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9篇
神经病学   22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肿瘤学   1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 探讨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的瘤颈位置和分型,以指导手术中动脉瘤夹的选择.方法 回顾2007年1月至2012年6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单一术者开颅手术夹闭的后交通动脉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搜集其瘤颈位置、宽窄、术中动脉瘤夹类型和型号等.瘤颈位置按时钟模式的12个钟点方向分类,根据动脉瘤颈与载瘤动脉的关系对动脉瘤进行分型.术后对患者以门诊、电话、脑血管造影进行随访.结果 55例后交通动脉动脉瘤开颅夹闭病例纳入研究.瘤颈位置和宽窄按时钟模式的12个钟点方向记录:位于1个钟点的3例,跨两个钟点的42例,跨三个钟点的10例.根据动脉瘤颈与载瘤动脉的关系分为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分叉三种类型.其中分叉型30例、颈内动脉型20例、后交通型5例.84%(46/55,30例分叉型、13例颈内动脉型、3例后交通动脉型)动脉瘤选用弯型动脉瘤夹,11% (6/55)直型,4%(2/55)成角度跨血管型,2% (1/55)枪型.术后随访1个月-5年,所有患者均无动脉瘤复发及破裂的临床表现,21例行DSA检查随访患者动脉瘤颈均夹闭完全,未见动脉瘤残留.结论 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瘤颈位置和宽窄对动脉瘤夹的选择至关重要,弯型动脉瘤夹在本组后交通各型动脉瘤中使用最多,建议首选.  相似文献   
32.
联合手术治疗脑积水合并颅骨缺损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积水合并颅骨缺损的传统治疗方式是先行脑室-腹腔分流术(ventriculoperitoneal,V-P),再择期行颅骨修补术。由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术式的选择一直是广泛争论的话题。现对我院神经外科自2004年1月至2007年9月,70例脑积水合并颅骨缺损患者的不同术式的比较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33.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死亡率和致残率较高。如何及时地溶解血栓,解除血管阻塞是治疗的关键。继静脉溶栓被成功应用于临床后,超选择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在国内外逐渐开展起来,其有效性被众多学者进行的小样本、有条件的临床实验所证实。近年来更有学者主张超选择动脉内和静脉内联合溶栓,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我科共急诊完成动静脉内应用尿激酶或重组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联合溶栓48例,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4.
目的评估Gateway.Wingspan球囊支架系统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2011年6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31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血管狭窄率均〉50%。根据Moil分型,A型7例,B型24例。应用Gateway-Wingspan支架系统治疗,并进行随访及评估,观察围手术期及术后的并发症。结果0)31例患者中,MoriA型患者术前平均狭窄率为(72.2±4.5)%,Wingspan支架置入后为(21.6±2.1)%;MoriB型患者术前平均狭窄率为(75.1±7.0)%,支架置入后为(24.2±3.8)%,Wingspan支架置入成功率为96.8%;围手术期并发症1例,患者出现单侧肢体力弱及嗜睡,行头部cT及MRI检查,未见明显梗死灶及血肿。②31例患者中失访2例,其余患者随访5-41个月,术后1个月内未出现支架侧脑梗死的病例。对16例患者行DSA随访发现,Moil分型A型患者术后无一例再狭窄(0/5),MoilB型患者11例中有4例出现再狭窄(4/11,P:n245),其中2例支架术后缺血事件均发生在MoilB型组,无一例死亡。结论通过严格地筛选病例,Gateway-Wingspan球囊支架系系统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其长期疗效及如何预防支架内再狭窄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5.
目的探讨可脱性球囊栓塞治疗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TCCF,Tranmatic Carotid Cavernous Fistula)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方法自1993年9月至2006年9月,应用可脱性球囊栓塞治疗TCCF27例。结果21例一次栓塞成功,瘘口只放一个球囊,5例进行了第二次栓塞,1例在操作过程中瘘口自行闭塞。19例保持颈内动脉通畅,通畅率为70.4%。结论此方法不但能堵塞瘘口,而且能够保持颈内动脉很高的通畅率,安全可靠,可作为TCCF治疗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36.
目的 观察海绵窦区各脑神经相互关系及其变异,测量各海绵窦三角的面积,为临床经海绵窦显微外科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对12例成人尸头标本的海绵窦区域进行显微解剖和观测,并对海绵窦各三角的面积进行测算。 结果 在海绵窦区的三角中,分别选取、观测床突三角、动眼神经三角、滑车上三角、滑车下三角、前内侧三角、前外侧三角、后内侧三角、后外侧三角并分别测量其面积为77.75、82.73、45.00、83.40、66.38、51.28、121.65、161.67 mm2。 结论 海绵窦区三角是神经外科颅底手术入路必经区域,是手术中可参考的操作范围,因部分神经、骨性结构变异,可导致部分三角面积缩小而影响手术操作。测量各三角面积的数据,在临床工作实践中,可作为手术入路选择的参考,并为虚拟现实技术实践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37.
目的: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内恶性淋巴瘤(IML)的诊治规律。方法:报告并结合文献复习,分析1例IML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和病理学特点。结果:本病呈亚急性病程,多发性缺血性梗塞病灶合并中心灶性出血,始终无强化。病理示广泛血管内恶性B淋巴瘤细胞大量增殖,导致血管堵塞,免疫组化LCA、CD 20阳性,CD 45RO阴性。结论:IM L是一种罕见的系统性播散性、高级别的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表现及影像学征象缺乏特异性。其预后不良,平均生存期〈1 a。  相似文献   
38.
目的 初步探讨Hoffmann法内镜尺神经松解术治疗特发性肘管综合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自2016年6月至2020年9月行内镜手术治疗的13例肘管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器械采用肘管手术套件,采用Hoffmann法进行手术.术前应用McGowan分级对患者进行分类.术后对患者进行...  相似文献   
39.
目的探讨内镜辅助经蝶入路垂体腺瘤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2004年6月~2012年6月,对83例垂体腺瘤在内镜辅助下经单鼻孔鼻中隔中段入路治疗。先用内镜探明蝶窦开口,显露鞍底,充分扩大鞍底开口,按先后下、再两侧、之后前上的顺序刮除肿瘤。最后内镜鞍内确认有无肿瘤残余。结果 83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死亡。62例视力视野改变者中,术后视力视野改善55例。内分泌激素2周内恢复正常26例,改善30例。术后3个月磁共振复查肿瘤未见残余49例,肿瘤部分残余(残余〈50%)30例,大部残余(残余〉50%)4例。结论经鼻蝶入路适用于绝大多数垂体腺瘤手术,鞍底骨质切除范围与肿瘤切除次序是经蝶入路垂体腺瘤全切除的要点,内镜辅助下手术有视野清晰、肿瘤切除彻底等优点。  相似文献   
40.
目的探讨一期行脑室-腹腔分流术(VPS)和颅骨修补术对脑积水的治疗作用。方法我科自2004年1月至2007年5月收治脑积水合并颅骨缺损的病人60例。按随机的原则,28例行一期VPS和颅骨修补术治疗,32例行分期手术治疗,比较术后疗效和并发症。结果①疗效: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②并发症:一期组分流过度、硬膜下积液或血肿的发生率分别为14.29%(4/28)和7.14%(2/28),分期组分别为40.62%(13/32)和43.75%(14/32),两组相较均相差显著(P〈0.05);分流感染及切口脑脊液漏等并发症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一期手术能显著降低分流术后分流过度及颅骨修补术后硬膜下积液或血肿的发生率,是脑积水合并颅骨缺损患者更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