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背景: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经常需要血液制品输注支持,而患者对红细胞和血小板输注的需求差异非常大,这主要依赖于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类型和患者本身的疾病性质。
目的:评价中山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移植期间输血的需求和数量。
方法:收集中山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04-01/2010-06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资料,包括移植的适应证、移植的类型、CD34+细胞的数量、红细胞和血小板的输注数量、费用、脱离输注时间以及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植入时间;红细胞输注的阈值是血红蛋白计数为70 g/L,而血小板的输注阈值是计数为20×109 L-1。研究分析了患者移植期间红细胞和血小板输注的需求、输注量、输血费用,以及患者的生存情况。
结果与结论: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组中有14例(93%)患者,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组中有35例(90%)患者显示了造血细胞植入和脱离输注证据。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组取得脱离红细胞输注天数为14.6 d,明显短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组。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组比较,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组红细胞输注单位明显减少;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组的红细胞输注费用明显高于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组。输血花费昂贵,但却是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组需要更多的输血支持。脱离输注时间有望成为评估造血干细胞移植成功的指标。 相似文献
42.
背景:对于无HLA全相合同胞供者的患者,采用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面临移植物抗宿主病重、移植相关死亡率高的风险,但通过不同的移植模式,将有可能获取相近的疗效。
目的:观察亲缘HLA单倍体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的疗效,并与亲缘HLA全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相比较。
方法:45例白血病患者分为2组。单倍体组移植方式为外周血或联合骨髓干细胞移植,预处理方案为改良白消安与环磷酰胺或加抗胸腺细胞球蛋白,移植物抗宿主病的预防采用环孢素A+甲氨蝶呤+霉酚酸脂;全相合组移植方式为外周血干细胞移植,预处理方案为BuCY,移植物抗宿主病的预防采用环孢素A+甲氨蝶呤。
结果与结论:两组均获得造血重建时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单倍体及全相合组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累积发病率分别为73%对52%(P > 0.05);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累积发病率分别为56%对45%(P > 0.05);移植相关死亡率分别为36%对17% (P > 0.05);单倍体组无复发,全相合组复发2例;两组的预计3年累积无病生存率分别为61%对60%(P > 0.05)。结果提示,亲缘单倍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总体疗效与亲缘全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相似,但中重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率较后者为高。 相似文献
43.
选取2004-01/2007—01中山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18例患者,亲缘供者HLA全相合8例,亲缘供者HLA 1个A/B/DR位点不合9例,无关供者HLA全相合1例。根据HLA配型情况而采取以低剂量环孢素+短程甲氨喋呤为基础的不同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方法,治疗用甲基强的松龙作为一线方案,若效果差需加用其他免疫抑制剂作为二线方案或挽救方案。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以甲基强的松龙+环孢素为基本治疗方案。18例患者均获得造血重建且移植成功,其中12例患者出现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66.7%),6例未出现移植物抗宿主病;HLA—A、B、DR位点全相合者发生Ⅱ~Ⅳ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为11.1%。而HLA上述位点不全相合发生Ⅱ~Ⅳ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为55.6%。7例患者出现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38.9%)。12例发生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患者,治疗后10例临床缓解,2例未缓解并死亡;7例发生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患者,治疗后6例临床缓解,1例无效死亡。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疾病复发。根据HLA配型不同采用相应的防治方案可以有效控制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 相似文献
44.
目的探讨伊曲康唑在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所致真菌感染二级预防中的应用疗效。方法 2007年1月~2011年6月在某院住院的恶性血液病患者70例,所有患者均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既往化疗时曾经有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病史。2009年7月~2011年6月间的35例患者设为观察组,于Allo-HSCT预处理后中性粒细胞﹤0.5×109/L时或移植0d时开始序贯给予伊曲康唑注射液和口服液预防真菌感染;对照组为历史对照,2007年1月~2009年6月间的35例患者,于Allo-HSCT前1周开始给予氟康唑片预防真菌感染,两组均预防应用至Allo-HSCT后180d。比较两组患者移植期间各阶段真菌感染发生率、真菌感染死亡率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真菌感染发生率为5.7%(2/35),对照组为22.9%(8/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无1例死于真菌感染,对照组真菌感染死亡率为17.1%(6/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6%(3/35),观察组为17.2%(6/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伊曲康唑能显著减少既往有IFI的恶性血液病患者HSCT所致真菌感染的发生率及病死率,其安全性、耐受性好,值得在二级预防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5.
膀胱内灌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预防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出血性膀胱炎发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出血性膀胱炎是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常见并发症之一。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除影响造血干/祖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外,还能调节炎性反应中单核细胞、粒细胞、淋巴细胞以及内皮细胞的功能。
目的:探讨膀胱内灌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出血性膀胱炎的预防作用。
设计:病例分析。
对象:中山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04-01/2006-08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血液病患者15例作为常规治疗组,2006-09/2008-12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血液病患者16例作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
方法:常规治疗组采用常规方法即美司钠、水化、碱化尿液预防出血性膀胱炎,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在其基础上,在应用环磷酰胺前24 h开始向膀胱内灌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至环磷酰胺停用3 d后拔除导尿管,用生理盐水冲洗膀胱后排空膀胱,然后向300 μg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中加入生理盐水10 mL、利多卡因5 mL注入膀胱,保留60~120 min。
主要观察指标:出血性膀胱炎的发生及其与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相关性,巨细胞病毒感染及泌尿系统感染的发生情况。
结果:与常规治疗组比较,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出血性膀胱炎发生率明显降低(χ2=4.39,P < 0.05),出血性膀胱炎平均持续时间、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t=3.97,P < 0.05;t=3.13,P < 0.05),Ⅲ度以上出血性膀胱炎发生率明显降低(χ2=5.04,P < 0.05)。出血性膀胱炎严重程度与移植物抗宿主病严重程度、持续时间有关(r=0.76)。与常规治疗组比较,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巨细胞病毒感染率略微下降但无明显差异(χ2=0.28,P > 0.05),巨细胞病毒感染阳性患者Ⅲ度以上出血性膀胱炎发生率升高。与常规治疗组比较,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略微下降但无明显差异(χ2=0.28,P > 0.05)。
结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膀胱内灌注耐受性好,临床取得了较好疗效,是预防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出血性膀胱炎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6.
全反式维甲酸联合高三尖杉酯碱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全反式维甲酸(ATRA)联合高三尖杉酯碱(HHT)治疗初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疗效和生存情况。方法 ATRA联合HHT治疗初治APL患者75例,观察患者临床特征、疗效及生存情况。结果 58例患者获得完全缓解(CR),CR率77.3%;17例患者诱导失败,其中16例死于诱导治疗早期。在平均36个月的中位随访时间中,分别有2例和3例患者死于巩固和维持治疗阶段。患者预期3年总生存率为71.5%,3年无事件生存率为61.0%,获得CR患者3年无事件生存率为78.9%。结论 ATRA联合HHT治疗初发APL患者疗效好,长期生存率高,且价格经济,是APL治疗的合理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47.
目的 探讨survivin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与肿瘤化疗的疗效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通过对一组共112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其肿瘤中survivin的表达情况.结果 survivin阳性表达54例.占48.2%;survivin阴性表达者较阳性者CR率较高(P=0.003).分别为70.8%v和42.5%.;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临床分期、lPI评分、survivin表达对顸后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回归模型的多因素分析表明IPI评分(P=0.011)、survivin(P=0.009)表达为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survivin与DLBCL化疗的有效性及预后相关,当其过度表达时,DLBCL对化疗的有效率低、预后较差.survivin可作为预测DLBCL的化疗疗效及评估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8.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合并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及防治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9月~2011年8月108例恶性血液病住院患者接受强化疗后在粒细胞缺乏期深部真菌感染发生的特点、感染种类以及治疗效果。结果真菌感染发生的部位以肺部、血液最常见,在成功培养分离的菌种中以白色念珠菌(38.9%)、热带念球菌(19.6%)和曲霉菌(14.8%)为主。108例感染中抗真菌治疗有效77例,总有效率为71.3%;31例死亡,死亡率为28.7%。结论恶性血液病患者粒细胞缺乏期合并深部真菌感染死亡率高,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缩短了粒细胞缺乏持续的时间,早期预防性和经验性抗真菌治疗是防治恶性血液病患者粒细胞缺乏期深部真菌感染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49.
目的本研究探讨淋巴瘤患者外周淋巴细胞绝对计数(absolute lymphocyte count,ALC)及CA125检测的临床意义及其与国际预后指数(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IPI)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的分析127例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临床资料,对初诊时ALC、CA125、IPI评分系统及疗效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中位随访23.1月(7.948.3月)总有效率(RR)为73.2%,完全缓解率(CR)为59.8%,总生存率(OS)为55.1%。高ALC(ALC≥1.0×109/L)组和低ALC(ALC<1.0×109/L)组RR率为82.9%和61.4%(P=0.007),CR率为72.9%和43.9%(P=0.001),总生存率(OS)为63.2%和30%(P=0.000)。高CA125组和CA125正常组RR率为40%和88.5%(P=0.000),CR率为20%和78.2%(P=0.000),总生存率为31%和75%(P=0.000)。将IPI评分048.3月)总有效率(RR)为73.2%,完全缓解率(CR)为59.8%,总生存率(OS)为55.1%。高ALC(ALC≥1.0×109/L)组和低ALC(ALC<1.0×109/L)组RR率为82.9%和61.4%(P=0.007),CR率为72.9%和43.9%(P=0.001),总生存率(OS)为63.2%和30%(P=0.000)。高CA125组和CA125正常组RR率为40%和88.5%(P=0.000),CR率为20%和78.2%(P=0.000),总生存率为31%和75%(P=0.000)。将IPI评分01分和2分合并为低危组,3分、41分和2分合并为低危组,3分、45分合并为高危组,统计分析显示,高危组淋巴细胞绝对计数较低危组明显降低(P=0.020),高危组CA125水平高于低危组(P=0.000)。结论 ALC及CA125可与IPI评分系统一起用于评价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50.
背景: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经常需要血液制品输注支持,而患者对红细胞和血小板输注的需求差异非常大,这主要依赖于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类型和患者本身的疾病性质。
目的:评价中山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移植期间输血的需求和数量。
方法:收集中山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04-01/2010-06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资料,包括移植的适应证、移植的类型、CD34+细胞的数量、红细胞和血小板的输注数量、费用、脱离输注时间以及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植入时间;红细胞输注的阈值是血红蛋白计数为70 g/L,而血小板的输注阈值是计数为20×109 L-1。研究分析了患者移植期间红细胞和血小板输注的需求、输注量、输血费用,以及患者的生存情况。
结果与结论: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组中有14例(93%)患者,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组中有35例(90%)患者显示了造血细胞植入和脱离输注证据。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组取得脱离红细胞输注天数为14.6 d,明显短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组。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组比较,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组红细胞输注单位明显减少;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组的红细胞输注费用明显高于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组。输血花费昂贵,但却是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组需要更多的输血支持。脱离输注时间有望成为评估造血干细胞移植成功的指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