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IgM肾病临床与病理特点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小儿IgM肾病(IgMN)临床与病特点及疗效观察。方法对原发性肾小球疾病(PGD)肾活检符合IgMN诊断725例进行临床、病理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疗效分析,并与微小病变肾病(MCNS)比较。结果IgMN61例,表现肾病综合征(NS)49例,血尿伴蛋白尿4例及单纯性血尿8例。肾组织免疫荧光(IF)均以IgM单独或IgM为主在系膜区弥漫沉积。随访57例,NS45例,77.8%激素敏感,低于MCNS 相似文献
12.
13.
本文应用二维超声和多普勒超声对51例急性肾炎(AGN)的二尖瓣功能进行探查。其中16例发现存在暂时性的轻至中度的二尖瓣返流(MI),经二周后逐渐消失。原先存在的心前区收缩期杂音亦随之消失。脉冲多普勒所示的MI与X线胸片显示的特征(两肺充血,心影增大)相关很好。16例MI患儿的左房内径(LAD)/全动脉根部内径(AOD)的比率最大(平均1.32),而7例仅有左房增大但不伴MI者的LAD/AOD比率较小(平均1.25)。所有51例的左心功能均正常。故AGN心力衰竭的机理是由于体内液体容量超荷,当肾功能改善后,体内液体容量恢复正常,则MI亦随之消失。 相似文献
14.
环孢霉素A治疗以肾病综合征为表现的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了观察环孢霉素A(CyA)对以肾病综合征为表现的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FSGS)的疗效。对11例病儿进行治疗 ,年龄2岁~11岁。CyA开始治疗剂量3mg/ (kg·d) ,1周后加至5mg/ (kg·d) ,以后根据CyA血浓度调整剂量 ,维持CyA血浓度在100μg/L~200μg/L。用药6个月~9个月后逐渐减量 ,总疗程12个月。结果显示完全缓解7例 (63.6% ) ,部分缓解3例 (27.3 % ) ,无效1例 (9.1% ) ,CyA治疗激素耐药FSGS ,总有效率高达91 % ;5例治疗后尿视黄醇结合蛋白 (RBP)升高。提示CyA治疗以肾病综合征为表现的FSGS在临床上具有良好疗效 ,RBP则可作为CyA副作用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5.
婴幼儿肾病综合征病理分型、免疫功能与激素效应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婴幼儿肾病综合征(NS)病理分型、免疫功能与激素效应的关系。方法 对63例患儿进行体液免疫及部分作细胞免疫测定,分别有63.5%及63.6%患儿体液或细胞免疫功能下降。37例接受肾穿刺活检。开始均采用激素中长程疗法,对部分难治性肾病(RNS)再予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CTX)等联合治疗。结果 随访51例,平均随访时间2年6个月,其中18例激素耐药,33例激素敏感(其中激素依赖11例,2例频繁复发)。RNS31例。目前20例缓解停药观察中,4例已缓解5年以上;20例在治疗或复治中;2例先天性肾病综合征(CNS)死于全身感染败血症;9例激素抗药者放弃治疗。结论 婴幼儿NS激素效应欠佳,RNS发生率高,除与病理类型多为非微小病变型有关外,亦与免疫功能紊乱相关。故进行肾穿刺活检实属必要。 相似文献
16.
17.
尿路感染再发的几个问题:68例8年随访报告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本文报告74例住院经明确病原菌诊断的尿路感染(UTI)。68例通过8年专人负责随访,共发现6例有合并症:先天性肾盂积水及输尿管返流(VUR)各2例,尿路结石、神经源膀胱各1例。2例出现轻 ̄中度高血压,3例轻度蛋白尿,余57例获愈。68例中17例属再发(复发11例,再感染6例)。14例经尿SIgA测定,其含量均有不同程度降低,提示再发者存在尿路局部免疫机能低下。结合文献对UTI问题进行讨论,并强调随 相似文献
18.
19.
本文对27例过敏性紫癜肾炎儿科病例在急性期作血清CH_(50)、C_3、IgA、IgG、IgM、CIC、LTC和EAC测定,结果CH_(50)、C_3低于正常值分别各占14.8%和7.4%提示本症少数患者有低补体血症,可能补体介于肾小球的损伤。CIC增高者4/22例(18.2%)巳知免疫复合物与肾脏损害有密切关系,本组81.2%CIC是在正常范围,可能在本病急性期CIC大多沉着于肾小球基底膜上以至使血循环中的免疫复合物很少,LTC和EAC低于正常值分别占76%、72%提示可能有细胞免疫功能低下。IgM、IgG、大多数正常,而IgA增高5/27例其中有消化道症状4例,无消化道症状1例,有报道IgA的增高与消化道的关系,但本组尚难得到证实,看来有必要对IgA的质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血尿的定位对诊断和治疗均有重要意义 ,该文通过测定尿α2 巨球蛋白 (α2 MG)的含量来区分肾小球性及非肾小球性血尿。方法 采用双夹心酶免疫测定法 (ELISA法 )测定 18例正常对照组 (A组 )、2 1例非肾小球性血尿 (B组 )及 2 3例肾小球性血尿 (C组 )的尿α2 MG的含量。结果 B组尿α2 MG 0 .2 12±0 .132mg/L 明显高于A组 0 .0 17± 0 .0 16mg/L 和C组 0 .0 2 4± 0 .0 15mg/L,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1) ,而A ,C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尿α2 MG可作为区分肾小球性与非肾小球性血尿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