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篇
  免费   4篇
儿科学   45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1篇
皮肤病学   1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21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目的观察凋亡相关基因Fas和bcl-2与裸鼠移植血管瘤细胞增生、凋亡的关系,探讨其在血管瘤自然退化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裸鼠移植血管瘤不同时期Ki-67及凋亡相关基因Fas和bcl-2的表达。结果增殖期移植血管瘤组织中Fas无表达或低表达,而在移植血管瘤退化期中高表达,其阳性表达率在增殖期和消退期分别是25.0%和100%,两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增殖期移植血管瘤中bcl-2高表达,而在移植血管瘤消退期中低表达,其阳性表达率在增生期和消退期分别是87.50%和31.25%(P〈0.001);增殖期移植血管瘤组织中均有Ki-67表达,而在移植血管瘤消退期中表达极弱或无表达,其阳性表达率在增生期和消退期分别是100%和37.50%(P〈0.001)。结论在移植血管瘤增殖消退中存在着逐渐活跃的凋亡现象,细胞凋亡是血管瘤的生物学特征,是血管瘤自然消退的关键因素。Fas和bcl-2参与了血管瘤中细胞凋亡的调节。  相似文献   
32.
本文旨在探讨超声动态观察对脾外伤保守治疗的指导意义.我院1998年以来收治儿童脾外伤21例,其中12例在动态超声观察,密切注意生命体征变化下实施保守治疗,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33.
尿激酶腹腔灌注对术后腹腔粘连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俞松  褚先秋 《贵州医药》1996,20(2):67-68
以育肠部分切术制作腹腔粘连模型,并向腹腔四注入尿激酶,观察酶对术后粘连形成的影响。结果证实:尿激酶有显著预防腹腔术后粘连的作用,为腹腔内使用尿激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4.
目的探讨儿童软组织感染(STI)病原菌及其耐药性。方法分析某院2010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细菌培养阳性的STI患儿,并分为社区STI组和医院感染STI组,对STI病原菌及其耐药性进行分析。结果共收治165例细菌培养阳性的STI患儿。社区STI组98例,医院感染STI组67例。共培养出细菌16种。98例社区STI均为单细菌感染,其中革兰阳性(G+)菌92株,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85株,86.7%)、化脓性链球菌(4株,4.08%);革兰阴性(G-)菌6株,主要为大肠埃希菌(3株,3.06%)、肺炎克雷伯菌(2株,2.04%)。医院感染STI组67例,5例为两种细菌混合感染,共培养出细菌72株,G+菌13株,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9株,12.50%);G-菌59株,主要为大肠埃希菌(21株,29.17%)、铜绿假单胞菌(15株,20.83%)、阴沟肠杆菌(13株,18.06%)。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红霉素、林可霉素耐药率50%,对庆大霉素、复方磺胺甲口恶唑和利福平的耐药率20%,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出率为43.62%,未发现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替加环素、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和呋喃妥因耐药菌株。大肠埃希菌对头孢呋辛、复方磺胺甲口恶唑的耐药率70%,对哌拉西林、头孢吡肟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30%,未见对亚胺培南耐药的大肠埃希菌及铜绿假单胞菌菌株。结论儿童社区STI病原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医院感染STI病原菌以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阴沟肠杆菌等G-菌为主。儿童STI在未明确病原菌之前,可根据感染的类型选择相应的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35.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可以直接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能有效地抑制新生血管,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临床主要运用于治疗肺癌,但尚未见治疗血管瘤报道。本研究将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作用于体外培养的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观察对血管瘤内皮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其早期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为血管瘤的治疗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36.
Perthes病,又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或股骨头无菌性坏死,1910年,由Legg(美国)、Calve(法国)和Pethes(德国)三人同时分别报告,此后,众多学者和临床医师对其进行了广泛研究,目前已公认是一种自限性病,但其病因不清楚,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使临床工作无所适从。现根据近年来的文献报道并结合笔者的研究,就其病因及治疗现状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7.
目的评价跟腱延长前移术治疗儿童脑性瘫痪痉挛型马蹄足的疗效。方法收集1998年5月-2011年6月应用跟腱延长前移术治疗脑性瘫痪痉挛型马蹄足儿童53例85足。男28例45足,女25例40足;年龄2.5~14.0岁,平均6.8岁。痉挛程度按Ashworth 5级法评定:3级12足,4级38足,5级35足。患儿均能行走,智力发育及下肢肌力基本正常,伴不同程度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踝阵挛和Babinski征阳性,无明显内翻、外翻及平足畸形,X线片未提示明显骨性畸形。合并双髋内收畸形5例,双膝屈曲畸形2例,均在术前或同期行手术矫正。结果患儿均获随访,随访时间0.5~11.2 a,平均2.3 a。1例于术后2周出现切口裂开、跟腱断裂,再次行跟腱吻合术,术后恢复良好;患儿术后均未发现小腿三头肌肌力较术前下降。53例85足均获满意疗效,优55足,良30足,优良率达100%。结论跟腱延长前移术利用生物力学原理,在跟腱延长的基础上将跟腱止点前移至跟距关节后缘,缩短了跟腱至踝关节的力臂,平衡了踝关节背伸与跖屈肌肌力,远期效果良好,是儿童脑性瘫痪痉挛型马蹄足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8.
目的观察普萘洛尔对体外培养的血管瘤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取婴幼儿增殖期血管瘤标本,用组织块法原代培养血管瘤内皮细胞,并用第Ⅷ凝血因子相关抗原进行鉴定。待细胞处于对数生长期,换无血清培养基孵育48 h,使细胞同步化,然后分别加入0.5μmol·L-1和1.0μmol·L-1的普萘洛尔作为干预组,而对照组不加任何干预因素,继续孵育24 h,检测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率。结果血管瘤内皮细胞于组织块接种后3~4 d开始贴壁生长,内皮细胞呈多角形态,3~4周细胞开始快速生长,并铺满板底。培养细胞第Ⅷ凝血因子相关抗原表达为阳性。普萘洛尔作用24 h后,0.5μmol·L-1普萘洛尔组和1.0μmol·L-1普萘洛尔组血管瘤内皮细胞凋亡率分别为(22.42±0.83)%、(24.36±1.42)%,较对照组[(15.72±0.59)%]均明显升高(Pa<0.01)。结论普萘洛尔可以促进体外培养的血管瘤内皮细胞凋亡或抑制其增殖。  相似文献   
39.
目的探讨儿童肘关节脱位并肘部骨折的损伤机制、形态特征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小儿骨科2010年1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12例肘关节脱位并肘部骨折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9例,女3例;年龄3.6~12.0岁,平均7.6岁;受伤时间6h~32d,平均3.5d。按肘关节脱位方向分为后侧脱位6例,后外侧脱位4例,前侧脱位2例;12例均为高能量损伤所致,伴前臂暴力旋转性损伤,其中5例为车祸伤,4例为高处坠落伤,2例为电动机皮带绞伤,1例为洗衣机绞伤。12例均行手术治疗,复位肘关节,骨折用克氏针或张力带钢丝固定,修复肘关节侧副韧带。结果所有病例术后随访6—23个月,平均13.5个月。末次随访时肘关节稳定性好,肘部骨折骨性愈合,无肘关节再脱位;肘关节功能恢复满意,伸屈活动度为90°~145°,平均125°,旋转活动度为85°~155°,平均130°,按Mayo肘关节功能评定标准:优7例,良4例,优良率91.7%(11/12例)。结论儿童肘关节脱位多由高能量损伤及前臂暴力旋转性损伤所致,极易合并不同类型的肘部骨折和严重的肘关节侧副韧带损伤,应积极手术治疗,恢复肘关节的正常解剖关系,重建肘关节的稳定性,恢复肘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40.
李娟  俞松 《安徽医药》2017,21(6):975-977
肿瘤是信号传递过程中发生紊乱,导致细胞无限增生而形成的恶性结果.针对异常传递通路的深入研究,以发现可用的高效作用靶点是目前关于肿瘤治疗的研究热点.单磷酸腺苷活化蛋白激酶(AMPK)/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在细胞和个体水平维持能量及氧化还原平衡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信号传递异常可能打破这种平衡而引发肿瘤.该文将对AMPK/mTOR信号通路及其激动剂在肿瘤中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