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39篇 |
免费 | 7篇 |
国内免费 | 14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8篇 |
临床医学 | 20篇 |
内科学 | 17篇 |
神经病学 | 4篇 |
特种医学 | 3篇 |
综合类 | 73篇 |
眼科学 | 1篇 |
药学 | 7篇 |
中国医学 | 12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7篇 |
2022年 | 9篇 |
2021年 | 7篇 |
2020年 | 3篇 |
2019年 | 1篇 |
2018年 | 12篇 |
2017年 | 6篇 |
2016年 | 11篇 |
2015年 | 7篇 |
2014年 | 8篇 |
2013年 | 11篇 |
2012年 | 13篇 |
2011年 | 5篇 |
2010年 | 12篇 |
2009年 | 21篇 |
2008年 | 17篇 |
2007年 | 7篇 |
2006年 | 19篇 |
2005年 | 16篇 |
2004年 | 13篇 |
2003年 | 8篇 |
2002年 | 10篇 |
2001年 | 5篇 |
2000年 | 4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2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85年 | 3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2篇 |
196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观察电针对8月龄快速老化小鼠亚系(SAMP8)海马神经元线粒体超微结构及线粒体酶活性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D)的部分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计算机随机的方法,将SAMP8小鼠24只分为模型组、电针组,每组各12只;8月龄抗快速老化小鼠亚系(SAMR1)12只作为空白组。电针"百会"涌泉"对电针组小鼠进行治疗,施以疏密波,频率2~100Hz,电压2~4V,强度以小鼠下肢轻微抖动为度,留针20min。每日1次,7d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治疗结束后,用Morris水迷宫测试各组小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的变化,评价电针的治疗效应;用透射电镜观察海马神经元线粒体的超微结构;用分光光度法检测海马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COX)的活性。结果: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小鼠治疗后平均逃避潜伏期缩短,线粒体结构大致正常,嵴排列整齐,仅见部分轻度肿胀,线粒体体密度、面密度大于模型组,COX活性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0.01)。结论:电针对AD学习记忆能力的改善可能与其减轻海马神经元线粒体超微结构损伤、提高线粒体COX活性、保护线粒体结构和功能、改善能量代谢有关。 相似文献
72.
目的:探讨快速老化小鼠(SAMP8)肾脏组织代谢产物谱图的变化以及电针干预的影响。方法:将SAMP8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电针组(n=8);以SAMR1小鼠作为空白对照(n=8)。给予电针刺激,疏密波,频率2~100 Hz,电压2~4 V,强度以小鼠下肢轻微抖动为度,留针20 min,每日1次,7 d为1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以1H NMR技术分别获取肾脏组织水溶性提取物和脂溶性提取物的小分子代谢谱图,归一化积分处理后采用SIMCA-P10.0软件包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并结合正交信号校正(OSC)方法对数据进行相关分析。结果:①水溶性提取物结果:对照组、模型组和电针组3组出现明显分离。造成3组差异的主要化学位移是δ1.27(甘油三脂)、δ1.31-δ1.35(乳酸)和δ3.19-δ3.23(胆碱)。模型组与对照组比较,乳酸较少;电针组与模型组比较,甘油三酯较多、胆碱较少。②脂溶性提取物结果:模型组、电针组与对照组分离较明显。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化学位移是δ1.26-δ1.34(饱和脂肪酸)、δ2.38(饱和脂肪酸)、δ2.86(不饱和脂肪酸)、δ3.22(磷脂酰胆碱)、δ5.38(不饱和脂肪酸,CH=CH)。模型组与对照组比较,磷脂酰胆碱、不饱和脂肪酸(δ2.86,δ5.38)较多,饱和脂肪酸(δ1.3-δ1.34,δ2.38)较少;电针组与模型组比较,饱和脂肪酸较多(δ1.26),磷脂酰胆碱(δ3.22)和不饱和脂肪酸(δ2.86,δ5.38)较少。结论:①SAMP8小鼠肾脏组织代谢谱图变化主要是磷脂酰胆碱、不饱和脂肪酸较多,饱和脂肪酸和乳酸较少;②电针刺激对SAMP8小鼠肾脏组织代谢谱的主要影响是升高饱和脂肪酸、甘油三脂,减少胆碱、磷脂酰胆碱和不饱和脂肪酸。 相似文献
73.
目的研究电针结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抗焦虑效应的中枢部分作用机制。方法以单个持续刺激(SPS)方法复制大鼠焦虑动物模型,观察电针结合rTMS抗焦虑效应,运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大鼠海马和前额皮质区的盐皮质激素受体(MR)和糖皮质激素受体(GR)的基因表达。结果电针结合rTMS具有抗焦虑叠加效应,还可升高焦虑模型大鼠海马GR基因表达水平。结论电针结合rTMS具有抗焦虑协同效应,其机制可能与调节海马GR基因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74.
目的:研究电针结合经颅磁刺激对焦虑模型大鼠的抗焦虑协同效应.方法:采用SPS(Single Prolonged Stress)方法建立焦虑动物模型,运用电针结合经颅磁刺激进行治疗,采用高架十字迷宫和旷场实验测试动物情绪反应,观察电针结合经颅磁刺激抗焦虑协同效应.结果:在OT%值(A)、OE%值(B)、探头次数(C)、站... 相似文献
75.
在针灸疗法中,火针疗法被应用于治疗多种皮肤病。本文就火针联合针刺治疗丘疹性荨麻疹的病例,浅析其机理,考虑起效是基于火针以热引热、开门祛邪、借火助阳的作用,并探讨了针刺选穴的依据。 相似文献
76.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以肺结构退行性病变、炎症和纤维化为特征, 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呼吸系统疾病。与服用药物相比, 针刺能够改善呼吸困难, 提高患者的运动耐力以及机体免疫力且副作用较小, 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炎症机制在COPD的发生中十分重要, 其中巨噬细胞是重要的炎症参与者,巨噬细胞极化在COPD的发病过程中具有关键作用。外泌体为可由多种细胞分泌的纳米级双层膜囊泡, 能够介导细胞间或器官间通讯, 调节细胞功能或细胞活动。据报道外泌体参与巨噬细胞极化, 具有调节炎症的作用。在影响COPD发生发展的机制研究中, 外泌体作为重要的突破点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此主要从外泌体参与巨噬细胞极化角度出发, 阐释COPD的发病机制以及分析针刺通过调控外泌体, 参与巨噬细胞极化, 从而治疗COPD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7.
针刺对吗啡戒断后焦虑模型小鼠行为和脑内去甲肾上腺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探讨针刺对吗啡戒断后焦虑小鼠的作用效应和对脑内去甲肾上腺素(NE)的影响。方法:采用逐日递增法,皮下注射吗啡形成小鼠吗啡依赖后,给予纳络酮催促,建立吗啡戒断后焦虑模型。采用:“三阴交”电针治疗和T迷宫行为学测试的方法,观察针刺对吗啡戒断后焦虑小鼠的焦虑情绪和脑内去甲肾上腺素(NE)含量变化的影响。结果:1、针刺可使吗啡戒断后焦虑模型小鼠在闭臂滞留时间缩短(P<0.05),在开臂滞留时间延长(P<0.05);2、针刺能明显降低模型组小鼠脑组织NE(P<0.01)含量。结论:针刺可抑制吗啡戒断后所致的焦虑症状,其抗焦虑效应可能与针刺调节焦虑模型小鼠脑内NE的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78.
目的 通过观察不同灸法足三里穴位局部的温度曲线变化,探讨不同灸法穴位局部的温热效应特征。方法 对31名健康志愿者序贯施予隔附饼灸、悬灸和隔姜灸3种不同灸法,使用温度记录仪动态监测施灸过程中足三里穴局部皮肤的温度曲线,并分析其变化特征。结果 3种施灸方法比较,灸前温度,3种灸法无显著差异(P>0.05);最高温度、终末温度显示出差异:隔姜灸高于悬灸(P<0.05),隔附子饼灸高于悬灸(P<0.05),隔姜灸高于隔附子饼灸(P<0.05);终末温度:悬灸高于隔姜灸、隔附子饼灸(P<0.05),隔姜灸与隔附子饼灸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不同施灸方法具有各自不同的温度曲线特点:悬灸呈现出小波平缓的温度曲线特点,隔物灸则呈现出大波浪式递增的温度曲线特点。从皮肤安全性考虑,悬灸大于隔附子饼灸,隔附子饼灸大于隔姜灸。从温热角度出发,如果医生不以发泡为目的灸法则推荐选用悬灸和隔附子饼灸。 相似文献
79.
80.
艾灸对实验性RA家兔关节滑膜液FGF EGF PDGF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艾灸对实验性RA家兔滑膜液中FGF、EGF、PDGF的影响,探讨灸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作用机理。方法:以佐剂性关节炎(AA)作为RA疾病模型,艾灸家兔双侧“肾俞”穴,运用ELISA双抗夹心法测定滑膜液中FGF、EGF和PDGF含量。结果:RA模型组滑膜液中FGF、EGF和PDGF含量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艾灸治疗组滑膜液中FGF、EGF和PDGF含量明显低于RA模型组(P<0.05)。结论:艾灸治疗能明显抑制RA滑膜组织产生FGF、EGF和PDGF。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