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27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58篇
综合类   46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26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肠系膜炎性疾病的诊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肠系膜由双层腹膜构成,包括小肠系膜、结肠系膜、乙状结肠系膜和阑尾系膜。其内含有丰富的血管、淋巴网、神经丛、脂肪、纤维组织及间皮巨噬细胞,还可能含有某些胚胎组织结构残余。由于小肠系膜长度约占整个消化道的75%,小肠(特别是回肠远端)系膜内淋巴组织尤为丰富,受细菌及毒素的侵袭,可发生炎性病变。按病因可分为非特异性淋巴结炎和结核性淋巴结炎两种;按病理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现就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和肠系膜脂膜炎的诊治做一介绍。  相似文献   
72.
目的探讨体外诱导和扩增大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DC)的方法,并观察其表型及功能特性。方法取得大鼠骨髓细胞后,去除红细胞,加入重组大鼠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rGM-CSF)、重组大鼠白细胞介素4(rrIL-4)培养2周;在光镜和扫描电镜下观察培养DC的形态学特征,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面MHC-Ⅱ、CD80、CD86的表达水平,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检测其刺激同种T细胞增殖能力。结果细胞培养8d后,经倒置显微镜和电镜观察DC出现典型形态,培养6d的DC具有不成熟表型,流式细胞仪检测MHC-Ⅱ为(29.03±4.39)%、CD80为(21.98±7.08)%,CD86为(25.94±6.80)%,刺激同种T细胞增殖能力极低,而培养12dDC的MHC-Ⅱ为(74.05±5.97)%、CD80为(79.85±6.53)%,CD86为(81.00±7.47)%,刺激同种T细胞增殖能力明显增强。结论大鼠骨髓来源干细胞可经联合应用细胞因子诱导培养为具有典型形态特征及功能的DC,为进一步研究其在移植免疫学中的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3.
目的:评价全腹腔镜胃癌D2根治术治疗高龄胃癌患者的安全性及对患者生存的分析。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纳入2012年10月到2016年9月在空军军医大学附属唐都医院胃肠外科行手术治疗的70岁以上胃癌患者108例,根据手术方式差异分为腹腔镜组(n=54)和开腹组(n=54)。收集并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和术后30天内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生存状况。结果:两组术前一般特征及术后病理学特征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与开腹组相比,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围手术期输血更少(69.6±44.6 vs 234.1±110.5,P=0.000;27.8% vs 53.7%,P=0.006),术后首次通气时间早(3.0±1.1 vs 3.8±1.1,P=0.000),且术后住院时间短(7.4±3.4 vs 9.3±4.0,P=0.011)。开腹组术后30天内非腹部并发症发生率更高(29.6% vs 9.3%,P=0.007),但两组腹部并发症(18.5% vs 11.1%,P=0.302)和严重并发症比较(7.4% vs 1.9%,P=0.206)未见统计学差异。腹腔镜组1年、2年及3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87.6%、80.1%及58.6%,开腹组1年、2年及3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84.8%、68.9%和54.3%,组间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全腹腔镜D2根治术治疗高龄胃癌患者安全可行,且具有术中出血少、术后首次通气时间早、术后住院时间短的优势,患者术后远期生存情况与传统开腹手术相当。  相似文献   
74.
药物预处理改善乳腺癌患者化疗不良反应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药物预处理改善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病人的不良反应.方法:将113例乳腺癌病人随机分为两组,预处理组在化疗前给予口服及静脉止吐药物预防胃肠道反应;并口服升白药物和注射集落刺激因子预防骨髓抑制发生.对照组未做特殊处理.化疗每周期间隔为21天,2组均化疗三周期以上.结果:两组化疗后消化道不良反应有明显的差异,预处理组消化道症状明显改善(P<0.05).两组化疗后,白细胞计数预处理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预处理组患者对化疗耐受性也明显增加.结论:化疗前药物预处理可减轻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提高乳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5.
目的:探讨肝移植前后,肝硬化大鼠胃肠道粘膜SIgA分泌的变化情况,为临床施行肝移植术后观察胃肠道粘膜免疫的变化和胃肠道功能的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制备CCl4中毒性肝硬化大鼠模型,采用“二袖套法”进行肝移植,应用放免分析法和四甲基偶氮唑盐微量酶反应比色法(mononuclear cell cytotoxicity assay,MTT),分别检测肝移植前后肝硬化大鼠胃、十二指肠、空肠以及回盲部组织中分泌型免疫球蛋白(secretoryim munoglobulin A,SIgA)分泌的变化情况。同时,对比观察了手术应激对上述观察指标的影响。结果:手术应激对胃肠道粘膜的SIgA水平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在短期内即可恢复。肝移植前,肝硬化大鼠的胃、十二指肠、空肠以及回盲部组织中的SIgA较正常大鼠胃肠道粘膜组织中为低;肝移植后,随着肝移植实施时间的变化,胃肠道粘膜SIgA水平逐渐接近正常,尤其以十二指肠变化最早和最为显著。结论:肝硬化可导致胃肠道粘膜SIgA水平明显下降,尤其以十二指肠为著。随着肝移植手术的实施,胃肠道粘膜SIgA分泌接近正常,粘膜免疫功能可以得到明显的改善,仍然以十二指肠的变化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76.
分断联合术与断流术治疗食管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的对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对比观察分断联合术(脾肾分流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食管曲线脉破裂出血(EVB)的效果。方法:回顾总结1978/2000入院的220例EVB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施行分断联合术(n=120)和断流术(n=100),通过疗效观察和对其中部分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显像(DCFI)、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术中自由门静脉压(FPP)动态测量,观察手术前后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对比研究。结果:分断联合术后近期无出血,再出血率为8.95,术后肝性脑病为5.1%,术后5,10和15a生存率分别为83.4%,64.5%和54.5%,其术后近期出血率,远再出血率,肝性脑病发生率和临床疗效均好于继流组,分断联合术后FPP和PVF降低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分断联合术保留了断流和分流术二者的优点,又克服了二者的缺点,具有止血效果确切,再出血率低,肝性脑病发生率低等优点,是一种治疗食管曲张静脉破裂出血合理而可行的术式。  相似文献   
77.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肠内和肠外营养支持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对比观察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肠内营养(EN)和肠外营养(PN)对病人血清蛋白、体重、氮平衡、上臂周径和手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的影响,比较二者的费用。方法46例P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EN组(22例)术中空肠造口,术后24 h开始EN;PN组(24例)术后1 d起给予PN。两组采用等热量、等氮量方案,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营养状况变化、并发症发生率以及营养支持费用。结果PD后EN和PN均能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EN组术后平均住院日较PN组短[(21.4±7.6)d vs (24.1±9.3)d,P>0.05]。EN组较PN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但差异不显著(P>0.05)。EN组营养支持费用则明显少于PN组[(1290.0±76.8)元vs (4072.0±146.4)元,P<0.01]。结论PD后经空肠造口管给予EN与PN一样能够达到营养支持的目的,并具有安全、费用低廉等优点。  相似文献   
78.
胃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在恶性肿瘤中排名第2位,病死率排名第3位,每年新发及死亡病例数均接近全世界的50%[1-2]。胃癌的治疗是以手术为核心的综合性治疗,手术的彻底性,手术操作的规范化与标准化都对患者预后具有重要影响。我国胃癌患者主要以进展期为主,胃癌D2淋巴结清扫术作为患者治疗的标准手术方式已广泛开展[3-4]。  相似文献   
79.
射频消融治疗术对兔肝脏肿瘤影响的实验研究及意义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射频消融对肿瘤组织的治疗效果及其意义 .方法 :通过外科手术将VX2肿瘤组织混悬液穿刺注射建立新西兰兔肝脏肿瘤模型 ,按照射频治疗的先后顺序将模型动物随机分为射频治疗前 (对照 )、射频治疗后 1 ,3,5 ,7和 1 4d 6个时间组 ,分别对其肝功能、肿瘤B超影像学及病理学改变进行观察 .结果 :1wk内肝功能出现明显异常改变 ,多数指标在 2wk左右恢复 (P <0 .0 5 ) ;射频治疗 1wk内B超影像学提示肿瘤大小无明显变化 ,之后逐渐缩小 ;RF治疗后肿瘤组织会形成坏死区、损伤区和炎性区 .随着时间的推移 ,部分坏死区会形成液化区 ,部分损伤区会出现坏死 .细胞凋亡大量存在于治疗区内 .结论 :射频消融治疗术对肝脏肿瘤疗效确切 ,细胞凋亡可能是射频消融治疗肝脏肿瘤的一项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80.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41岁,已婚,汉族,于2003年12月11日13:00急诊入院.患者于入院前12 h突觉全身发冷,无寒战,随即平卧休息,约40 min后出现上腹部疼痛,呈持续性剧痛,向左腰背部放射,变动体位疼痛加剧.伴恶心、呕吐,呕吐物初为胃内容物,后含胆汁,吐后腹痛不减轻.急到当地医院就诊,化验血淀粉酶148.9 U·L-1,尿淀粉酶890.6 U·L-1,诊断为急性胰腺炎,给予抗炎、解痉、止痛治疗后症状无明显减轻,转入本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