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9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3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78篇
内科学   7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研究证明,电刺激家兔坐骨神经可使肱二头肌的自发肌电增多,由此刺激大脑皮层运动区诱发的肌电反应持时延长。表明本体性刺激对不同脊髓节段的骨骼肌均有易化作用。切断皮层感觉区运动区的纤维联系后发现上述现象消失。提示本体性刺激的易化机理在皮层和层下中枢二个层次水平进行。对本体感受性神经肌肉促通技术(PNF)应用具有指导眭意义。  相似文献   
82.
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评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障碍严重影响其运动功能的康复。作者阐述了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障碍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平衡评定方法的应用现状及研究进展 ,认为平衡评定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3.
研究证明,电刺激家兔坐骨神经可使肱二头肌的自发肌电增多,由此刺激大脑皮层运动区诱发的肌电反应持时延长。表明本体性刺激对不同脊髓节段的骨骼肌均有易化作用。切断皮层感觉区运动区的纤维联系后发现上述现象消失。提示本体性刺激的易化机理在皮层和层下中枢二个层次水平进行。对本体感受性神经肌肉促通技术(PNF)应用具有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84.
纯化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法测定游离有机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血清(浆)中游离有机磷杀虫剂测定方法。方法 用亲和层析法从电鳐电器官中纯化乙酰胆碱酯酶。有机磷对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有抑制作用,用动力学法测定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根据被抑制酶活性计算游离有机磷含量。结果 被抑制乙酰胆碱酯酶与游离久效磷浓度对数的回归方程为Y=766.0 501.9X,r=O.982,检出范围0.1~100μmol/L;被抑制乙酰胆碱酯酶与游离敌百虫浓度对数的回归方程为Y=1374.6 399.0X,r=0.974,检出量范围0.001~10μmol/L。结论 纯化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法测定游离有机磷杀虫剂是一种简单、敏感、可靠的方法,对重症有机磷中毒患者体内毒物消除的监测及抗毒剂的应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5.
神经生理学康复训练技术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于脑血管疾病遗留下来的各种功能障碍,康复治疗是重要的手段之一。神经生理疗法是根据神经生理学理论,利用特殊的运动模式、反射活动、本体和皮肤刺激抑制异常的运动,促进正常的运动,或顺应中枢神经损伤后运动功能恢复的规律,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以治疗神经肌肉,特别是中枢神经损伤引起的运动功能障碍的一类治疗方法。本将过去涉及到的许多种神经生理学理论和技术及形成过程,予以简要回顾。  相似文献   
86.
目的:观察脑卒中偏瘫患者健侧肢体神经生理学变化特点。方法:于2004-07/2005-03选择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收治并经颅脑CT或MRI确诊的首次住院的脑卒中偏瘫患者80例为观察对象,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8,生命体征平稳。正常对照组来源于门诊健康检查的正常人19例。根据BRSS分级标准,将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3组,BRSSⅠ~Ⅱ级组36例,BRSSⅢ~Ⅳ级组23例,BRSSⅤ~Ⅵ级组21例。应用肌电图技术测试其健侧肢体正中神经的F波参数,连接记录电极(姆短展肌肌腹)、参考电极(第一指骨)与地极。刺激电极置于腕关节正中处,刺激强度为阈刺激的130%,刺激频率为2Hz,电流脉宽为0.2ms,时程为5ms,灵敏度为2mV,依次检测患侧肢体的安静状态(静态)、对侧最大抗阻收缩状态(动态)下健侧正中神经的F波情况,记录F波波幅与频率。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检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BRSSⅢ~Ⅴ级脑卒中患者的健侧肢体动态下的F波参数增高,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眼波幅:(0.8039±0.1573),(0.4067±0.1703)mV,P<0.05演,眼频率:(0.8561±0.2668)%,(0.6500±0.1976)%,P<0.05演,脑卒中患者健侧肢体静态下正中神经的F波参数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穴P>0.05雪;而BRSSⅠ~Ⅱ级和BRSSⅤ~Ⅵ级脑卒中患者健侧肢体动静态下正中神经的F波参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穴P>0.05雪。②BRSSⅠ~Ⅱ级和BRSSⅤ~Ⅵ级脑卒中患者健侧肢体正中神经F波参数动态高于静态,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BRSSⅢ~Ⅳ级组脑卒中患者健侧肢体正中神经F波参数动态高于静态,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眼波幅:(0.8039±0.1573),(0.3917±0.1316)mV,P<0.05演,眼频率:(0.8561±0.2668)%,(0.6391±0.2594)%,P<0.05演。③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静态下各组之间F波参数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但BRSSⅢ~Ⅳ级组脑卒中患者健侧肢体动态下正中神经F波参数明显低于其他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眼波幅:(0.8039±0.1573),(0.3951±0.1488),(0.4371±0.1576)mV,P<0.05演,眼频率:(0.8561±0.2668)%,(0.6125±0.2328)%,(0.6571±0.2325)%,P<0.05演。结论:脑卒中后“健侧”肢体可发展为非麻痹侧化。  相似文献   
87.
脑卒中偏瘫患者本体感觉丧失对膝反张影响的机制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通过本体感觉丧失程度来探究脑卒中偏瘫患者膝反张的机制,从而确定其临床康复治疗的对策。方法:6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本体感觉丧失程度分为2组,即第1组(踝关节本体感觉存在)49例,第2组(踝关节以上本体感觉丧失)15例。分别在入院当时、入院后3个月和6个月测定腿部肌群肌力、关节位置觉、振触觉,并记录初次站立时间,最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膝反张的发生与初次站立时间的早晚有关(P<0.05),3个月时在腿部肌群肌力对膝反张发生的比例影响方面,本体感觉存在组和本体感觉丧失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两组的股四头肌、腘绳肌、腓肠肌分别比较3个月和6个月时肌力变化,本体感觉存在组的肌力均从2—3级恢复到4级,且其中原有的15例膝反张全部矫正。本体感觉丧失组的肌力均从2—3级恢复到4级,原有的10例膝反张患者仅1例得到矫正,合计有6例无膝反张,且本体感觉全部恢复。卒中6个月以上膝反张很难矫正与踝关节以上本体感觉的丧失有显著的关系(P<0.01)。结论:CVA偏瘫患者早期由于肌力太弱过早站立是膝反张形成的重要因素;肌力的改善,可使膝反张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但是本体感觉丧失的患者不如本体感觉存在的患者,尤其在患病后期踝关节以上本体感觉丧失可能是膝反张难以矫正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8.
目的运用单光子发射断层扫描仪(SPECT)对比观察不同年龄组正常人执行手指简单运动时脑内不同感兴趣区(ROI)的血流量变化,以期探讨运动功能区的作用。方法健康的志愿者18例,按照年龄划分为青年组和中老年组。每一受试对象分别安静和执行手指简单运动状态下进行99mTcECDSPECT扫描脑血流量测定。结果两组间的运动频率无明显差异,但中老年组的错误率显著高于青年组。运动激活后各脑叶的局部血流量无明显变化,而对侧初级运动区(M1)、同侧小脑、双侧辅助运动区(SMA)血流量显著变化。两组间相比,中老年组的对侧M1、同侧小脑的血流量增加低于年轻组,而双侧SMA则大于青年组(P<0.05)。结论手指的简单运动主要激活对侧M1、同侧小脑、双侧SMA;中老年组的SMA激活比青年组明显,显示中、老年人通过自身代偿机制调动更多的SMA参与运动的启动与执行。  相似文献   
89.
慢性结肠炎以长期腹泻、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顽固不化、腹痛、肠鸣为主要症状。由于病程较长,反复发作,缠绵难愈,一般责于久泻脾虚、健运无权,或脾病及肾、肾阳亏虚,故以健脾止泻、温肾固下为常规治法。但临床所见,证情复杂,病机错综,有兼肝郁、食滞不化、湿热留恋、肠间蕴热、中气虚陷、关门不固、久泻伤阴等,给治疗带来了一定难度。现代医学多注重对症治疗,而中医采取证病辨治,并从虚实挟杂中选方用药,颇可弥补其不足。现将临床用药思路概述如下。消补同用,以助脾胃运化慢性结肠炎病程日久,每因饮食、劳累而诱发。久病属虚,此为常理,…  相似文献   
90.
目的:观察有和无半侧中间忽略症状基底核脑卒中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差异。方法:①选择2002-11/2003-11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康复科住院基底核区脑卒中患者25例。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并经CT或MRI证实;均对观察目的知情同意。设有半侧空间忽略症状患者12例为阳性组,其中男4例,女8例;平均年龄(62±8)岁;全部为右基底核区脑卒中。无半侧空间忽略症状患者13例为阴性组,其中男10例,女3例;平均年龄(66±8)岁;左侧基底核区脑卒中为5例,右侧基底核区脑卒中为8例。②于患者入院、出院时采用Barthel指数分级法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分,每周进行1次。该分级法有10项内容,分3级:<40分为差,依赖较明显或完全依赖;41~60分为中,有功能障碍,稍依赖;总分>60分为良。整个治疗过程中给予患者全面的康复功能训练,包括物理疗法、作业疗法和语言训练。同时对症治疗。结果:基底核区脑卒中患者25例均进入结果分析。入、出院时阳性组Barthel指数均明显低于阴性组[阳性组:(22.50±13.46),(62.83±14.72)分;阴性组:(37.62±11.98),(79.69±10.59)分,P<0.01]。出院时Barthel指数提高度差异不明显[阳性组:(40.33±19.20)分;阴性组:(42.08±11.11)分,P>0.05]。阳性组住院时间明显长于阴性组[(79.83±67.99),(34.15±18.80)d,P<0.01]。结论:①基底核脑卒中出现半侧空间忽略症状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差。②伴有和不伴有半侧空间忽略症状基底核脑卒中患者经过治疗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程度相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