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16篇
耳鼻咽喉   7篇
基础医学   14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33篇
内科学   9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7篇
特种医学   14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45篇
预防医学   24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1篇
中国医学   8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51.
老年心衰患者血清尿酸水平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目的探讨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血清尿酸水平的意义.方法采用日本7020日立全自动生化仪速力法测定58例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血清尿酸.结果按心功能级别分组的血尿酸水平Ⅰ~Ⅱ级组(10例)261.59±70.13μmol/L;Ⅲ级组(15例)334.88±92.06μmol/L;Ⅳ级组(33例)459.58±105.6μmol/L.3组血清尿酸水平差异非常显著(P<0.01),心功能越差,血清尿酸水平越高(P<0.01);男女两组血清尿酸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检测血清尿酸水平,为判断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病情及其预后,提供一个有意义的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52.
目的采用生物活性材料(BAM)骨诱导人工骨植入修复骨缺损并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三维(3D)成像,观察植入体的血供及循环重建情况。方法 12例骨缺损植骨后于术后3 d、3个月、6个月、1年在数字X线引导下,经动脉置管行植入修复部位DSA及3D成像,并对健侧同部位同时行DSA及3D成像进行对比。结果术后3个月可见有明显的从周围组织新生供应血管长入骨缺损修复区及BAM材料内,且材料植入区域血管数量较健侧多,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1年植入骨修复材料可见更多的新生供给血管长入,血供良好,材料植入区域血管数量较健侧多(P<0.05)。结论生物活性材料植入体内后可诱发材料周围的血管长入,具有明显的血管趋化作用。  相似文献   
53.
背景:近年来,纤维桩和树脂核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修复已行根管治疗后的大面积牙体硬组织缺损,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铒:钇铝石榴石激光(erbium: yttrium aluminum garnet laser,Er:YAG激光)是新型水动力激光系统,可以用于纤维桩的表面处理。但是关于 Er:YAG 激光表面处理对纤维桩黏结强度影响的实验研究国内外鲜有报道。目的:探讨不同参数Er:YAG激光进行表面处理对玻璃纤维桩与不同部位根管牙本质黏结强度的影响。方法:选择50颗新鲜拔除根长相近的单根管上颌中切牙,常规根管治疗后去除牙冠,完成根桩牙体预备后,黏固ParaPost FIBER LUX玻璃纤维桩至根管内。根据黏固前桩表面处理方法,将50颗离体牙随机等分为5组:对照组、1.5,2.5,3.5和4.5 W ER:YAG激光照射组。对照组未进行表面处理,1.5,2.5,3.5和4.5 W ER:YAG激光照射组纤维桩分别以150,250,350和450 mJ,频率为10 Hz,脉冲持续频率为100μs的Er:YAG激光进行表面处理60 s。结果与结论:纤维桩与牙本质间黏结强度均值牙颈部最大,根中部次之,根尖部最小。牙颈部黏结强度与根中部和根尖部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根中部与根尖部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相同根管部位的黏结强度值均表现为4.5 W ER:YAG激光照射组最高,且与其他组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说明用4.5 W Er:YAG桩表面处理可提高纤维桩与根管牙本质的黏结强度,且根颈部黏结强度大于根中及根尖部。  相似文献   
54.
目的:研究细胞色素P450 2A3(cytochrome P450 2A3,CYP2A3)在大鼠嗅粘膜表达变化的规律。方珐:应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胎鼠、幼鼠及成年鼠嗅粘膜内CYP2A3的免疫表达。结果:大鼠嗅粘膜内CYP2A3的表达始于孕17d,随胎仔发育表达不断增强,生后3周达一峰值,并持续增长至成年期。固有层Bowman’s腺细胞内CYP2A3表达强度从出生后3周开始超出支持细胞。结论:嗅粘膜内CYP2A3酶表达与嗅感受神经元功能发育基本同步,二者可能存在共同的生长调控因子,而Bowman’s腺细胞是嗅粘膜内CYP2A3酶表达及发挥功能活性的主要部位。  相似文献   
55.
目的:探讨及分析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诊断冠状动脉狭窄敏感率以及特异性。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间46例在本院进行冠心病治疗的66例患者,让其均接受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与常规冠脉造影的检查。对比64排螺旋CT冠状成像与常规冠状造影检查结果,了解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诊断冠状动脉狭窄敏感率以及特异性。结果:以常规冠状造影检查结果为标准,64排螺旋CT冠脉造影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率为97.01%,64排螺旋CT冠脉造影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特异性为95.35%。结论: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检查属于无创检查,具有很高的敏感性以及特异性,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56.
目的评价不同的表面处理对玻璃纤维桩与不同部位根管牙本质粘结强度的影响。方法选择40颗新鲜拔除根长相近的单根管前牙,常规根管治疗后去除牙冠,完成根桩牙体预备后,粘固GC玻璃纤维桩至根管内。根据粘固前桩表面处理方法,将40颗离体牙随机均分至如下4组:硅烷偶联剂组为对照组(S组);过氧化氢组(H2O2组);氧化铝喷砂组(Al2O3组);Er-YAG激光照射组(Er-YAG组)。用慢速金刚石切割机将每个牙根垂直于牙长轴切割出6个1 mm厚的片段作为测试样本。将所有测试样本置于万能试验机上,用不锈钢制加载棒(末端直径1.0 mm)以0.5 mm/min的速度对其加载,直至纤维桩从根片中完全脱出。对实验数据进行双因素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观察样本的破坏模式。结果玻璃纤维桩与牙本质间粘结强度均值牙颈部最大,根中部次之,根尖部最小。牙颈部粘结强度与根中部和根尖部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根中部与根尖部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相同根管部位的粘结强度值均表现为H2O2组最高,Al2O3组次之,显著高于Er-YAG组及对照组(P<0.05);而Er-YAG组最低,但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别(P>0.05)。样本的失败模式主要为混合破坏。结论用过氧化氢酸蚀和Al2O3喷砂进行桩表面处理可提高玻璃纤维桩与根管牙本质的粘结强度,且根颈部粘结强度大于根中及根尖部。  相似文献   
57.
先证者男,5岁.2005年出生时发现眼部异常,未曾接受治疗.2010年4月本院眼科检查发现:双眼内斜,眼球向上向下运动受限,双眼球震颤,1.5 Hz;角膜结膜化,内皮发育不良,双眼晶状体后极部皮质混浊(图2、3);角膜直径左眼7 mm,右眼6 mm,左眼眼轴18.9 mm,右眼眼轴17.5 mm,双眼视力手动/眼前.  相似文献   
58.
玉树地震31例伤残藏民创伤后应激障碍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玉树地震后50天住院地震伤残人员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的患病情况。方法采用创伤后应激障碍检查量表平民版(PTSD Checklist-Civilian Version,PCL-C)调查玉树地震发生后50天地震伤残人员与同期骨科普通患者PTSD的发生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地震伤残人员PTSD发生率为48.4%,同期骨科普通住院患者PTSD发生率为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地震伤残人员PTSD发生率明显高于同期骨科普通住院患者。在对地震患者进行手术等物理治疗、康复时应同时加强对其进行心理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59.
[目的]比较三种玻璃纤维桩与牙本质间粘结强度的差别.[方法]将12颗离体单根管前磨牙垂直于牙长轴于釉牙骨质界去除牙冠,完成常规根管治疗和根管预备,经过氧化氢溶液浸泡的玻璃纤维桩表面涂布硅烷偶联剂处理后,用帕娜碧亚F树脂粘结剂将玻璃纤维桩粘结于根管内.根据所用玻璃纤维桩的不同将离体牙随机均分为三组:Fiber Post组...  相似文献   
60.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在骨间背神经卡压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意义。方法:2010年3月-2011年5月共对36例肘关节外侧疼痛患者行高频超声检查,男21例,女15例,平均年龄53岁(42~65岁);肱骨外上髁压痛31例,桡骨头周围压痛5例;腕关节背伸受限29例,拇指背伸困难7例;临床诊断:肱骨外上髁炎30例,骨间背神经卡压综合征6例。结果:36例患者中高频超声共检查发现10例骨间背神经被旋后肌腱弓处周围组织卡压,声像图表现:神经卡压段变细,截面变小,神经外膜增厚,神经内部线性回声不均匀, 神经卡压段远近端增粗,其中5例与临床诊断一致,另5例临床诊断均为“网球肘”。结论:高频超声在骨间背神经卡压综合征鉴别诊断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