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4篇
内科学   7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10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观察抗幽门螺杆菌三联疗法治疗Hp阳性的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疗效,并分析抗Hp治疗后,血小板应答的预测因子.方法:59例Hp阳性的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随机分组为抗Hp组和安慰剂对照组,对照组在随访3个月后给予三联抗Hp治疗.每例患者治疗前检测血清CagA蛋白浓度.结果:抗Hp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  相似文献   
32.
目的探讨青蒿素在乳腺癌多药耐药中的应用。方法采用MTT法观察青蒿素联合阿霉素(ADR)对乳腺癌耐药株MCF-7/ADR细胞生长增殖的影响;应用流式细胞技术测定青蒿素联合ADR对MCF-7/ADR细胞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表达的影响。结果 10、20、40μmol/L青蒿素实验组的细胞耐药逆转倍数分别为1.53、1.90和3.62倍。青蒿素联合ADR可抑制MCF-7/ADR细胞膜P-gp蛋白的表达,0、10、20、40μmol/L青蒿素作用后的细胞表面P-gp表达阳性率分别为(33.41±4.63)%、(23.07±5.48)%、(21.82±3.87)%和(16.62±1.27)%,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组细胞内总P-gp的表达水平分别为(37.19±5.16)%(、35.30±4.77)%(、37.45±5.19)%和(34.98±3.50)%,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蒿素与ADR同共作用于MCF-7/ADR细胞,使细胞对ADR的敏感性增高,青蒿素具有部分逆转MCF-7/ADR细胞耐药的作用,其逆转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影响细胞质和细胞膜之间的P-gp交换,降低细胞膜上P-gp表达水平,提高药物在细胞内的聚集,增强药物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33.
目的 探讨人生长激素对人乳腺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 建立乳腺癌裸鼠移植瘤模型,将40只裸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组、5-氟尿嘧啶(5-FU)组和rhGH+5-FU组,各组腹腔注射(ip)给药,2周后观察各组药物对肿瘤生长的影响.分别采用MTT法和免疫组化检测肿瘤细胞增殖,TUNEI法检测移植瘤组织的细胞凋亡.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5-FU组和rhGH+5-FU组S期细胞、肿瘤质量及PI明显降低(均P<0 01),凋亡指数、G0/G1期细胞明显升高(均P<0.05);与5-FU组相比,rhGH+5-FU组的肿瘤质量、细胞增殖指数(PI)及G2M期下降率明显优于5-FU组,G0/G1期上升率明显优于5-FU组(均P<0.05),而rhGH 组与对照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人生长激素在体内对人乳腺癌细胞既无明显的增殖作用,也无明显的凋亡作用,但与5-FU联用后能增强MCF-7乳腺癌细胞的化疗效果,且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34.
目的 观察青蒿素联合全转铁蛋白在体外对人肝癌SMMC-7721细胞的选择性抑制作用.方法 采用嚷唑蓝(MTT)着色细胞计数及锥虫蓝染色计数检测青蒿素联合全转铁蛋白对人肝癌SMMC-7721细胞的细胞生长、增殖和细胞活力的影响.结果 青蒿素在各种浓度显著地抑制SMMC-7721细胞的生长、集落形成以及细胞活力(P<0.05).青蒿素导致所有实验细胞株的肿瘤细胞死亡,但是敏感性有所变化,在加入全转铁蛋白后,青蒿素对人肝癌SMMC-7721细胞的选择性毒性作用明显增强(P<0.01).结论 青蒿素联合全转铁蛋白能有效地抑制人肝癌SMMC-7721细胞的生长、细胞增殖和细胞活力.  相似文献   
35.
目的:探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医学科病房院内感染的病原学分布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方法:通过查阅病史及“杏林医院感染实时监控系统”,收集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156名发生院内感染患者及1605名未发生院内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对院内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研究期间康复医学科院内感染发生率为8.86%(2014:7.16%;2015:7.73%;2016:10.34%;2017:10.61%);共检测病原菌235株,检出革兰阴性菌(G-)178株(75.74%),革兰阳性菌(G+)49株(20.85%),真菌8株(3.40%)。G-中最常见的为大肠埃希菌(80株,34.04%),G+中最常见的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8株,7.66%);5种最常见的院内感染菌株中,多重耐药菌(multi-drug resistant bacteria,MDR)占比最高的为鲍曼不动杆菌(73.91%);感染部位最常见的为泌尿系统,占55.65%,其次为呼吸系统占20.87%,血液系统感染占8.70%;发生院内感染的疾病最常见的为脑卒中,占36.54%,在发生院内感染的所有病种中以脊髓损伤的院感发生率最高,为63.08%;男性(OR=2.105,95%CI=1.440~3.076,P=0.000)、留置尿管(OR=4.629,95%CI=3.087~6.942,P=0.000)、气管切开(OR=2.427,95%CI=1.293~4.557,P=0.006)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得分<60分(OR=13.455,95%CI=7.585~23.869,P=0.000)为康复医学科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而留置胃管(OR=0.312,95%CI=0.166~0.587,P=0.000)可能为保护性因素。结论:院内感染的细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耐药菌比例较高,感染部位以泌尿系感染最常见。发生院内感染最常见的病种为脑卒中,而院感发生率最高的病种为脊髓损伤。男性、留置尿管、气管切开及ADL得分<60分等可能为院内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6.
目的总结自发性蛛网膜下隙出血(SAH)的诊治体会。方法单纯行开颅动脉瘤夹闭33例(28.9%),单纯行脑室外引流9例(7.9%),单纯行脑室腹腔分流7例(6.1%),脑室外引流+动脉瘤夹闭6例(5.3%),脑室外引流+脑室腹腔分流+动脉瘤夹闭2例(1.8%),行介入治疗13例(11.4%),保守治疗44例(38.6%)。结果按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恢复良好76例(66.7%),中残11例(9.6%),重残2例(1.8%),植物生存4例(3.5%),死亡21例(18.4%)。结论诊治过程中,需注意SAH患者入院后的急救、初步检查和诊断、SAH的初步监护和治疗、脑血管造影检查、手术或介入治疗、术后观察和治疗及并发症处理等方面,经积极诊治可获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37.
坏死增生性淋巴结病(necrotizing hyperplastic lymphadenopathy,NHL)是一种病因不明的非肿瘤性淋巴结病,临床上以淋巴结肿大、发热、白细胞减少为主要特征,可将本病分为单纯型和变应型两种。将该病作为独立疾病提出的是菊池与藤本(1972年),国内首先由涂氏(1977年)报告。该疾病的临床表现复杂特殊,易误诊为淋巴瘤、淋巴结结核、急性淋巴结炎等。为加深对本病的认识,现将我院自1986-2003年收治的经淋巴结病理活检确诊为坏死增生性淋巴结病的9例患者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8.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一种常见的出血性疾病,随着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ITP临床治疗在原有基础上近年又有了新的进展。本文综述ITP临床药物治疗进展。  相似文献   
39.
等幅正弦中频电碘离子导入并超短波治疗慢性盆腔炎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148例盆腔炎患者 ,均经妇科检查确诊 ,年龄 19~ 48岁 ,病程 1月~ 9年 ,均有不同程度下腹部坠胀、疼痛及腰骶部酸痛 ,部分病人伴有痛经、月经失调、白带增多甚至脓性白带 ,妇检有不同程度的附件增厚、压痛或盆腔包块 ,B超检查示盆腔积液 2 1例 ,盆腔包块 5 3例。 14 8例患者分为 2组 ,其年龄、病程、病情等相近 ,具有可比性。治疗组 86例 ,采用抗生素加等幅正弦中频电碘离子导入和超短波治疗 ;对照组 62例 ,单纯采用抗生素治疗。 2组所用抗生素的种类、剂量和给药方式相同 ,根据病情给予二代或三代头孢菌素加灭滴灵静滴或口服 2~ 3周。超…  相似文献   
40.
夏乐敏  余海  金喆  丁洁  余和平 《重庆医学》2021,50(16):2877-2879
骨原发B淋巴母细胞淋巴瘤为临床上极为罕见的恶性肿瘤,症状表现不突出,容易与其他原发于骨的肿瘤混淆,诊疗过程中常被误诊.作者回顾了2020年3月收治的1例骨原发B淋巴母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讨论该病的临床表现、病理学特点、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