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4篇
临床医学   24篇
内科学   16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30篇
预防医学   56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9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目的观测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血清和呼出气冷凝液中白介素-17(IL-17)、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及其在肺癌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收集NSCLC患者39例为NSCLC组,同期健康体检者20例为健康对照组,采集空腹血清和呼出气冷凝液(EBC)标本,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及EBC中IL-17、VEGF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NSCLC组血清IL-17及VEGF水平分别为(27.34±8.12)pg/ml及(42.72±7.69)pg/ml,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的IL-17(16.23±4.22)pg/ml、VEGF(24.64±5.17)pg/ml(P均<0.01)。(2)NSCLC组EBC中IL-17水平和VEGF水平分别为(5.96±1.51)pg/ml,(22.73±4.26)pg/ml,均高于健康对照组的(1.96±0.49)pg/ml、(13.31±4.61)pg/ml(P均<0.01)。(3)NSCLC患者外周血清和EBC中IL-17、VEGF水平随临床分期进展呈上升趋势(P<0.01)。(4)NSCLC患者血清中IL-17水平与VEGF水平呈正相关性(r=0.594,P<0.01),EBC中IL-17水平与VEGF亦呈正相关(r=0.704,P=0.000)。血清中IL-17、VEGF水平与临床分期呈正相关(r=0.811、0.722,P均<0.01)。EBC中IL-17、VEGF水平与临床分期亦呈正相关(r=0.843、0.789,P均<0.01)。结论 IL-17参与NSCLC的发病过程,可能和其促进VEGF的表达,进一步促进肿瘤生长有关。EBC中IL-17水平的检测可作为NSCLC患者监测病情变化的无创性指标。  相似文献   
122.
目的 分析个性化护理对基层维持血透病人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120例维持血透病人的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常规护理组与个性化护理组各60例,对比两组病人护理后的营养状况.结果 对比两组病人护理后的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差异显著,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病人护理后的营养状况,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个性化护理在基层维持血透病人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病人的营养状况,值得在临床上应用.  相似文献   
123.
目的 完善以乙型肝炎(乙肝)为主的肝炎报告标准,建立报告管理模式.方法 确立有乙肝病例资源、地域相对独立的地区为示范区;示范区距天津市区45 km,总面积1113.83 km2,总人口3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1万人,占总人口的67%.近年,该区乙肝报告发病率居全市18区县之首,2006年、2007年报告发病率分别为113.53/10万和123.90/10万.指定辖区二级及以上综合医疗机构为网络报告的定点医院;对首次确诊报告的肝炎患者均建立登记卡.结果 2007年6月至2008年6月,定点医院接诊报告肝炎患者占辖区医院报告肝炎患者总数的97%(323/331);建卡率为97.21%(314/323);2008年1-6月定点医院报告乙肝患者(101例)较去年同期(261例)下降61.30%.结论 制定以乙肝为主的肝炎报告"标准"和管理"模式"势在必行,但必须有卫生行政部门的支持才能实施.  相似文献   
124.
125.
<正>先天性支气管囊肿是由呼吸系统在胚胎时期发育异常所致,因发育阶段不同,病变可发生在不同部位,根据病灶的部位可以分为肺内型、纵隔型和异位型。本病一般自幼年起病,但在病灶小、未产生压迫症状、亦未并发感染时,一般不易被发现。随患者年龄增长,病灶扩大产生压迫症状或并发感染时始被发现,或无症状而于体检时偶然发现。目前支气管囊肿的主要治疗方法为单纯随访或手术治疗,国外有Casal RF[1]等报道应用超声支气管镜引导针吸穿  相似文献   
126.
目的 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继发的肺动脉高压(PAH)与炎症反应的相关性,研究阿托伐他汀对COPD合并PAH患者的治疗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收集我科稳定期单纯性COPD患者(40例),COPD合并PAH患者(45例)血清及呼出气冷凝液(EBC)标本,并常规行肺功能、动脉血气分析、超声心动图、6分钟步行距离(6MWD)、肝肾功能检测.乳胶增强透射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及EBC中高敏C-反应蛋白(hs-CRP).ELISA方法检测血清及EBC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将稳定期COPD合并PAH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23例)和对照组(2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阿托伐他汀20 mg/d口服,6个月后观察两组的肺动脉压力、动脉血气分析、肺功能、6MWD、肝肾功能、血清及EBC中hs-CRP、TNF-α水平.结果 与单纯性COPD组相比,COPD合并PAH组PaO2、6MWD明显降低(P值均<0.05),血清及EBC中hs-CRP、TNF-α水平明显增高(P值均<0.05),且PaO2、6MWD与肺动脉收缩压(PASP)呈负相关(r=-0.472,P<0.05;r=-0.435,P<0.05),血清及EBC中hs-CRP、TNF-α均与PASP呈正相关(r=0.350~0.598,P值均<0.05),6个月后,治疗组PASP力比同组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均有明显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PaO2、6MWD比同组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均有明显增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血清及EBC中hs-CRP、TNF-α均明显降低(P值均<0.05),但治疗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全身及肺脏局部炎症反应可能参与了COPD继发的PAH形成过程.阿托伐他汀可降低COPD合并PAH患者肺动脉压力,改善动脉血氧分压及运动耐量,其机制可能与抑制全身及肺脏局部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27.
目前,新生儿接种乙型肝炎(乙肝)疫苗控制乙肝的效果已得到公认,但一般人群的HBsAg携带率仍较高,可见仅对新生儿的乙肝疫苗免疫策略,在短时期内难以完全控制乙肝病毒在人群中传播。因此,国内外一些地区相继在不同程度上加强了对新生儿以外人群同时实施乙肝疫苗免疫的策略。由于大多数研究的样本量不够充分,对于非新生儿人群接种乙肝疫苗后与乙肝发病关系的研究结果存在差异,两者关系尚不十分明确。我们采用Meta分析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非新生儿人群接种乙肝疫苗与乙肝发病的关系进行综合分析,以便更准确地探索两者的关系,为非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8.
目的 完善以乙型肝炎(乙肝)为主的肝炎报告标准,建立报告管理模式.方法 确立有乙肝病例资源、地域相对独立的地区为示范区;示范区距天津市区45 km,总面积1113.83 km2,总人口3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1万人,占总人口的67%.近年,该区乙肝报告发病率居全市18区县之首,2006年、2007年报告发病率分别为113.53/10万和123.90/10万.指定辖区二级及以上综合医疗机构为网络报告的定点医院;对首次确诊报告的肝炎患者均建立登记卡.结果 2007年6月至2008年6月,定点医院接诊报告肝炎患者占辖区医院报告肝炎患者总数的97%(323/331);建卡率为97.21%(314/323);2008年1-6月定点医院报告乙肝患者(101例)较去年同期(261例)下降61.30%.结论 制定以乙肝为主的肝炎报告"标准"和管理"模式"势在必行,但必须有卫生行政部门的支持才能实施.  相似文献   
129.
抗纤Ⅱ号抗大鼠免疫性肝纤维化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中药抗纤Ⅱ号对大鼠免疫性肝纤维化的治疗作用并分析其作用机制.方法:4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秋水仙碱组、抗纤Ⅱ号组,猪血清腹腔注射制作免疫性肝纤维化模型.水煮醇提制备抗纤Ⅱ号并用于大鼠,通过RT-PCR、免疫组化以及病理组织学等观察药物的治疗效果.结果:抗纤Ⅱ号组的肝纤维化分级明显改善.免疫组化结果显示,Ⅰ、Ⅲ型胶原和TIMP-1的表达在抗纤Ⅱ号组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TIMP-1 mRNA在抗纤Ⅱ号组肝组织中的表达也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治疗效果与秋水仙碱无差异.结论:抗纤Ⅱ号对大鼠免疫性肝纤维化有治疗作用,并可能通过抑制TIMP-1活性表达、促进肝细胞外基质降解来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30.
乙型和丙型病毒性肝炎高危人群血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乙型和丙型病毒性肝炎(HB、HC)传播途径相同,均是主要通过血液(制品)、母婴垂直和性接触传播,感染后慢性化程度较高,尤其是HC近2/3的病人会转为慢性[1],但HB的危害要高于HC。为了解天津市高危人群中感染这两种病毒的现状,有针对性地采取控制措施,开展了此项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