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43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143篇
内科学   12篇
皮肤病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46篇
预防医学   4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1篇
中国医学   8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意识障碍类型多样,致病机制复杂,实验研究和临床治疗尤为重要。医学研究常借助于动物模型以突破以人作为实验对象的局限性,为诊断和治疗疾病提供依据。因此,选择合适的动物模型将有助于实验研究的进行。文章综述了国内外常用的意识障碍动物模型的建模方法和模型评价。  相似文献   
42.
目的探讨吸气肌训练对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影响的研究。方法将我院2016年8月到2018年8月收治入选的4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对照组两组,每组各20例。联合治疗组应用常规康复和吸气肌功能训练;对照组单纯应用常规康复。比较每组治疗前及治疗后不同时间的上肢BN分期、上肢Fugl-Meyer运动评价。结果联合治疗组在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的上肢BN分期、上肢Fugl-Meyer运动评价方面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吸气肌训练可以有效缓解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有利于促进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43.
目的 评价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CMIA)用于梅毒螺旋体抗体(TP-Ab)筛查的价值,并制定合理的TP-Ab血清学筛查方案.方法 收集在我院进行TP-Ab筛查的患者标本,共计30,100例,对于CMIA为阴性者直接报告结果,CMIA阳性者采用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确认,并同时进行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分析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在30100例筛查标本中,CMIA阳性者402例(1.3%),样本吸光度与临界质控吸光度比值(S/CO)在1.05~40.56之间.CMIA结果>10 S/CO的标本共178例,TPPA阳性比例为100%,RPR阳性63例;在6-10 S/CO之间的标本共计50例,RPR阳性8例,TPPA阳性比例92%;在3~6 S/CO之间的标本59例,RPR阳性者5例,TPPA阳性的比例66.1%;在1~3 S/CO之间的标本115例,RPR均为阴性,TPPA阳性的比例仅为20%.结论 CMIA筛查TP-Ab具有较高的灵敏度,但特异性相对较低,采用CMIA进行TP-Ab筛查,并根据其S/CO值确定是否需要进一步采用另外一种高特异性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试验进行确认,是TP-Ab筛查理想的方案,确认方法可以选择TPPA等试验.确认阳性者,应报告RPR结果,辅助临床区分既往感染和现症感染.  相似文献   
44.
目的探讨股四头肌等速肌力训练结合常规康复方法治疗脑卒中患者膝过伸的效果。方法将53例脑卒中后膝过伸的患者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研究组(n=28)和对照组(n=25)。对照组予常规康复方法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结合股四头肌0°~30°等速肌力训练。2组患在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均采用Fugl-meyer(FMA)下肢功能评定量表、Fugl-meyer(FMA)平衡量表、膝过伸次数及等速肌力测试训练系统进行疗效评定。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8周后下肢FMA评分明显提高,膝过伸次数明显减少,峰力矩值和峰力矩/体质量比值明显改善(P<0.05),且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股四头肌0°~30°等速肌力训练结合常规康复治疗方法,能促进患者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的恢复,并对脑卒中患者膝过伸改善明显。  相似文献   
45.
目的观察nephrin和WT1在阿霉素肾病大鼠肾组织中表达的变化,探讨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及贝那普利对其的影响及二者与尿蛋白的关系。方法 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A组)、阿霉素肾病(B组)、贝那普利干预(C组)及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联合贝那普利干预(D组)各15只,实验开始后6 w观察大鼠24 h尿蛋白、血肌酐及肾脏病理改变,采用RT-PCR方法对肾组织nephrin和WT1表达进行分析。结果与A组比较,B组24 h尿蛋白明显升高,肾组织nephrin、WT1表达明显降低(P0.01);与B组比较,C、D组24 h尿蛋白定量显著降低(P0.05),D组治疗效果更显著(P0.01);C、D组与同时期B组比较病理变化明显减轻。C、D组肾脏nephrin、WT1表达较B组明显增高(P0.05,P0.01)。结论阿霉素肾病大鼠尿蛋白的变化与肾组织nephrin和WT1的表达改变有关,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及贝那普利可能通过上调nephrin和WT1的表达,降低尿蛋白、改善肾小球足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46.
目的评价血清清蛋白是否可用于评估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疾病活动性。方法2012年6月~2013年12月共有113例患者纳入研究,诊断符合美国风湿病协会要求,男性18例,女性95例,血清清蛋白、补体(C3,C4)、抗dsDNA抗体等检测项目于就诊当天完成,所有患者进行SLEDAI评分,按SLEDAI评分将患者分为活动期组(n=72,SLEDAI≥4)和缓解期组(n=41,SLEDAI=0~4),对两组间上述指标的水平进行比较,同时计算各指标与SLEDAI评分的相关性。结果活动期与缓解期相比,血清清蛋白(g/L),C3(g/L),C4(g/L),抗dsDNA抗体(U/L)水平分别为(35.76±7.19 vs 40.96±7.43,t=3.654,P=0.001),(0.68±0.23 vs 0.90±0.18,t=5.304,P=0.001),(0.13±0.06 vs 0.18±0.05,t=4.007,P=0.001),(229.00±203.95 vs 136.59±82.98,t=-3.384 ,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清蛋白,C3,C4,抗dsDNA抗体水平与SLEDAI评分相关性分别为R=0.448,P=0.001;R=0.448,P=0.001;R=0.389,P=0.001和R=0.363,P=0.001。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清蛋白,C3,C4,抗dsDNA抗体在判断狼疮活动与否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78,0.783,0.720和0.658,其中血清清蛋白判断狼疮活动与否能力高于抗dsDNA抗体(Z=2.077,P=0.001)。结论血清清蛋白可以作为一个较好的标志物用于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进行疾病活动性评估。  相似文献   
47.
目的:探究孕产妇的临床整体护理细节,总结更科学有效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对300例孕产妇临床护理进行总结,得出更有效科学的结论.结果:通过更科学人性化的护理,300例孕产妇非常满意,均顺利出院.结论:孕产妇的临床护理要注重人性化的细节服务,并及时掌握患者心理和生理变化,以安全温馨馨的护理努力实现降低孕产妇和围产儿死亡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48.
目的:观察黄芪虫藤饮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入选的67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及对照组34例,在常规内科治疗基础上,治疗组加用黄芪虫藤饮,对照组加用糖脉康颗粒,4周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在总疗效、症状改善、血液流变学、神经感觉传导速度方面效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黄芪虫藤饮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9.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翻修术后康复训练的有效方法。方法对24例不同病因行各类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翻修术后患者,给予有异于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特殊康复治疗,于手术前和手术后1、3个月进行Harris评分并判定疗效。结果全髋关节翻修手术后1、3个月患者疼痛、活动度、步行能力、日常生活能力比术前均有所提高(P〈0.05或P〈0.001)。术后3个月疗效评定:优4例,良13例,中6例,差1例,优良率70.83%。结论 1)全髋关节翻修术后的早期康复对髋关节功能的恢复有重要的作用;2)由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翻修手术的复杂性,其术后的康复训练需从髋关节骨骼的完整性(是否骨质疏松、骨缺损的程度)、内植物相对的稳定性(选择何种类型的假体固定)、关节周围的软组织条件3个方面进行评定;3)术后康复训练遵循个体化、渐进性、全面性的原则,重点是增加肌力,尤其是髋外展肌肌力的训练。  相似文献   
50.
目的探讨高压氧治疗对重度昏迷患者早期促醒的疗效。方法将76例重度昏迷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2组。对照组38例,行必要的药物治疗、针灸、正中神经电刺激促醒治疗、康复治疗;治疗组38例,除行上述治疗外辅以高压氧治疗。2组患者均在治疗前及治疗后30 d分别进行GSC评分1次。结果治疗30 d后GCS评分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10.89±2.12)分vs(8.12±4.78)分,P〈0.01],治疗组患者早期促醒有显效。结论高压氧治疗对重度昏迷患者早期促醒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