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0篇 |
免费 | 3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5篇 |
基础医学 | 5篇 |
临床医学 | 4篇 |
内科学 | 31篇 |
特种医学 | 2篇 |
外科学 | 33篇 |
综合类 | 19篇 |
预防医学 | 1篇 |
药学 | 2篇 |
中国医学 | 2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5篇 |
2021年 | 1篇 |
2020年 | 2篇 |
2019年 | 5篇 |
2018年 | 2篇 |
2016年 | 1篇 |
2014年 | 7篇 |
2013年 | 2篇 |
2012年 | 4篇 |
2011年 | 5篇 |
2010年 | 2篇 |
2009年 | 2篇 |
2008年 | 11篇 |
2007年 | 2篇 |
2006年 | 4篇 |
2005年 | 2篇 |
2004年 | 7篇 |
2003年 | 6篇 |
2002年 | 2篇 |
2001年 | 1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 临床评价右腋下小切口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畸形矫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6例先天性心脏畸形患儿经右腋下小切口行矫治术,其中ASD 9例,VSD 17例。结果 全组手术无死亡,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平均引流量226mL,平均住院时间12.6。结论 右腋下小切口创伤小、出血少、符合术后美学观点,并且术野显露满意、对于小儿先天心脏畸形的手术矫正可取得良好的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52.
460例双瓣替换术远期随访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报告1985年4月至1993年12月460例二尖瓣、主动脉瓣双瓣替换术远期疗效,并对术后并发症发生因素进行分析。手术死亡30例(6.5%)。420例随访6个月~8.4年(平均2.97年),随访率97.7%。术后1.5年实际生存率90.3±1.21%、81.1±6.76%。远期死亡33例(2.64%/病人-年),主要死亡原因为心衰、人工瓣感染、出血或栓塞。远期生存387例中心功能Ⅰ级172例,Ⅱ级190例,Ⅲ级19例,Ⅳ级6例。远期出现人工瓣相关并发症48例(3.84%/病人-年),其中栓塞19例,出血16例,人工瓣感染10例,瓣周漏2例,生物瓣坏损1例。本组资料显示术前左心室明显扩大、瓣膜明显关闭不全、心功能Ⅳ级是术后心衰的易发生因素。 相似文献
53.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对心脏瓣膜病行直视手术的患者术后的细胞因子及左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全身麻醉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病60例,纽约心功能分级(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 NYHA)和美国麻醉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y, ASA)分级为Ⅱ~Ⅲ级。采用随机数字法分成两组,各30例。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在心脏停搏液内加入乌司他丁15 000 U/kg,常规组无此处理。两组患者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1)、体外循环后10 min(T2)、心脏瓣膜置换术后2 h(T3)及术后24 h(T4)从中心静脉插管采集血标本4次,测定心肌酸激酶同工酶、心肌钙蛋白,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α, TNF-α)、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IL)-6、IL-8及IL-10。观察两组患者的血清细胞因子水平、术后血流动力学稳定情况和术后心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症状均明显好转,心功能明显改善。观察组各监测时刻的TNF-α、IL-6及IL-8水平均明显低于常规组(均P<0.05),而IL-10水平均高于常规组(均P<0.05)。两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 左心室射血分数、右心房平均压、平均肺动脉压、体循环阻力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乌司他丁通过调节细胞因子的水平,减轻体外循环后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改善左心室功能。 相似文献
54.
风湿性心脏病器质性三尖瓣病变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告1987年5月~1995年6月手术治疗风心病器质性三尖瓣病变42例。31例施行瓣膜成形术,11例施行瓣膜置换术。手术死亡1例,远期随诊38例,2例远期死亡。成形者远期复诊25例,6例仍有右心衰或超声心动图检测三尖瓣返流在中度以上。三尖瓣置换者远期无右心衰表现,人工瓣功能良好。作者认为多数器质性三尖瓣病变可用成形术矫治,但如瓣叶明显增厚、变形及成形不满意者应积极行瓣膜置换。 相似文献
55.
目的:总结主动脉瓣环扩大联合环上型生物瓣膜替换策略,治疗老年小瓣环主动脉瓣狭窄的近中期结果,探讨老年小瓣环主动脉瓣狭窄的治疗策略。方法:2010年1月至2017年1月,28例老年小瓣环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应用主动脉瓣环扩大联合环上型生物瓣替换策略进行治疗,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或多个瓣膜病变等排除在本研究之外。男性8例,女性20例,年龄65~77岁,平均(70. 5±3. 48)岁,体表面积1. 55~1. 72 m~2,平均(1. 63±0. 05) m~2。按病因分类,退行性主动脉瓣狭窄17例,先天性二叶畸形6例,风湿性改变4例,其他病变1例。患者术前心功能分级(NYHA分级):Ⅱ级6例,Ⅲ级20例,Ⅳ级2例。同时合并疾病包括冠心病5例,2型糖尿病8例,高血压病7例,慢性肾功能不全5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3例,心房颤动7例,既往卒中史6例。手术前超声心动图测主动脉瓣环径(17. 5±1. 02) mm,平均跨瓣压差(59. 8±10. 2) mm Hg (1 mm Hg=0. 133 k Pa)。结果:体外循环时间(105. 0±18. 8) min,心肌血运阻断时间(71. 0±17. 1) min。实测主动脉瓣环径(18. 1±0. 87) mm,应用Nick法扩环25例,Nuez法3例,扩环后主动脉瓣环径(22. 2±0. 93) mm,平均增加(4. 13±0. 78) mm,平均替换瓣膜尺寸(21. 8±0. 99) mm,预期有效瓣口面积指数(1. 10±0. 07) cm~2/m~2。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5例,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7例,左心耳切除术7例。围手术期死亡1例(3. 6%),死因为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开胸止血术1例,急性肾衰竭1例,肺部感染2例,切口并发症1例,临时起搏治疗6例。出院时平均跨瓣压差(13. 14±2. 14) mm Hg,超声实测有效瓣口面积指数(1. 12±0. 07) cm~2/m~2,仅1例发生轻度患者-人造瓣膜不匹配。手术后2年,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及临床评估。24例患者心功能Ⅰ级,3例Ⅱ级。患者平均跨瓣压差及左心室质量指数较术前明显改善[(59. 8±10. 18) vs.(13. 8±1. 93) mm Hg,P 0. 01;(151. 3±9. 95) vs.(110. 6±6. 95) g/m~2,P0. 01]。5例患者主动脉瓣听诊区可闻及2/6级收缩期杂音,19例患者左心室肥厚得到逆转,8例患者仍存在轻度左心室肥厚。随访时平均有效瓣口面积指数(1. 09±0. 09) cm~2/m~2,1例发生轻度患者-人造瓣膜不匹配。结论:主动脉瓣环扩大联合环上型生物瓣替换策略治疗老年小瓣环主动脉瓣狭窄近中期疗效良好,既有效避免患者-人造瓣膜不匹配现象,又避免了长期抗凝所致的血栓栓塞及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56.
三尖瓣置换术治疗Ebstein心脏畸形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三尖瓣置换术(TVR)治疗重症Ebstein心脏畸形的效果,分析手术适应证及个体化手术方案的选择.方法 回顾性收集安贞医院1993年5月至2007年6月32例Ebstein心脏畸形患者施行TVR的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计算中长期生存率和免除血栓栓塞率;对比分析人工瓣膜高位或原位缝合、房化心室折叠与否、三尖瓣保留与否的临床效果;并对死亡原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住院死亡2例(6.25%).30例患者随访4.2±3.5年,3例发生瓣膜毁损,其中生物瓣2例,机械瓣血管翳形成1例,均再次施行TVR治疗.晚期死亡2例(6.67%),全组患者术后5年、10年生存率分别为92.1%±4.6%和86.5%±5.8%.发生血栓栓塞事件2例次,均经溶栓治疗成功,5年、10年无血栓栓塞率分别为91.3%±4.5%和82.3%±4.2%.生存28例患者术后6个月跨人工瓣膜压差为12.7±3.2mmHg;心功能Ⅰ级24例,Ⅱ级4例.人工瓣膜原位缝合者发生结性心律的比率显著高于高位缝合者(5例vs.1例,P=0.022),房化心室不折叠者的心室矛盾运动比率显著高于折叠者(6例vs.1例,P=0.024),保留三尖瓣与否对心功能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术前固有右心室/房化心室比率<1、腹水为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P=0.023,0.025);术前腹水、下肢水肿为晚期死亡的危险因素(P=0.026, 0.019).结论 TVR是治疗重症Ebstein心脏畸形的有效方法,应根椐患者病理解剖情况个体化决定房化心室折叠与否、保留与不保留自体三尖瓣,但原位缝合患者发生结性心律的比率高于高位缝合者. 相似文献
57.
目的:利用不加任何诱导剂的悬浮培养法,体外诱导人胚胎干细胞分化为心肌细胞并检测其分化效率。方法:人胚胎干细胞克隆用200U/mL胶原酶Ⅳ,370C处理10min后,挑起克隆碎片转移到低黏附性培养皿中悬浮培养以形成EB(拟胚体),4d后将EB转移到基质胶处理过的6孔板中贴壁培养(1-3EBs/cm2),显微镜下观察记录出现跳动心肌细胞的时间和跳动频率,并计算跳动克隆百分比,24孔板一组,共记录4组96孔;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心肌细胞特异标志物cTnT;膜片钳实验检测心肌细胞自发性动作电位;跳动心肌细胞经过24h缺氧刺激后,用凋亡试剂盒检测心肌细胞凋亡比例。结果:在悬浮培养14d左右开始出现大量的自发跳动心肌细胞,分化出现自发跳动心肌细胞的平均时间(13.9±0.9)d,百分比为20.8%,平均跳动频率为(63.8±5.6)次/min;跳动心肌细胞cTnT染色阳性;跳动心肌细胞检测到自发性动作电位;跳动心肌细胞缺氧24h的凋亡比例为(8.1±0.4)%。结论:不加诱导剂的悬浮培养可以诱导人胚胎干细胞分化为心肌细胞,分化效率达到20.8%,分化时间14d左右。为进一步的干细胞移植治疗动物心肌梗死模型提供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58.
三尖瓣置换术围术期及中长期临床效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 评价三尖瓣置换术围术期及中长期疗效,并比较在三尖瓣位置生物瓣和机械瓣置换的相对优缺点和适应证,以提高该类手术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2年4月至2008年2月收治的128例行三尖瓣置换术患者的围术期疗效及中长期随访结果 ,并按首次三尖瓣置换所采用的瓣膜种类不同分为机械瓣组(89例)和生物瓣组(39例).采用Kaplan-Meier曲线计算该类患者的中长期生存率和中长期人工瓣膜相关事件(包括血栓栓塞和人工瓣膜血栓形成、抗凝相关性出血、人工瓣膜毁损事件)的发生率.用 Binary logistic回归对三尖瓣置换患者早期、晚期死亡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 结果 围术期死亡19例(14.84%).随访103例(94.5%),6例失访,随访时间4.93±2.92年,随访期间死亡11例(10.7%).生物瓣组10年生存率为65.6%±17.4%,机械瓣组为68.7%±10.8%(Log-rank 检验, χ2=0.74,P=0.390).生物瓣组5年无血栓栓塞事件率为92.3%±7.4%,机械瓣组为87.1%±4.6%(Log-rank 检验,χ2=0.962,P=0.327).生物瓣组和机械瓣组10年无出血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00%和79.7%±9.7%(Log-rank检验, χ2=1.483,P=0.223).9例患者行再次三尖瓣置换术,生物瓣组7年无再次手术率为71.1%±18.0%,机械瓣组10年无再次手术率为78.8%±10.2%(Log-rank检验, χ2=2.76,P=0.096).Binary 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 显示:三尖瓣置换术前有心脏手术史、腹水是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而术前有腹水、术前心功能分级(NYHA)Ⅲ/Ⅳ级、置换多个瓣膜为晚期死亡的危险因素. 结论 对重度三尖瓣反流,应该较早或较积极地施行三尖瓣手术,以防止右心功能进行性衰竭,而影响三尖瓣置换术的近期及中长期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在三尖瓣置换术中,机械瓣和生物瓣有相似的中长期效果. 相似文献
59.
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的外科治疗方法 ,分析影响手术疗效的因素。方法 1998年 4月至 2 0 0 3年 11月 ,外科治疗 4 4例冠心病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 ,其中轻~中度 7例 ,中度 2 4例 ,重度 13例。行二尖瓣成形术 30例 ,其中交界区瓣环成形术 12例 ,用人工瓣环行瓣环成形术 17例 ,1例行双孔二尖瓣成形 ;4例同时行后瓣叶楔形切除 ,1例作腱索转移。瓣膜置换术 14例 ,置入双叶机械瓣 12例 ,生物瓣 2例。结果 全组手术死亡 7例 ,其中低心排出量综合征或心衰死亡 4例 ,心律失常 2例 ,脑栓塞 1例。 33例术后平均随访 2 0个月 ,远期死亡 2例 ,生存者远期心功能I~II级 2 9例 ,III级 2例。术后超声复查左心室内径较术前明显缩小 [(6 2 3± 6 3)mm对 (5 4 3± 7 1)mm]。行瓣膜成形术者远期复查超声显示无反流或轻微反流 12例 ,轻度反流 5例 ,中度反流 2例。瓣膜置换术者 12例出现瓣周漏 ,其余病例瓣膜功能良好。统计分析显示 ,左心室功能、临床心功能级别与手术风险相关。结论 冠心病合并二尖瓣关闭不全应积极处理 ,手术矫治方式应根据瓣膜病理改变及心功能决定 ,尽量施行瓣膜成形术。 相似文献
60.
目的总结80岁以上老年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临床经验,评价临床选择标准和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7月至2009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65例年龄≥80岁老年患者行CABG或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临床资料,男54例,女11例;年龄80~99岁,平均年龄81.9岁。行CABG 2例,OPCAB 63例。结果手术死亡11例,手术死亡率16.9%,死于心力衰竭7例,呼吸衰竭3例,大出血1例。54例手术后恢复顺利,痊愈出院,治愈率83.1%(54/65),心功能分级(NYHA)Ⅰ~Ⅱ级43例(79.6%);住重症监护室时间3.5±3.4d,住院时间25.2±13.4d。术后发生并发症23例(35.4%),包括脑卒中、循环衰竭、肾功能不全、心肌梗死、呼吸衰竭、开胸止血和胸腔积液等。上述并发症均经相应的处理治愈或好转。随访49例,随访时间10~38个月,治疗效果良好,心功能均达Ⅰ~Ⅱ级,生活质量较术前明显提高。失访5例。结论虽然80岁以上老年患者行CABG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住院时间长、手术死亡率高,但手术能使冠心病患者摆脱心脏疾病的痛苦,80岁以上老年患者行CABG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