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篇
  免费   6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24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10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3篇
综合类   46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3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1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多瑞吉治疗癌性疼痛68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兰海涛  邓春美 《西部医学》2005,17(2):150-151
目的 探讨多瑞吉 (芬太尼透皮贴剂 )对 6 8例晚期癌症患者中、重度疼痛的控制及其不良反应。方法 对比观察多瑞吉与口服美菲康 (盐酸吗啡缓释片 )对晚期癌症患者中、重度疼痛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多瑞吉组与口服吗啡缓释片组在控制中、重度癌痛的疗效相当 ,而多瑞吉组的不良反应比口服吗啡缓释片明显减少 (P<0 .0 5 )。结论 多瑞吉治疗晚期癌症患者中、重度疼痛效果好 ,不良反应小 ,能明显改善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2.
外周血CEAmRNA、CEA及VEGF检测在诊断肿瘤微转移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兰海涛  侯梅 《临床肿瘤学杂志》2006,11(9):679-683,686
目的探讨检测外周血癌胚抗原信使核糖核酸(CEAmRNA)表达、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及血清癌胚抗原(CEA)水平在诊断恶性肿瘤微转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36例经病理确诊的恶性肿瘤患者(其中13例临床确诊远处转移,23例无确切临床转移征象),17例健康体检对照者,采用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nestRT-PCR)检测外周血CEAmRNA表达,并联合检测血清VEGF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及血清CEA的水平(化学发光法)。结果13例远处转移患者中CEAmRNA表达阳性11例(84.6%),23例未转移患者中CEAmRNA表达阳性6例(26.1%),17例健康对照组CEAmRNA表达均阴性,肿瘤转移病人外周血CEAmRNA表达明显高于无转移病人;血清CEA在远处转移患者与未转移患者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远处转移患者的VEGF水平高于未转移患者及健康对照者。联合检测外周血CEAmRNA表达及血清VEGF水平在肿瘤转移诊断中有更高的敏感性。结论联合检测外周血CEAmRNA表达及血清VEGF水平可能有助于恶性肿瘤微转移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43.
目的:观察雷公藤内脂醇对预防性肾性高血压大鼠脑动脉瘤形成的抑制作用及其对NF-kB的活性的影响。方法:制作大鼠脑动脉瘤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治疗,光镜及电镜观察组织学变化,应用免疫组化及EMSA检测NF-kB的动态变化,结果:对照组没有动脉瘤产生,其脑动脉壁NF-kB活性微弱,模型组动脉瘤发生率15%,随着大鼠血压的增加,其脑动脉壁NF-kB活性迅速增加,术后1个月时其活性增至高峰,持续至术后2个月,以后逐渐下降,术后4个月降至正常水平。治疗组仅发现部分动脉呈瘤前病变,无明显的动脉瘤产生,其脑动脉壁NF-kB活性被明显抑制,随着大鼠血压的增加,NF-kB活性仅有轻度增加,无明显的活高峰出现,结论:雷公藤内脂醇可能过抑制脑动脉瘤形成过程中异常增高的NF-kB活性,进一步防止动脉瘤的发生。  相似文献   
44.
目的 观察百令胶囊(Corbrin Capsule,CC) 水提物对胰岛细胞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与血红素加氧酶/一氧化碳系统的关系.方法 Wistar大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建立Ⅰ型糖尿病模型,腹腔注射CC水提物和(或)HO的特异抑制剂锌原卟啉(Zinc protoporphrin IX,ZnPP),分糖尿病组(DM)、正常对照组(NC)、CC水提物组、CC水提物组+ZnPP,28 d后检测血糖,血清胰岛素分泌量、CO含量、HO-1活性.离体培养乳鼠的胰岛细胞,检测STZ、CC以及ZnPP作用后细胞活性、细胞培养上清液中胰岛素的基础、高糖刺激分泌量,细胞HO-1以及CO的变化,同时设立正常对照组.结果 经CC水提物作用后,STZ糖尿病大鼠血清中血糖降低,胰岛素增加,CO、HO-1水平升高(P<0.01).ZnPP作用后血清HO-1水平降低,CO含量减少.STZ与胰岛细胞孵育20 h后与ZnPP加入CC组,均表现出细胞活性降低,基础和高糖刺激胰岛素分泌减少;细胞HO-1活性降低,CO生成减少(P<0.01).与CC共同孵育细胞活性显著升高,胰岛素基础和高糖分泌量增多,HO-1活性水平和CO生成量显著提高(P<0.01).结论 通过实验证实CC水提物对STZ损伤的胰岛细胞有保护作用,机制与增加HO-1活性,CO生成增多有关.  相似文献   
45.
目的观察注射生长抑素(思他宁)、奥曲肽两种药物对上消化道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的止血效果。方法将确诊的病例53例分为两组,治疗组27例用思他宁的治疗方案,对照组26例用奥曲肽的治疗方案,观察用药后48-72h两组的止血效果。结果思他宁组有效率为85.2%,奥曲肽组有效率为80.0%,两组止血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思他宁、奥曲肽治疗上消化道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疗效均较好,均可作为止血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46.
47.
贺盛光  兰海涛  吴琦 《西部医学》2007,19(2):230-231
目的评价维肝力栓辅助治疗恶性肿瘤化疗的疗效。方法将病理确诊的60例恶性肿瘤患者分为对照组30例,只进行化疗;治疗组30例,采用化疗+维肝力栓治疗。凡同一种肿瘤两组使用相同的化疗方案。化疗方案:非小细胞肺癌采用NP,大肠癌使用奥沙利铂+CF+5-FU,鼻咽癌DDP+CF+5-FU,卵巢癌TAX+DDP,非霍奇金淋巴瘤采用CHOP方案。两组均化疗2个周期。维肝力栓从化疗第1天开始使用,每天早晚各1粒,到第2周期化疗后检测免疫指标时为止。结果治疗组T细胞亚群CD3、CD4值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NK值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自细胞减少、呕吐、脱发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维肝力栓具有增强免疫功能,提升T细胞亚群和NK的作用,临床副反应少,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8.
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抑制药增强氯胺酮的麻醉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应用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 (nNOS)抑制药 7 硝基吲唑 (7 NI) ,探讨一氧化氮(NO)在氯胺酮麻醉作用机制中的意义。方法  70只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七组 ,每组 10只。Ⅰ组 :生理盐水 10ml/kg ;Ⅱ组 :花生油 10ml/kg ;Ⅲ组 :7 NI 10mg/kg ;Ⅳ组 :7 NI 30mg/kg ;Ⅴ组 :7 NI6 0mg/kg ;Ⅵ组 :L 精氨酸 (L Arg) 5 0 0mg/kg ;Ⅶ组 :7 NI 6 0mg/kg +L Arg5 0 0mg/kg。均经腹腔注射 ,30分钟后再腹腔注射氯胺酮 10 0mg/kg。观察每只小鼠翻正反射消失 (LRR)开始和持续时间。 结果  10mg/kg7 NI对LRR持续时间无明显影响 (P >0 0 5 )。 30mg/kg、6 0mg/kg7 NI可使LRR持续时间显著延长 ,L Arg5 0 0mg/kg显著缩短LRR持续时间 (P <0 0 1)。同时给予 5 0 0mg/kgL Arg和6 0mg/kg7 NI能逆转 7 NI对LRR的影响。结论 抑制nNOS活性能增强氯胺酮的麻醉作用 ,提示中枢NO信息途径可能在氯胺酮麻醉的分子机理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49.
通过对新型 5 HT3 受体阻断药恩丹西酮 (ondansetron)术前预注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laparoscopecholecystectomy ,LC)病人围术期血浆胃动素 (motolin)变化来探讨恩丹西酮(ondansetron)对LC病人围术期胃肠道动力的影响。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 LC病人 40例 ,ASAⅠ~Ⅱ级 ,男 18例 ,女2 2例 ,年龄 30~ 5 8岁。疾病种类分别为慢性胆囊炎合并胆囊结石 31例 ,胆囊息肉 9例。其中 ,合并原发性高血压者 5例。所有病人均无消化道肿瘤、严重颈椎病、活动性消化性溃疡等病史。按麻…  相似文献   
50.
目的通过三维CT血管成像(CTA)探讨椎动脉起始位置与穿出颈椎横突孔高度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外科行头颈上胸部CTA检查的4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图像传输至图像后处理工作站进行骨质和血管重建,观察双侧椎动脉的起源、走行及穿出颈椎横突孔的高度。对于右侧椎动脉起源正常者,根据穿出颈椎横突孔的高度分为C4、C5、C6组,每组随机选取10例分别测量右侧椎动脉起始位置至右侧颈总动脉起始的距离(L1)和右侧甲状颈干的距离(L2),以L1/(L1+L2)×100%计算椎动脉起始的相对位置。结果480例患者中,457例(95.2%)双侧椎动脉起源位置正常,均起源于锁骨下动脉,另23例(4.8%)起源异常,其中左侧椎动脉起源于主动脉弓19例、左侧颈外动脉1例;右侧椎动脉起源于右侧颈总动脉3例,且均合并迷走右锁骨下动脉。480例患者中,405例(84.4%)双侧椎动脉经C6横突孔穿出;另75例(15.6%)穿出高度异常,其中左侧34例,经C3、C4、C5、C7横突孔穿出的分别有1、4、24、4例,直接入枕骨大孔1例;右侧41例,经C3、C4、C5横突孔穿出的有1、14、26例。椎动脉起源异常的患者,左侧椎动脉起自主动脉弓的占比最高(19/20),且多数穿出颈椎横突孔的高度异常(18/19);右侧椎动脉均起自右侧颈总动脉合并迷走右锁骨下动脉(3/3),且穿出颈椎横突孔的高度均异常(3/3)。椎动脉起源正常的患者,96.7%(445/460)的左侧椎动脉穿出颈椎横突孔的高度正常,92.0%(439/477)的右侧椎动脉穿颈椎横突孔高度正常。3组右侧椎动脉起源正常的患者椎动脉起始的相对位置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4组:(24.3±2.1)%、C5组:(47.9±6.6)%、C6组:(77.7±1.7)%,H=20.178,P<0.001]。结论椎动脉起始位置异常时,其穿出颈椎横突孔的高度多异常。右侧椎动脉的起始相对位置越靠近右侧颈总动脉时,穿出颈椎横突孔的高度越高;而越靠近右侧甲状颈干,穿出颈椎横突孔的高度越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