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7篇
综合类   6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 探讨小肠间质瘤致消化道出血患者双气囊小肠镜检查(double balloon enteroscope, DBE)的诊断价值及小肠间质瘤内镜下形态学特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40例小肠间质瘤致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表现、内镜下形态、肿瘤大小、肿瘤位置、影像学检查及手术病理结果等资料。结果 小肠间质瘤致消化道出血多见于中老年人[平均年龄(50.50±10.21)岁],以黑便、血便或大便隐血阳性为主要特征,多伴有贫血、腹痛、腹胀、体重下降等症状。15.00%(6/40)患者双气囊小肠镜检查前通过腹部CT、血管造影等检查发现病灶。95.00%(38/40)小肠间质瘤病灶经小肠镜发现,5.00%(2/40)首次检查漏诊。小肠间质瘤内镜下表现为边界清楚、质地较硬的半球形或球形黏膜下隆起,黏膜完整或出现浅表糜烂,肠腔狭窄或部分狭窄。手术后评估极低危险度6例,低危险度15例,中等危险度13例,高危险度6例。 结论 DBE是一种安全、准确诊断小肠间质瘤的检查方法,但无法确诊并准确评估其侵袭危险程度和临床预后。如何结合其他诊断信息争取早期发现并准确评估其临床预后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背景:胃息肉发病率高,但目前尚缺乏统一的管理指南。目的:探讨胃小息肉(直径10 mm)中腺瘤性息肉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1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行上消化道内镜检查发现的1 739例胃小息肉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比较腺瘤性息肉和非腺瘤性息肉的临床病理特征,并采用二元回归分析评估腺瘤性息肉的危险因素。结果:在1 739例患者中,腺瘤性息肉26例,非腺瘤性息肉1 713例。腺瘤性息肉组与非腺瘤性息肉组的年龄、息肉直径和息肉部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性别和息肉个数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息肉直径、息肉部位为腺瘤性息肉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年龄大、息肉直径大和息肉位于胃中下1/3是胃小息肉中腺瘤性息肉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是一种通过建立黏膜下隧道进行肌切开的内镜微创技术,早期主要用于治疗贲门失迟缓症及其他食管动力性疾病,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基于其原理陆续出现了治疗食管憩室和胃轻瘫的衍生术式。作为新兴的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方法,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安全性高、并发症少及近期疗效好,近年在上消化道疾病治疗中应用广泛。本文就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及其衍生术式在上消化道疾病治疗中应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高加索人群嗜中性粒细胞胞浆因子4(NCF4)基因rs4821544T/C多态性与炎症性肠病的相关性。方法全面检索关于NCF4基因rs4821544T/C多态性与炎症性肠病关联性的病例对照研究,纳入符合条件的研究,并进行数据合并。利用rs4821544T/C不同的遗传模型比值比(OR)及其95%CI作为效应指标进行分析。结果共15个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2317例对象,其中克罗恩病患者8155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3257例,健康对照10905例。Meta分析结果表明,rs4821544T/C多态性与克罗恩病易感性的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CC vs.TT:OR(95%CI)=1.38(1.17~1.51),P=0.000;CC/TC vs.TT:OR(95%CI)=1.11(1.05~1.21),P=0.039;CC vs.TC/TT:OR(95%CI)=1.30(1.13~1.47),P=0.000)]。而rs4821544T/C多态性与溃疡性结肠炎易感性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CC vs.TT:OR(95%CI)=1.11(0.90~1.36),P=0.296;TC vs.TT:OR=1.04(0.94~1.14),P=0.441;CC/TC vs.TT:OR(95%CI)=1.04(0.95~1.18),P=0.381;CC vs.TC/TT:OR(95%CI)=1.06(0.90~1.24),P=0.429]。结论高加索人群克罗恩病易感性与NCF4基因rs4821544T/C多态性有关,而溃疡性结肠炎与该基因多态性无关。  相似文献   
15.
背景:自噬、氧化应激及炎症反应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中扮演重要角色,姜黄素具有调节自噬、氧化应激及炎症反应等生物活性。目的:探讨姜黄素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大鼠模型保护作用以及机制研究。方法:高糖高脂饮食8周建立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大鼠模型,将40只SD大鼠分成对照组、模型组、姜黄素治疗组、姜黄素+3-甲基腺嘌呤组。在第8周末开始干预,对照组和模型组给予PBS灌胃,姜黄素组给予姜黄素500 mg/(kg·d)灌胃,姜黄素+3-甲基腺嘌呤组给予姜黄素500 mg/(kg·d)灌胃及2 mg/(kg·d)自噬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腹腔注射,干预8周。检测大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及总三酰甘油、总胆固醇、空腹血糖浓度;油红O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肝内细胞脂滴分布,透射电镜观察肝细胞线粒体超微结构;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法及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丙二醛及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Western blot检测自噬及炎症相关蛋白P62、LC3Ⅱ、Beclin-1、NF-κB的表达。实验方案经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动物实验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2018-541)。结果与结论:①大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及总三酰甘油、总胆固醇水平:模型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姜黄素治疗组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姜黄素+3-甲基腺嘌呤组高于姜黄素治疗组但低于模型组(均<0.05);②细胞脂质沉积:模型组明显多于对照组;姜黄素治疗组明显少于模型组,姜黄素+3-甲基腺嘌呤组明显高于姜黄素治疗组但低于模型组;③透射电镜观察发现对照组未见明显线粒体损伤,模型组线粒体明显水肿,嵴断裂或消失等,姜黄素可显著缓解线粒体损伤,姜黄素+3-甲基腺嘌呤组对线粒体损失在模型组及姜黄素之间;④肝组织内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模型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姜黄素治疗组显著高于模型组,姜黄素+3-甲基腺嘌呤组显著低于姜黄素治疗组但高于模型组;⑤肝组织丙二醛水平:模型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姜黄素治疗组显著低于模型组,姜黄素+3-甲基腺嘌呤组显著高于姜黄素治疗组但低于模型组;⑥Western blot检测: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肝组织P62、NF-κB蛋白表达均增加,而Beclin-1、LC3Ⅱ/LC3Ⅰ均降低(P均<0.05),经姜黄素治疗后P62、NF-κB蛋白表达均降低,而Beclin-1、LC3Ⅱ/LC3Ⅰ增加;姜黄素+3-甲基腺嘌呤组P62、NF-κB蛋白表达均低于模型组但高于姜黄素组,而Beclin-1、LC3Ⅱ/LC3Ⅰ高于模型组但低于姜黄素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均<0.05);⑦结果说明,姜黄素通过激活自噬调节炎症反应及氧化应激而改善非酒精脂肪肝病大鼠模型脂肪变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大鼠体外远段结肠的运动模式及其特征。方法:用时空图记录35只SD大鼠离体远段结肠的运动模式和药物干预下的神经源性和肌源性特征。结果:在大鼠远段结肠中观察到节律性运动复合波、微小波、分节运动和长距离收缩运动(LDC),LDC到达远段结肠与其他运动模式形成不同组合。河豚毒素和利多卡因阻断远段结肠LDC,改变节律性运动复合波,促进微小波活动,进而引发分节运动;继之加入的氯贝胆碱诱发长时程LDC样运动和强有力的远段结肠逆向收缩。L-硝基精氨酸可阻断LDC,改变远段结肠的运动复合波形式。结论:大鼠远段结肠参与LDC发生,尚可见节律性运动复合波、微小波、分节运动和逆向收缩。  相似文献   
17.
Bouveret综合征是胆石性肠梗阻的特殊类型,是一种罕见的胆石症并发症,其原因是胆结石通过胆囊十二指肠瘘管进入十二指肠近端引发不同程度的肠梗阻,同时合并十二指肠-结肠瘘更是罕见,易漏诊误诊。本文对我院1例Bouveret综合征并十二指肠-结肠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该疾病的诊断等做经验性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