫情提供依据。方法对陕西省人间布病报告病例及布病监测结果进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结果 2001-2008年人间布病发病率上升8倍,疫区面积扩大,感染人数众多。结论长期坚持高密度大范围畜间免疫,形成免疫屏障,控制畜间布病,降低人间发病。  相似文献   
20.
刘东立  石一  张铮  马琳  梁爽  陈雅丽  栾阳  沈托 《现代预防医学》2023,(23):4380-4385+4411
目的了解陕西省2015—2022年炭疽流行病学特征,炭疽芽胞杆菌的病原学特征及全基因组溯源情况。方法分析描述2015—2022年陕西省炭疽报告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对炭疽暴发疫情开展个案调查及现场卫生学调查,采集炭疽病例、病畜及污染环境的样本,进行炭疽杆菌荧光定量PCR实验、抗体检测、炭疽杆菌分离鉴定;对分离的菌株进行二代测序,对全基因组数据进行耐药基因、毒力基因鉴定分析,核心基因组多位点序列分析(cgMLST)、核心基因组单核苷酸变异分析(cgSNP)。结果陕西省2015—2022年共报告皮肤炭疽病例55例,分布在7个市25个县(区),以延安、渭南市为主,有明显的季节分布特征,以8月份为主,占52.7%(28/55),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占67.3%(37/55),贩运养殖屠宰人员占18.2%(10/55)。共分离到11株炭疽杆菌,测序基因组大小在5.4~5.5MB,GC含量为35.10%-35.20%,均携带capA、capB、capC、capE、cya、dep/capD、inhA、lef和pagA毒力基因与β-内酰胺、碳青霉烯、磷霉素、链霉菌耐药基因。cgMLS及SNP分析均显示陕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