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3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50篇
临床医学   26篇
内科学   9篇
神经病学   3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32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朊蛋白病是由朊蛋白引起的一种进行性恶化的、广泛的中枢神经慢性非炎性致死性变性疾病。全世界范围年发病率大约1~1.5/100万,90%为散发病例,发病年龄在60岁左右,起病形式隐袭,临床表现复杂多变,进展迅速,死亡率100%,发病至死亡的病程常多不足1年,平均存活时间6个月,发病早期与其他痴呆综合征鉴别困难。现将我院2012年12月19日住院的1例患者的临床、影像学特点及脑电图(EEG)资料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2.
脑血管病(CVD)继发癫痫较常见,本文对我院1993年5月至1922年8月收治的340例CVD中继发癫痫发作的36例作临床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一般资料:36例中,男24例,女12例,年龄45~88岁。有高血压病史者31例,糖尿病史者8例,冠心病史者1...  相似文献   
43.
王睿  吕如锋  伍国锋 《山东医药》2008,48(13):67-68
对112例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患者进行交感神经皮肤反应(SSR)检查以评价其自主神经功能,并与健康查体者进行对比.结果 甲亢组潜伏期异常26例,异常率23.22%,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波幅异常86例,异常率76.79%,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甲亢组心电图P波增高较对照组明显.认为甲亢患者存在植物神经功能异常;SSR检查是反映交感神经功能的客观指标,对指导甲亢的早期诊治、观察预后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44.
微创清除颅内血肿对皮质脊髓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微创清除颅内血肿对皮质脊髓束的影响。方法: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14例,随机分为微创治疗组和药物治疗组,微创治疗组在入院当天行颅内血肿清除,两组患者均在发病1周时行全脑弥散张量(DTI)成像检查并测量患者内囊和大脑脚病灶侧及其对侧的FA值。结果:微创治疗组患者患侧内囊和大脑脚皮质脊髓束FA值分别为0.516±0.040和0.523±0.029,药物治疗组分别为0.433±0.061和0.487±0.049,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微创清除颅内血肿减轻皮质脊髓束的损害;微创清除颅内血肿后受血肿压迫移位的皮质脊髓束基本恢复到正常位置。结论:微创清除颅内血肿能有效减轻皮质脊髓束的损伤,使受血肿压迫移位的皮质脊髓束及时复位,减轻患者运动功能的损害。  相似文献   
45.
游明瑶  伍国锋 《贵州医药》2009,33(8):698-701,F0003
目的观察氟桂利嗪对杏仁核点燃鼠模型脑内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及谷氨酸(glutamate,Glu)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健康雄性Wistar大鼠30只制作动物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单纯对照组、癫痫模型组和氟桂利嗪组,再分别取脑组织,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大鼠脑内Pgp及Glu表达并比较各组的变化。结果(1)癫痫模型组中杏仁核、海马、颞叶P-糖蛋白表达的阳性细胞计数明显增多、谷氨酸灰度值减少(灰度值越高,Glu的表达越少),氟桂利嗪组中Pgp表达的阳性细胞计数减少、谷氨酸灰度值增多(P〈0.05)。(2)Pgp和Glu的表达均以杏仁核最强,特别是在模型组中,其次为海马和颞叶。结论(1)氟桂利嗪在杏仁核电刺激点燃模型中可明显抑制杏仁核、海马、颞叶Pgp、Glu的表达。(2)Pgp、Glu在杏仁核、海马、颞叶中表达程度不同,以杏仁核表达最强。  相似文献   
46.
癫癎发作前期脑电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癫临床发作前期的脑波变化特征。方法 :采用Video -EEG监护系统对 82例癫患者进行脑电和行为监测 ,监护系统自动记录发作时的行为表现及脑电变化。结果 :82例中共监测到 16例临床发作 ,发作期脑波被大量肌电干扰不易分辨 ,发作前期脑波有如下几种表现 :①背景波先变为低幅快波 ,波幅渐升高 ,或背景为低幅慢波 ,发作前 5~ 14秒内波幅升高频率增快 ,但仍为慢波 ;②发作前背景节律变慢 ,波幅升高 ;③发作前背景节律不变 ,仅波幅明显升高 ;④出现样放电波形。结论 :癫发作前脑波频率增快或波幅升高 ,应视为与癫发作有密切关系的现象。  相似文献   
47.
尽管癫(癎)的药物治疗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但仍有25%~30%接受药物治疗的癫(癎)患者仍持续存在癫(癎)发作,从而被认为是药物耐受性癫(癎)[1].大部分颞叶癫(癎)患者都是药物耐受性的,这对癫(癎)学家来说是个严峻的挑战.接近70%的需进行外科手术切除病灶的颞叶癫(癎)为起源于海马结构的复杂部分性发作[2].虽然进行前颞叶切除具有很好的疗效[3],但相当数量的颞叶癫(癎)患者不能进行切除病灶的手术治疗,原因是双侧海马均有病灶,切除双侧海马会导致短时记忆障碍,或病灶位于语言功能区如位于左侧海马前中部分,切除病灶后会导致严重的语言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48.
脑出血患者急性期凝血与纤溶功能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薛红  伍国锋 《陕西医学杂志》2007,36(12):1644-1647
目的:观察脑出血患者急性期凝血和纤溶功能的变化,为临床药物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起病后48h内就诊的急性脑出血患者45例,全部病例均排除肝病及血液病史,1月内未服抗凝药及影响纤溶活性药物。对照组为同期本院健康体检者,排除心血管病、糖尿病、肝病及高血压病。在常规检查治疗前,立即静脉采血,置于枸橼酸钠(CATD管)抗凝液的试管中,3000rpm/min离心10min,收集血浆。用ELISA法测定血浆中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凝血酶-AT-复合物(TAT),用免疫浊度法测定血浆中抗凝血酶抗原含量(AT-Ⅲ)分别与对照组30例健康者血浆中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凝血酶-AT-复合物(TAT),抗凝血酶抗原(AT-Ⅲ)含量进行比较。结果:脑出血患者急性期血浆中凝血酶-AT-复合物浓度为3.48±0.74μg/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1.75±0.52μg/L(P<0.01);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浓度30.76±10.35ng/ml明显高于对照组14.69±4.65ng/ml(P<0.01);抗凝血酶抗原含量浓度152.44±30.12mg/L明显低于对照组259.67±40.16mg/L(P<0.01)。结论:脑出血患者急性期有凝血增强及纤溶活性的降低。  相似文献   
49.
目的观察脑出血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髓鞘碱性蛋白(MBP)浓度的临床价值。方法用ELISA法测定50例起病24h内脑出血患者和2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NSE、MBP浓度,并对其中15例未破入脑室的脑出血患者于起病第4天进行复查。结果起病24h内脑出血患者血清NSE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且与出血量呈明显正相关,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血清NSE浓度明显高于未破入脑室患者(P〈0.001),且申度脑室出血明显高于轻度脑室出血(P〈0.001);而起病24h内脑出血患者血清MBP浓度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脑出血起病第4天血清NSE、MBP浓度较第1天均明显升高(分别为P〈0.001和P〈0.05)。结论血清NSE及MBP浓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脑出血后脑组织损伤的情况,有助于评估病人病情。  相似文献   
50.
目的 :探讨老年人缺血性卒中的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应用股动脉超选择插管接触性溶栓和支架植入治疗缺血性卒中 72例 ,男 38例 ,女 34例 ,年龄 6 0~ 88岁 ,平均 70 5岁。溶栓治疗 6 3例 ,尿激酶 (UK)的用量平均 5 2 8万单位 ,支架植入治疗 9例 ,支架平均长度为 2 6cm ,平均直径 4 6mm。结果 :血管再通率 90 3% ,恢复良好率 81 9% ,溶栓前与溶栓后 3周欧洲功能卒中评分和生活自理能力评分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结论 :血管内介入治疗是老年人缺血性卒中的最佳方法 ,血管再通率高 ,并发症少。老年人缺血性卒中的血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