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4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24篇
儿科学   22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8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78篇
内科学   25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94篇
外科学   47篇
综合类   140篇
预防医学   23篇
药学   43篇
  1篇
中国医学   29篇
肿瘤学   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 探讨非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内镜检查时长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合肥市第三人民医院行内镜检查的198例非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检查的时间分为24 h内内镜检查者(及时内镜检测组)125例和24 h以外行内镜检查者(拖延内镜检测组)73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平均动脉收缩压、平均动脉舒张压、并发症、病变部位、血红蛋白浓度,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以确定行内镜检查时间的独立影响因素,并比较两组患者在研究期间的生存率.结果 性别、年龄、血红蛋白浓度、是否合并并发症以及病变部位是非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行内镜检查时长相关影响因素(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是否合并并发症、血红蛋白浓度以及病变部位均为非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行内镜检查时长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及时内镜检查组患者的1年生存率为99.2%,拖延内镜检查组1年生存率为94.5%,两组患者1年生存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年龄、是否合并并发症、血红蛋白浓度以及病变部位均为非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行内镜检查时长的独立影响因素,对于合并危险因素的患者要给予及时合理的干预,避免临床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02.
目的分析优质护理对直肠癌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防作用。方法将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48例直肠癌患者作为本文的观察对象,按入院时间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即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24例,使用常规;观察组:患者24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入优质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经护理后的效果;。结果优质护理后观察组的DVT发生率为8.33%(2/24)低于对照组的25.00%(6/24)(P0.05)。结论对于直肠癌术后DVT使用优质护理服务能够有效预防DVT,并且还能有效地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  相似文献   
103.
目的探讨介入血管腔内治疗脾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 16例脾动脉瘤患者,其中真性脾动脉瘤10例,假性脾动脉瘤6例,介入治疗术前均经血管超声、CT及DSA明确诊断。14例行弹簧圈动脉瘤或载瘤动脉栓塞术,2例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瘤体内填塞。患者术后3天和1周复查血常规和血淀粉酶;术后1周、3个月、6个月CT增强扫描复查。结果 14例弹簧圈栓塞患者术后CT增强扫描均未见栓塞以远脾动脉主干显影,动脉瘤体无对比剂填充,2例支架辅助弹簧圈瘤体内填塞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CT增强扫描示脾动脉主干及分支血管血流通畅,瘤体无对比剂填充。7例出现低热,8例有左侧季肋区隐痛,低热及腹痛症状均在3~5天缓解或消失,8例载瘤动脉栓塞患者2天血淀粉酶复查有不同程度升高,1周复查时恢复正常。结论介入血管腔内治疗是一种简便、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真、假性脾动脉瘤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4.
目的蛋白尿不仅是难治性肾病重要的临床表现,其主要成分清蛋白是引起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的重要原因。文中探讨他克莫司(tacrolimus,FK506)对去脂牛血清清蛋白(denatured bovine serum albumin,d-BSA)超载的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normal rat kidney cell line,NRK-52E)凋亡率的影响。方法将不同浓度FK506于不同时间作用于d-BSA超载的NRK-52E细胞,用流式细胞术检测NRK-52E细胞凋亡率的情况。结果①与对照组相比,终质量浓度为1 mg/ml的d-BSA对NRK-52E细胞无明显促进凋亡作用,且与d-BSA孵育时间无明显关系(P>0.05);终质量浓度为5、10、20、50 mg/ml d-BSA干预NRK-52E细胞24 h可上调NRK-52E细胞的凋亡率,凋亡率随着d-BSA浓度的增加呈上升期趋势(P<0.05)。②终质量浓度为0.1 ng/ml的FK506预处理NRK-52E细胞4 h后与不同浓度d-BSA共孵育引起的细胞凋亡率与对照组无异,且与共孵育时间无明显关系(P>0.05)。终质量浓度为1、10、20 ng/ml的FK506预处理4 h后与20 mg/ml d-BSA共孵育6 h,具有降低细胞凋亡率的作用,并呈现与FK506浓度与孵育时间的依赖关系(P<0.01)。结论 d-BSA超载NRK-52E细胞可以促进细胞凋亡;FK506具有抑制d-BSA促凋亡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5.
106.
目的 探讨同卵双生儿Alport综合征的临床与病理特点.方法 2010年4月收治的Alport综合征一家系资料,对患者及其家系成员行尿沉渣、24 h尿蛋白定量、肾功能以及眼晶状体和高频听力检查;2例患儿行肾活组织检查,予以肾组织病理光镜、免疫荧光、电镜检查.结果 该家系中7名成员有镜下血尿,3名成员有少量蛋白尿,2例患儿病理检查均诊断为Alport综合征.结论 早期筛查家系以及行肾脏病理检查有助于Alport综合征的诊断,同时也可以及早治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07.
目的 研究美洲大蠊醇提物对四氯化碳(CCl4)和刀豆蛋白A(Con A)所致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ip 0.1% CCl4以及尾iv 20 mg/kg Con A造成小鼠急性肝损伤,检测血清中ALT、AST和肝组织中SOD、MDA的水平。将肝大叶HE染色,观察美洲大蠊醇提物对小鼠肝脏组织病理学的影响。结果 美洲大蠊醇提物能明显降低CCl4所致的肝损伤小鼠肝脏、脾脏指数的升高,降低肝损伤小鼠血清中ALT、AST的升高(P<0.05),降低小鼠肝组织中MDA水平、升高SOD(P<0.05);肝脏组织病理学观察可见,美洲大蠊醇提物能够减轻炎性因子的浸润,减轻肝细胞的水肿程度,减少肝细胞坏死,促进肝细胞的再生。结论 美洲大蠊醇提物具有显著的抗CCl4和Con A所致肝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8.
目的:观察非甾体抗炎药(NSAIDs)致老年人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和预后。方法:将2011年1月至2012年9月收治的38例因服用NSAIDs药物后出现消化道出血症状的患者,分为老年组(n=27例)和中青年组(n=11例),对两组临床症状、原发病、服药特点、出血情况结果、凝血功能、生化指标、Hp感染、住院天数和胃镜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老年组以黑便及呕血为主要症状,而中青年组以黑便为主;27例老年患者中原发病以高血压(18例)和冠心病(16例)为主,而中青年组患原发病较少;老年组用药以服用阿司匹林为主(63.3%),中青年组以止痛药为主(64.6%);血红蛋白含量老年组较中青年组低且输血量和住院天数比中青年组高;老年组凝血功能异常较中青年组明显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患者服用NSAIDs致消化道出血以黑便及呕血多见,凝血功能多异常且出血量大,住院时间长,多数不能及时进行内镜检查和治疗,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09.
1资料与方法我们根据本矿265例煤工尘肺患者的档案资料,填写全国尘肺流行病学调查的“尘肺病例卡片”,并进行统计学处理。2结果2.1煤工尘肺期别及工种分布265例中,I期148例,占55.8%;1期54例,占20.4%;皿期63例,占23.8%。工种分布主要在掘进和采掘。2.2发病年龄见表1。表1煤Xi生肺期别与发病年龄的关系2.3接尘工龄见表2。表2期别与接尘H龄的关系2.4不同接尘年代尘肺患病情况265例煤工尘肺中,主要是50年代开始接尘的工人,其次是40年代、60年代接尘的工人。2.5尘肺各期并发肺结核情况265例中,N期肺结核并发率为65.1%…  相似文献   
110.
戴靖榕  李婕  何旭  李杨  李燕 《中国全科医学》2021,24(36):4599-4606
背景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老年衰弱问题日益严峻,而当前存在关于衰弱的诊断依据不客观、发病机制不清楚、干预方式不健全等问题,因此,当前对衰弱的研究仍处在初级阶段。目的 研究慢性疾病稳定期老年患者25-羟维生素D、白介素6与衰弱的相关性,探寻衰弱的客观诊断依据及新的干预方式。方法 选取2020年11月至2021年4月在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科住院的慢性疾病稳定期老年患者152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检查指标,并采用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科自主研发的“老年综合评估系统软件平台(住院版)”对患者进行老年综合评估,利用其中Fried表型对患者进行衰弱状态评估。结果 152例患者中,无衰弱47例(30.9%)、衰弱前期51例(33.6%)、衰弱期54例(35.6%)。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失能〔OR=6.162,95%CI(1.091,34.789),P=0.039〕、25-羟维生素D〔OR=0.901,95%CI(0.825,0.985),P=0.022〕、白介素6〔OR=1.103,95%CI(1.012,1.201),P=0.025〕是慢性疾病稳定期老年患者衰弱的影响因素。结论 25-羟维生素D是慢性疾病稳定期老年患者衰弱的保护因素,白介素6是慢性疾病稳定期老年患者衰弱的危险因素;25-羟维生素D、白介素6有望成为预测及干预慢性疾病稳定期老年患者衰弱的潜在靶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