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2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5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正>胆囊术后结扎夹移位(post-cholecystectomy clip migration, PCCM)是腹腔镜胆囊术后少见的并发症,可以导致医源性胆总管结石,多通过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ERCP)进行处理[1-2]。ERCP术后并发症有胰腺炎、出血、穿孔和胆道感染等,除此外胆道出血和胆管支架移位也是ERCP相关并发症[3]。  相似文献   
12.
大肠癌1561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了解南昌地区大肠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近年来的变化趋势。方法回顾性调查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镜中心1990年1月至2004年12月15年间行结肠镜检查并经病理证实为大肠癌的患者,分析临床病理特点及其变化趋势。结果15年来共行结肠镜检21853例,确诊的大肠癌共1561例,检出率为7.10,平均发病年龄52岁,男女比例为1.4:1。直肠是大肠癌的最常见部位,占43.4%;左半结肠癌多于右半结肠癌(30.5%比26.1%,P〈0.05);〈30岁的患者直肠癌比例最高(57.5%),随年龄增加,乙状结肠及左半结肠癌构成比增多,而直肠癌减少。高、中分化腺癌是大肠癌的主要病理类型,占83.6%;黏液癌女性多于男性,其他病理类型男性多见。随年龄增加,高中分化的大肠癌增多,低分化腺癌、印戒细胞癌减少。比较每5年大肠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发现,自1990至1999年大肠癌的标化检出率呈上升趋势,但近5年呈下降趋势;直肠癌构成比增加,左半结肠癌构成比减少;高、中分化型大肠癌增加(80.0%增至85.6%,P〈0.05),低分化腺癌减少(13.9%降至8.8%,P〈0.05)。结论南昌地区大肠癌检出率较低,其中直肠癌检出率较低;随年龄增加,左半结肠癌增多。近年来,大肠癌的检出率减少,直肠癌增加,左半结肠癌减少;高中分化型大肠癌增加,低分化腺癌减少。  相似文献   
13.
刘丕  王兴鹏  吕农华 《胃肠病学》2004,9(6):374-376
在危重疾病的治疗中,由于患者不能正常进食.且病程较长,常出现肠黏膜屏障的破坏,导致肠道细菌易位和内毒素血症,继而出现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继发性感染.从而增加患者的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和病死率。选择性肠道去污(selective digestive decontamination,SDD)通过提高患者的肠道免疫力、调节肠道菌群、清除肠道内毒素,可改善肠黏膜屏障功能、减少细菌易位和内毒素血症,以提高疾病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早期肠内营养(EN)联合肠道去污(SDD)对犬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内毒素移位及全身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在麻醉状态下,经腹向胰管内注入5%牛磺胆酸钠混合液(1ml/kg)诱导ANP。造模后,20条杂种犬分为生理盐水(NS)组(n=5)、EN组(n=5)、SDD组(n=5)和早期肠内营养联合肠道去污(ESDD)组(n=5)。在造模后第1、2、3、4、5天测定外周血淀粉酶、乳酸脱氢酶、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和内毒素的含量。实验第7天处死动物并收集标本。取胰腺组织置于中性甲醛和液氮中保存,行HE染色观察其组织病理学改变并检测中性粒细胞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结果各组中淀粉酶、乳酸脱氢酶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胰腺病理无明显差异,胰腺组织内的MPO虽然在NS组高于其他各组,但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毒素在第2天后NS组明显高于SDD、EN、ESDD组(P<0.05),TNFα、IL1β在前3天各组均无明显差异(P>0.05),在第4、5天时NS组明显高于SDD、EN、ESDD组(P<0.05),ESDD组TNFα、IL1β水平均低于SDD、EN组,但SDD、EN、ESDD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SDD、EN或ESDD均不能改善犬ANP胰腺组织自身的炎症,但SDD、EN、ESDD能明显减少犬ANP后期血液中的内毒素、TNFα、IL1β水平,改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其中ESDD治疗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5.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是多种病因导致胰酶激活后引起胰腺组织自身消化、水肿、出血甚至坏死的炎症反应。AP发生时磷脂酶A2(phospholipase A2,PLA2)过早激活和过度释放,直接参与AP的病理、生理机制。监测PLA2对判断AP的预后有一定价值,干预PLA2有望成为治疗AP的有效方案之一。本文从PLA2的生理特性、PLA2在AP中的病理生理作用及其临床意义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食管结核消化内镜下特点和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对食管结核的消化内镜下表现和其他临床资料的分析,提高消化内镜对此病的诊断率.方法:回顾分析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4年1月~2009年7月确诊的12例食管结核患者,并复习国内文献.结果: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吞咽困难6例,胸骨后烧灼痛4例,上腹部不适2例,低热盗汗3例.病变位于食管中段10例,下段2例.以溃疡为主要表现者7例,隆起性病变为主要表现者5例.超声内镜6例患者中,4例病变深迭肌层,2例全层结构破坏.内镜下行电子染色及卢戈染色2例,均着色.11例经内镜下活检病理确诊,1倒手术确诊.结论:食管结核好发于中青年,病变部位主要位于食管中下段,电子胃镜下主要表现为隆起型和溃疡型,易误诊为食管癌和黏膜下肿瘤.通过电子胃镜下活检及染色,结合超声内镜能明显提高该痛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7.
高甘油三酯血症性急性胰腺炎(HTGAP)是指由严重的高甘油三酯血症(HTG)诱发的急性胰腺炎(AP)。近年来HTGAP发病率逐年升高,且较其他类型的AP具有年轻化、病情重、并发症发生率高、易复发等特点。HTGAP的治疗除了AP的常规治疗手段外,最关键的是在发病早期进行紧急降脂治疗以阻止病情发展。文章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最新研究证据,就HTGAP的病因、发病机制、治疗进展作一综述,重点阐述了包括口服药物、胰岛素注射、血液净化、基因治疗等各种降脂治疗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采用基于新亚特兰大分类的急性胰腺炎(AP)定义,比较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床边指数(BISAP)、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Ⅱ(APACHEⅡ)和Ranson评分对AP患者死亡和持续性器官功能不全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前瞻性收集的2009年11月-2012年1月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连续AP患者资料350例,其中完成随访的310例纳入本研究,年龄(50.5±16.4)岁.将其分为起病至就诊时间≤7 d组(发病早期)和>7d组(发病后期).计算患者入院后前3d各评分系统的分值.治疗并随访患者至腹痛消失、血淀粉酶正常.比较3种评分系统预测患者持续性器官功能不全及死亡的接受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ROC),并计算3种评分预测的最佳阈值、灵敏度、特异度和约登指数.结果 (1)入院第1天BISAP评分、APACHEⅡ评分和入院48 h的Ranson评分预测持续性器官功能不全及死亡的价值中等(AUCRoC0.68 ~0.84),3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3种评分系统对就诊时间>7d组患者预后的预测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入院后前3d中,每天的BISAP和APACHEⅡ评分对AP患者预后都有中或高度的预测价值,但各天的预测价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此3种临床评分系统对新亚特兰大分类下的AP预后预测价值中等,且只适合在发病早期使用.新提出的BISAP评分虽不优于传统的Ranson评分和APACHEⅡ评分,但其使用简便,值得推广.入院后连续3d的动态评分并不能提高APACHEⅡ和BISAP评分对AP预后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外周血补体、T细胞亚群及免疫球蛋白的变化。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检测35例UC患者(UC组)和15例同期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外周血T细胞亚群(CD3^+、CD4^+、CD8^+)水平,用血清免疫球蛋白分析仪经快速免疫比浊法检测免疫球蛋白(IgA、IgG、IgM)和补体(C3、C4)水平。结果UC组CD3^+T淋巴细胞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UC组CD4^+及CD8^+T淋巴细胞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UC组CD4^+与CD8^+的比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UC组补体C4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UC患者存在T细胞亚群和补体的改变。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微生态制剂双歧三联活菌胶囊辅助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及可能机制.方法 将2004年11月至2006年6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科就诊的溃疡性结肠炎初治患者82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双歧三联活菌胶囊.比较两组治挝疗前及治疗2个月后患者的临床症状评分、结肠黏膜炎症评分、结肠黏膜IgA的表达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和补体C3、C4的差异.结果 治疗2个月后两组临床症状评分、结肠黏膜炎症评分及结肠黏膜IgA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1),且观察组临床症状、结肠黏膜炎症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1),结肠黏膜IgA免疫反应阳性颗粒数高于对照组(P<0.05);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和补体C3、C4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观察组CD4 /CD8 比值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 双歧三联活菌胶囊可辅助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其机制可能与影响结肠黏膜IgA及T淋巴细胞亚群构成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