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7篇
口腔科学   5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36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2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采用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检测了贵州小型猪 13 个遗传位点,其中 Po、Tf、Pa、Es、Am-l、Am-2、Hpx、G-6-PD8个位点具有多态性,平均杂合度为0.3369.Cp、ADH、LDH-l、LDH-2、GLD不具有多态性.结果表明,贵州小型猪的Tf、Pa、Cp遗传位点有其明显特点,可以作为遗传标志,其多态位点平均杂合度低,说明群体均一性好.  相似文献   
12.
背景:单纯使用克氏针或外固定架治疗桡骨远端骨骺骨折的临床实践中,仍存在桡骨短缩、骨折移位等固定后并发症,尤其在不稳定骨骺骨折情况下。克氏针主要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对其骨骺骨折使用相对较少。 目的:观察外固定支架结合经皮克氏针复位固定微创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骺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对90例桡骨远端骨骺骨折患儿行固定治疗,在不切开情况下微创闭合复位骨折骨骺,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采用单纯跨腕关节外固定支架固定方案;观察组采用跨腕关节外固定支架结合经皮克氏针闭合帮助复位固定骨骺骨折方案。固定后行腕关节功能锻炼,分别于固定后9周及24个月随访观察。对比两组患者固定后中远期的临床疗效、腕关节功能恢复及X射线检查情况。 结果与结论:固定后24个月随访按Cooney标准评定腕关节功能,对照组优良率77%,X射线评定优良率63%;观察组腕关节功能优良率93%,X射线评定优良率为90%,两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 < 0.01)。两组骨骺骨折患者均获临床骨愈合,腕关节均功能恢复。提示外固定支架结合克氏针闭合复位微创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骺骨折,可应用克氏针辅助复位掌倾角及尺偏角,治疗简单,固定可靠,腕关节功能恢复良好,骨骺畸形愈合并发症少,固定后基本生活学习功能恢复正常,疗效稳定满意,其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跨外固定支架固定。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五脏病机角度浅谈血瘀证的形成,丰富了血瘀证病因病机理论,对发展和完善血瘀学说和辨证治疗血瘀证的理论有一定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介绍大数据的概念、相关建设内容,分析国外医学大数据研究进展情况,包括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从医疗卫生信息化基础建设、医学大数据平台建设和大数据组织体系与机制建设3个方面对我国医学大数据建设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针灸古典医籍中"合治內府"的理论,研究麦粒灸对脾虚泄泻大鼠血清D-木糖含量的影响,为临床提供更多的实验数据支持。方法:32只wister大鼠采用番泻叶造模的方法建立大鼠脾虚泄泻的模型,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上巨虚组、大肠俞组。模型组不予任何处理,上巨虚组用麦粒灸灸大鼠的上巨虚穴,大肠俞组用麦粒灸灸大鼠大肠俞穴。连续治疗15d后,予以D-木糖灌胃,测量大鼠血清D-木糖含量。结果:大鼠血清D-木糖含量:正常组(P0.05)上巨虚组(P0.05)大肠俞组(P0.05)模型组(P0.05)。结论:本实验中,麦粒灸灸上巨虚穴对大鼠脾虚泄泻治疗效果明显,提示用"合治內府"理论加麦粒灸方法具有一定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运用国际认同指标作为衡量依据,客观评价针灸治疗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分组法将60例DPN患者分为针灸组30例(针灸疗法)和对照组30例(安慰治疗),疗程为2周。观察两组症状、SF-36生活质量量表(BP)评分及神经肌电图检查的变化情况,综合评价两组临床疗效。结果:针灸组在改善症状、SF-36生活质量量表(BP)评分方面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在神经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方面疗效明显(P<0.05)。结论:针灸是改善DPN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有效治疗手段,且操作简便,临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带蒂胸大肌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相似文献   
18.
<正> 颊部前庭沟软组织恶性巨细胞瘤在临床上少见。我院曾收治1例。我们采用小剂量放疗加手术切除,追踪3年半未见转移和复发。现报告如下。患者张××,男性,22岁,住院号:36914。因一个月前无意中发现左面颊部长一肿块,当时触及如鸡蛋黄大小,无不适,稍能活动。近来觉左上后牙痛,咀嚼不便,肿块生长迅速,于1978年6月8日就诊而入院。  相似文献   
19.
20.
背景:内关针刺可上调相关血管生长因子的表达,但血管新生相关生长因子较多,针对部分因子研究有局限性.目的:观察心肌缺血损伤小型猪血管生长功能性基因表达谱特征及内关穴位埋针的干预效应.方法:将32只小型猪随机分为4组,模型组采用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法建立小型猪心肌缺血模型,内关组和膈俞组分别在造模基础上进行内关、膈俞穴埋针治疗,假手术组穿线不结扎.埋针7 d后取各组小型猪的缺血心肌组织进行实验.结果与结论:应用Q Series血管生长功能基因组表达谱芯片共检测到96个与血管生成功能密切相关的基因.与模型组比较,内关组显著上调基因17个,下调基因3个,膈俞组显著上调基因14个,下调基因2个.就其基因功能分类而言,内关组、膈俞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表达基因各有其自身特点,但特异的促进因子和抑制因子、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及受体、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及受体、生长因子及受体以及其他细胞生长因子,细胞因子和化学增活素、基质蛋白酶及抑制剂以及其他相关基因是各组共有的,其中以血管生长因子及受体最多.说明心肌缺血以及穴位埋针后的干预均与血管生长因子差异表达有关,但内关埋针与膈俞埋针作用不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