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43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143篇
内科学   13篇
皮肤病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46篇
预防医学   4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1篇
中国医学   8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观察nephrin和WT1在阿霉素肾病大鼠肾组织中表达的变化,探讨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及贝那普利对其的影响及二者与尿蛋白的关系。方法 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A组)、阿霉素肾病(B组)、贝那普利干预(C组)及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联合贝那普利干预(D组)各15只,实验开始后6 w观察大鼠24 h尿蛋白、血肌酐及肾脏病理改变,采用RT-PCR方法对肾组织nephrin和WT1表达进行分析。结果与A组比较,B组24 h尿蛋白明显升高,肾组织nephrin、WT1表达明显降低(P0.01);与B组比较,C、D组24 h尿蛋白定量显著降低(P0.05),D组治疗效果更显著(P0.01);C、D组与同时期B组比较病理变化明显减轻。C、D组肾脏nephrin、WT1表达较B组明显增高(P0.05,P0.01)。结论阿霉素肾病大鼠尿蛋白的变化与肾组织nephrin和WT1的表达改变有关,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及贝那普利可能通过上调nephrin和WT1的表达,降低尿蛋白、改善肾小球足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大黄汤剂灌胃对急性胰腺炎(AP)患者炎性递质的影响。[方法]36例AP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在西医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大黄汤剂灌胃;对照组仅予西医综合治疗。观察比较2组临床疗效,血、尿淀粉酶,血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等变化。[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血、尿淀粉酶值,血TNF-α、IL-6、MCP-1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大黄汤剂灌胃治疗AP疗效肯定,其机制可能与下调炎性递质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中抗核抗体(ANA)、抗肝肾微粒体抗体(anti-LKM1)的检出情况,并深入探讨其产生机制.方法 通过多因素分析探讨自身抗体产生与年龄、性别、HCV RNA含量、HCV基因型、生化指标及临床特征等指标的关系.结果 360例CHC患者中,ANA阳性率为12.5%(451360),anti-LKMi的阳性率为2.5%(91360).CHC患者的自身抗体检出率高于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15%vs2.9%,P=0.006)而低于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患者(15%vs47.9%,P<0.001);女性患者的自身抗体检出率高于男性(P<0.05);自身抗体阳性组HCV RNA含量低于自身抗体阴性组(1.23×107 vs 7.2× 107拷贝/L,P<0.05).自身抗体阳性组和阴性组患者的年龄、HCV基因型、生化指标、肝硬化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接受干扰素治疗组和未接受干扰紊治疗组患者的自身抗体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HC患者血清中可检测出AIH相关自身抗体;自身抗体可能并非由干扰素治疗所诱发;很可能是HCV引发自身免疫,导致自身抗体的出现.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研究前额叶皮层NLRP3(nucleotide-binding domain-like receptor protein 3)炎症小体在迷走神经电刺激(vagus nerve stimulation, VNS)对脑外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 TBI)意识障碍大鼠的促醒作用及相关机制。 方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TBI组、TBI+VNS组、TBI+VNS+NLRP3组,建立TBI意识障碍大鼠模型,应用VNS刺激TBI意识障碍大鼠,通过意识状态行为学量表评估意识状态水平改变情况,并用Western-Blot、免疫组织化学技术、QPCR技术分别检测各组大鼠前额叶皮层NLRP3、ASC、Caspase-1、Bax、Bcl-2、IL-1β、IL-18的表达变化。 结果:TBI意识障碍大鼠给予VNS刺激后意识状态水平得到改善,且前额叶皮层组织中NLRP3、ASC、Caspase-1、Bax、IL-1β、IL-18的表达明显低于TBI组,Bcl-2高于TBI组;而给予NLRP3激动剂后大鼠意识状态水平下降,同时伴随前额叶皮层组织中ASC、Caspase-1、Bax、TNF-α的表达升高,Bcl-2表达降低。 结论:VNS改善TBI大鼠意识水平的作用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抑制前额叶皮层NLRP3炎症小体的表达,最终降低神经细胞炎症反应和抗凋亡反应达到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红细胞沉降率是否可用于评估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疾病活动性。方法选择2012年6~12月共77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纳入本研究,诊断符合美国风湿病协会要求,男14例,女63例,红细胞沉降率、补体3(C3)、补体4(C4)、抗dsDNA抗体等检测项目于就诊当天完成检测,按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评分表(SLEDAI)评分标准将上述患者分为活动期组(n=44,SLEDAI4分)和缓解期组(n=33,SLEDAI=0~4分),比较两组上述指标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计算各指标与SLEDAI评分的相关性。双侧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活动期红细胞沉降率[21(10,37)]mm/h,明显高于缓解期的[11(5,21)]mm/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787,P=0.005),在区分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与否能力方面,红细胞沉降率与C3、C4及抗dsDNA抗体相比,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红细胞沉降率与SLEDAI评分呈正相关(r=0.293,P=0.010)。结论红细胞沉降率可用于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进行疾病活动性评估。  相似文献   
16.
<正>昏迷是康复医学科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并发症多,生存质量差,治疗费用昂贵,不仅给国家、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而且给患者家属也带来了巨大的生活压力和精神压力,因此对昏迷患者进行促醒,恢复其功能,减少致残率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使其真正重返家庭、回归社会,对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迷走神经电刺激(vagus nerve stimulation,VNS)已经广泛地应用于难治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表面肌电图(surface EMG,sEMG)技术与分析系统,探讨正常受试者和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poststroke dysphagia,PSD)咽期吞咽过程中颏下肌群和舌骨下肌群肌电活动的平均振幅和持续时间的差异。方法:本实验收集正常对照组(健康成人,30例),病例组(PSD确诊患者,30例),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收集。采用芬兰Megawin6000-T8型表面肌电图仪采集两组受试者在静息状态、空吞咽、吞咽5ml水时两组肌群的表面肌电信号,分析出平均振幅(average electromyogram,AEMG)和持续时间两个指标,比较两组之间有无显著性差异。结果:(1)静息状态下:病例组和对照组颏下肌群和舌骨下肌群的平均振幅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病例组:颏下肌群和舌骨下肌群肌电活动的平均振幅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颏下肌群和舌骨下肌群肌电活动的平均振幅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2)空吞咽状态下:颏下肌群的平均振幅和持续时间比较,病例组较对照组平均振幅升高,持续时间延长,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舌骨下肌群的平均振幅和持续时间比较,病例组较对照组平均振幅明显升高,持续时间明显延长,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3)吞咽5ml水状态下:病例组两组肌群肌电活动的平均振幅较对照组平均振幅显著升高(P0.005);病例组两组肌群肌电活动的持续时间较对照组持续时间显著延长(P0.001);(4)组内之间比较:对照组:颏下肌群和舌骨下肌群平均振幅和持续时间在空吞咽和吞咽5ml水状态下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病例组:颏下肌群和舌骨下肌群平均振幅和持续时间在空吞咽和吞咽5ml水状态下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sEMG技术可以作为一种无创、简单、快速检测咽期吞咽过程中相关肌群肌电活动的方法,通过颏下肌群和舌骨下肌群肌电活动的平均振幅和持续时间可以初步筛查和评估吞咽功能,反映舌骨上抬和喉上抬的难易程度和持续时间,评估患者完成此动作的神经肌肉的功能状态,预测吞咽障碍患者误吸的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迷走神经电刺激(VNS)对脑外伤(TBI)昏迷大鼠的促醒作用及可能相关机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假刺激组和刺激组。应用VNS治疗脑外伤后昏迷大鼠,观察其行为学变化,并用ELISA、Western-blot、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各组大鼠前额叶皮质(PFC)和下丘脑组织的Orexin-A及OX1R表达。结果:刺激组30只大鼠中20只出现翻正反射,假刺激组30只中8只出现翻正反射;将3组的Orexin-A及OX1R含量进行两两比较,发现刺激组Orexin-A及受体OX1R水平高于假刺激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VNS可提高脑外伤昏迷大鼠意识状态,其可能机制为上调PFC及下丘脑部位Orexin-A及OX1R水平,因此VNS有望成为脑外伤后昏迷促醒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正中神经电刺激(median nerve electrical stimulation,MNES)对脑外伤昏迷大鼠前额叶皮质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 b receptor,GABA)b受体表达的影响及促醒可能机制。方法:将SD大鼠分为空白对照组、假刺激组、MNES组、GABA b受体激动剂巴氯芬组,应用MNES治疗脑外伤后昏迷大鼠,观察其行为学变化,实验完成后6h、12h、24h每组每个时间点各处死10只大鼠,用蛋白质印迹技术检测前额叶皮质GABA b受体的表达。结果:大鼠经"自由落体撞击法"造模后出现与临床昏迷状态相似的行为学变化,经MNES后表现出短暂的行为觉醒反应。空白对照组意识状态全部为Ⅰ级,假刺激组平均为(5.33±0.758)级,刺激组平均为(3.80±1.064)级,巴氯芬组平均为(4.63±0.964)级,4组的意识状态分级呈"空刺巴假"递增趋势,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同一组3个时间点的前额叶皮质GABA b受体表达呈"6h12h24h"趋势,空白对照组及刺激组3个时间点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假刺激组及巴氯芬组3个时间点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同一时间点4组的GABA b受体表达呈"刺空巴假"递增趋势,6h、12h、24h空白对照组与刺激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其余同一时间点4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正中神经电刺激后大鼠出现短暂的兴奋性反应,意识状态等级提高,正中神经电刺激是治疗脑外伤后昏迷的有效治疗方法,其机制可能与降低前额叶抑制性递质GABA b受体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星状神经节毫米波疗法治疗脊髓损伤后出汗增多的疗效.方法 将60例脊髓损伤后出汗增多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星状神经节毫米波疗法治疗及康复训练,对照组仅采用康复训练,治疗10 d后评价出汗及睡眠情况.结果 治疗组出汗缓解总有效率为93.33%,平均睡眠时间为(6.28±1.18)h,对照组出汗缓解总有效率为6.67%,平均睡眠时间为(5.08±1.02)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星状神经节毫米波疗法治疗脊髓损伤后出汗增多的临床疗效显著,能明显改善睡眠,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