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7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5篇
肿瘤学   3篇
  2019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评价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患者移植期间红细胞(RBC)和血小板(Plt)输注需求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allo-HSCT患者的血液制品使用情况。结果 79.7%的患者在移植后6个月内脱离了输血依赖。无关供者组脱离输注时间明显延长(P<0.05),HLA不全相合组脱离输注时间亦明显延长(P<0.05)。与淋巴瘤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比较,白血病患者移植后脱离输注时间明显缩短。与相关供者组比较,移植后60 d无关供者组需要更多的Plt输注(P<0.05)。结论尽管移植后中性粒细胞快速植入,但无关供者组Plt恢复时间明显延迟。如何降低无关供者和HLA配型不合供者为来源的移植输血成本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42.
背景: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经常需要血液制品输注支持,而患者对红细胞和血小板输注的需求差异非常大,这主要依赖于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类型和患者本身的疾病性质。 目的:评价中山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移植期间输血的需求和数量。 方法:收集中山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04-01/2010-06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资料,包括移植的适应证、移植的类型、CD34+细胞的数量、红细胞和血小板的输注数量、费用、脱离输注时间以及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植入时间;红细胞输注的阈值是血红蛋白计数为70 g/L,而血小板的输注阈值是计数为20×109 L-1。研究分析了患者移植期间红细胞和血小板输注的需求、输注量、输血费用,以及患者的生存情况。 结果与结论: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组中有14例(93%)患者,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组中有35例(90%)患者显示了造血细胞植入和脱离输注证据。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组取得脱离红细胞输注天数为14.6 d,明显短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组。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组比较,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组红细胞输注单位明显减少;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组的红细胞输注费用明显高于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组。输血花费昂贵,但却是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组需要更多的输血支持。脱离输注时间有望成为评估造血干细胞移植成功的指标。  相似文献   
43.
背景:出血性膀胱炎是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常见并发症之一。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除影响造血干/祖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外,还能调节炎性反应中单核细胞、粒细胞、淋巴细胞以及内皮细胞的功能。 目的:探讨膀胱内灌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出血性膀胱炎的预防作用。 设计:病例分析。 对象:中山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04-01/2006-08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血液病患者15例作为常规治疗组,2006-09/2008-12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血液病患者16例作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 方法:常规治疗组采用常规方法即美司钠、水化、碱化尿液预防出血性膀胱炎,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在其基础上,在应用环磷酰胺前24 h开始向膀胱内灌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至环磷酰胺停用3 d后拔除导尿管,用生理盐水冲洗膀胱后排空膀胱,然后向300 μg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中加入生理盐水10 mL、利多卡因5 mL注入膀胱,保留60~120 min。 主要观察指标:出血性膀胱炎的发生及其与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相关性,巨细胞病毒感染及泌尿系统感染的发生情况。 结果:与常规治疗组比较,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出血性膀胱炎发生率明显降低(χ2=4.39,P < 0.05),出血性膀胱炎平均持续时间、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t=3.97,P < 0.05;t=3.13,P < 0.05),Ⅲ度以上出血性膀胱炎发生率明显降低(χ2=5.04,P < 0.05)。出血性膀胱炎严重程度与移植物抗宿主病严重程度、持续时间有关(r=0.76)。与常规治疗组比较,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巨细胞病毒感染率略微下降但无明显差异(χ2=0.28,P > 0.05),巨细胞病毒感染阳性患者Ⅲ度以上出血性膀胱炎发生率升高。与常规治疗组比较,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略微下降但无明显差异(χ2=0.28,P > 0.05)。 结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膀胱内灌注耐受性好,临床取得了较好疗效,是预防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出血性膀胱炎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4.
目的探讨伊曲康唑在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所致真菌感染二级预防中的应用疗效。方法 2007年1月~2011年6月在某院住院的恶性血液病患者70例,所有患者均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既往化疗时曾经有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病史。2009年7月~2011年6月间的35例患者设为观察组,于Allo-HSCT预处理后中性粒细胞﹤0.5×109/L时或移植0d时开始序贯给予伊曲康唑注射液和口服液预防真菌感染;对照组为历史对照,2007年1月~2009年6月间的35例患者,于Allo-HSCT前1周开始给予氟康唑片预防真菌感染,两组均预防应用至Allo-HSCT后180d。比较两组患者移植期间各阶段真菌感染发生率、真菌感染死亡率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真菌感染发生率为5.7%(2/35),对照组为22.9%(8/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无1例死于真菌感染,对照组真菌感染死亡率为17.1%(6/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6%(3/35),观察组为17.2%(6/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伊曲康唑能显著减少既往有IFI的恶性血液病患者HSCT所致真菌感染的发生率及病死率,其安全性、耐受性好,值得在二级预防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5.
自体造血干细胞(auto-HSC)移植治疗淋巴瘤的疗效已得到肯定,但仍有较高的复发率。为了减少复发,许多临床学家进行了较多的有益探索。我们在进行自体HSC前进行了7次包含CD20单克隆抗体方案的常规剂量化疗,最大限度地降低体内肿瘤细胞负荷,达到体内净化的目的。现将我们完成的自体外周血HSC移植治疗1例4期高度恶性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弥漫性大B细胞型)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6.
目的:观察以吡柔比星为主的联合化疗对初治急性白血病的疗效.方法:治疗组,61例初治的急性白血病患者,其中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43例,予TA方案化疗[吡柔比星(THP)联合阿糖胞苷(Ara-C)],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18例,予VTLP方案化疗[THP联合长春新碱(VCR)、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强的松(Pred)];对照组,53例初治的急性白血病中ANLL 36例,予DA方案化疗,ALL 17例,予VDLP方案化疗[两方案均以柔红霉素(DNR)代替THP].2个疗程后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2疗程的完全缓解(CR)率(81.97%)明显高于对照组(50.94%)(P<0.05),但两组的总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以吡柔比星为主的联合化疗可作为初治急性白血病的有效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47.
患者,男,31岁,因"因"皮肤巩膜黄染16年"入院.患者于出生后即出现皮肤、巩膜黄染,未做任何诊治,1个月后自行消退.16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下再次出现皮肤及巩膜黄染,伴有排浓茶样尿,无畏寒、发热,无腰痛,无恶心、呕吐、无腹痛、腹泻,曾多次在外院诊治,以"黄疸型肝炎"治疗,症状无明显好转,于劳累时皮肤及巩膜黄染可加重.  相似文献   
48.
选取2004-01/2007—01中山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18例患者,亲缘供者HLA全相合8例,亲缘供者HLA 1个A/B/DR位点不合9例,无关供者HLA全相合1例。根据HLA配型情况而采取以低剂量环孢素+短程甲氨喋呤为基础的不同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方法,治疗用甲基强的松龙作为一线方案,若效果差需加用其他免疫抑制剂作为二线方案或挽救方案。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以甲基强的松龙+环孢素为基本治疗方案。18例患者均获得造血重建且移植成功,其中12例患者出现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66.7%),6例未出现移植物抗宿主病;HLA—A、B、DR位点全相合者发生Ⅱ~Ⅳ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为11.1%。而HLA上述位点不全相合发生Ⅱ~Ⅳ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为55.6%。7例患者出现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38.9%)。12例发生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患者,治疗后10例临床缓解,2例未缓解并死亡;7例发生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患者,治疗后6例临床缓解,1例无效死亡。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疾病复发。根据HLA配型不同采用相应的防治方案可以有效控制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  相似文献   
49.
目的本研究探讨淋巴瘤患者外周淋巴细胞绝对计数(absolute lymphocyte count,ALC)及CA125检测的临床意义及其与国际预后指数(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IPI)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的分析127例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临床资料,对初诊时ALC、CA125、IPI评分系统及疗效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中位随访23.1月(7.948.3月)总有效率(RR)为73.2%,完全缓解率(CR)为59.8%,总生存率(OS)为55.1%。高ALC(ALC≥1.0×109/L)组和低ALC(ALC<1.0×109/L)组RR率为82.9%和61.4%(P=0.007),CR率为72.9%和43.9%(P=0.001),总生存率(OS)为63.2%和30%(P=0.000)。高CA125组和CA125正常组RR率为40%和88.5%(P=0.000),CR率为20%和78.2%(P=0.000),总生存率为31%和75%(P=0.000)。将IPI评分048.3月)总有效率(RR)为73.2%,完全缓解率(CR)为59.8%,总生存率(OS)为55.1%。高ALC(ALC≥1.0×109/L)组和低ALC(ALC<1.0×109/L)组RR率为82.9%和61.4%(P=0.007),CR率为72.9%和43.9%(P=0.001),总生存率(OS)为63.2%和30%(P=0.000)。高CA125组和CA125正常组RR率为40%和88.5%(P=0.000),CR率为20%和78.2%(P=0.000),总生存率为31%和75%(P=0.000)。将IPI评分01分和2分合并为低危组,3分、41分和2分合并为低危组,3分、45分合并为高危组,统计分析显示,高危组淋巴细胞绝对计数较低危组明显降低(P=0.020),高危组CA125水平高于低危组(P=0.000)。结论 ALC及CA125可与IPI评分系统一起用于评价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50.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合并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及防治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9月~2011年8月108例恶性血液病住院患者接受强化疗后在粒细胞缺乏期深部真菌感染发生的特点、感染种类以及治疗效果。结果真菌感染发生的部位以肺部、血液最常见,在成功培养分离的菌种中以白色念珠菌(38.9%)、热带念球菌(19.6%)和曲霉菌(14.8%)为主。108例感染中抗真菌治疗有效77例,总有效率为71.3%;31例死亡,死亡率为28.7%。结论恶性血液病患者粒细胞缺乏期合并深部真菌感染死亡率高,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缩短了粒细胞缺乏持续的时间,早期预防性和经验性抗真菌治疗是防治恶性血液病患者粒细胞缺乏期深部真菌感染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