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5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55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0篇
口腔科学   11篇
临床医学   67篇
内科学   46篇
皮肤病学   30篇
神经病学   23篇
特种医学   34篇
外科学   66篇
综合类   174篇
预防医学   72篇
药学   63篇
中国医学   38篇
肿瘤学   8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55篇
  2005年   51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41.
患者,女,15岁。因四肢皮肤色素沉着,色素减退10年,双手掌足跖角化过度7~8年就诊。患儿5岁时,家人发现其双手足背侧皮肤出现浅褐色斑,间有浅色斑,至7~8岁时,其双手掌足跖皮肤出现角质增厚,无痛痒。随年龄的增大,双手足背侧皮肤颜色加深,范围逐渐扩大至双前臂,小腿,呈对称分布,夏季皮损加重,掌跖部皮损范围弥漫至整个掌跖,表面光滑,与背侧  相似文献   
142.
〖H探寻可供临床和教学参考的八髎穴骨度折量定位方法。方法 对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2016年1月至6月的100例俯卧位盆腔CT片进行回顾性分析,以5mm层厚连续横断面扫描,建立3D图像。测量L5棘突下至尾骨尖、L5棘突下至骶管裂孔、L5棘突下至髂后上棘、L5棘突下至八髎穴、后正中线至八髎穴、后正中线至髂后上棘等距离。结果 ①设立骶部骨度表,得到4个骶部折量寸:即L5棘突下至尾骨尖约6寸,L5棘突下至骶管裂孔约3寸,L5棘突下至髂后上棘的垂直距离约1寸,髂后上棘至后正中线约2寸。②根据骶部骨度分寸,八髎穴可定位如下:上髎位于后正中线旁开1.1寸,L5棘突下1寸;次髎位于后正中线旁开1寸,L5棘突下1.7寸;中髎位于后正中线旁开0.9寸,L5棘突下2.5寸;下髎位于后正中线旁开0.9寸,L5棘突下3.5寸。③根据骶部体表标志,八髎穴可定位如下:从骶部纵向距离观察,上髎穴约平髂后上棘,次髎穴约平L5棘突下和骶管裂孔连线的中点,中髎穴约平L5棘突下和尾骨尖连线的中点,下髎穴约平骶管裂孔;从骶部横向距离观察,次髎穴位于髂后上棘至后正中线距离的一半,八髎穴呈“倒八字”型排列,其连线与后正中线的夹角约25°。结论 以表面标志为基础,用比例关系和骨度分寸来定位八髎穴,具有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3.
任军 《肿瘤防治研究》2014,(11):1159-1162
0引言尽管辅助治疗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乳腺癌患者的预后,然而,来自循证医学的群体证据证明它不能使所有患者受益,因此治疗的个体化、精确化是目前乳腺癌治疗的重要方向。肿瘤发生发展是一个多因素、多个过程参与的复杂过程,具有精确而又复杂的调控机制。肿瘤微环境对肿瘤生长转移的重要调控作用已被众多学者关注并公认。  相似文献   
144.
为了研究飞行学员中的TTV感染流行情况 ,在选拔飞行学员是否要做TTV筛检 ,进一步了解这部分特殊人群的TTV流行情况 ,对两年的应招飞行学员部分血清进行了TTV感染调查。用套式PCR方法检测血清中的TTVDNA。结果表明 ,TTV总阳性率为 15/180例 ( 8.33% ) ,苏 ,浙 ,皖三省学员的阳性率分别为 6.67% ,8.33%和 11.67% ,两年的血清标本阳性率分别为 7.78%和 8.8%。不同省份和不同年份TTV检出率均无明显的差异 (P >0 .0 5)。飞行学员中存在TTV感染携带者 ,危害性有待进一步的研究。HBsAg阴性应招飞行学员血清TTV感…  相似文献   
145.
目的 观察放射线联合p53基因及内皮抑素治疗C57BL/6小鼠前列腺癌皮下移植瘤的效果,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建立C57BL/6小鼠前列腺癌皮下移植瘤模型。随机分成5组:空白组(A)、放射组(B)、放射线联合p53基因组(C)、放射线联合内皮抑素组(D)及放射线联合p53基因和内皮抑素组(E)。第1天C、E组瘤内注射p53基因腺病毒(1×1vp),第1~14天D、E组每日1次腹腔注射内皮抑素(1.5mg/kg)。第4天B、C、D、E组小鼠肿瘤区单次照射(6 MV X线DT 15Gy)。每日测量肿瘤体积;检测各组肿瘤标本P53、Ki67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及微血管密度值(MVD)。结果 4个治疗组的肿瘤生长速度均低于空白组(P=0.000),其中E组生长最慢(P<0.05)。免疫组织化学结果:4个治疗组P53的表达均明显低于空白组(P=0.000);4个治疗组Ki67的表达均高于空白组,但变化趋势不同:B、C组Ki67的表达值接近,均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升高(P=0.000),D、E组的表达则呈现波动性;第5天时E组VEGF的表达最低(P<0.05);肿瘤生长过程中各组MVD值均持续升高,C、D、E 3组MVD值在各时间均高于空白组(P<0.05)。结论 放射线联合p53基因及内皮抑素的抑瘤效果优于单独放射治疗及放射线联合p53基因或内皮抑素。三者均有自己的作用机制,但相互之间可以互相影响。  相似文献   
146.
目的:探讨维拉帕米和利血平对肺癌细胞株A549和H460侧群细胞(side population,SP)的阻断差异机制及意义,探讨CD133作为肺癌干细胞表面分子标志的可行性.方法:应用荧光激活细胞分选方法检测和分选A549和H460中的SP和非SP细胞.分别应用维拉帕米、利血平作为SP细胞的阻断剂.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SP和非SP细胞内ABCG2、MDR-1、CD133的表达情况.结果:在阻断A549和H460的SP细胞对Hoechst3342的外排方面,利血平的阻断效果更好.阻断剂在低浓度加入并提前给药效果较好.A549和H460的SP细胞中ABCG2、MDR-1均高表达.CD133在A549和H460肺癌细胞株的SP内过表达.结论:针对ABCG2编码蛋白的阻断剂或许可以更好的克服肺癌因ABC转运蛋白产生的SP细胞耐药.CD133可能被用来作为肺癌干细胞的分子表面标志.  相似文献   
147.
目的:报道两例肺部转移性良性子宫平滑肌瘤.方法: 分析其临床和组织病理学特点并讨论其治疗和预后.结果:1例42岁女性,子宫平滑肌瘤术后5年余发生肺部转移.复查子宫手术后切片证实为良性平滑肌瘤.另1例45岁女性,子宫平滑肌瘤术后4年余发生肺部转移.两者肺部肿瘤手术活检病理检查组织形态类似原子宫平滑肌瘤,诊断为良性平滑肌瘤.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原发及转移瘤均表达雌、孕激素受体.前者肺部活检术后服用中药,未做其它治疗,随访至今3年半,双肺肿瘤无明显增多或增大.后者给予手术切除,未进行放、化疗,随访至今11个月.结论:良性转移性平滑肌瘤是一种罕见的发生在有子宫平滑肌瘤病史的妇女,表现为在远离子宫的部位出现组织学良性的平滑肌瘤,激素依赖,病程缓慢,手术切除是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8.
目的观察大剂量多西他塞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在恶性实体瘤患者动员采集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祖细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30例恶性实体瘤患者入组,第一天采用多西他塞120mg/m2经静脉持续滴注3小时,在白细胞1.0×109/L左右时每天给予G-CSF5μg/kg,分早晚两次皮下注射,直至采集结束。结果在给予多西他塞后平均第(6.47±1.01)天白细胞降至1.0×109/L,皮下注射G-CSF平均(3.50±1.01)天即多西他塞动员后平均第(9.97±1.03)天开始外周血造血干/组细胞单采,每人每天采集一次,采集两天,共获CD34+细胞中位数3.49×106/kg(1.71×106~16.69×106/kg),其中CD34+细胞>2.0×106/kg的患者25例。不同采集时间获CD34+细胞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51)。6例发生关节轻度疼痛,3例轻度腹泻,1例口腔粘膜炎。结论多西他塞120mg/m2联合G-CSF5μg/kg是恶性实体瘤患者动员采集自体干/祖细胞的有效安全方案。  相似文献   
149.
漂浮膝损伤(floating knee injury,FKI)被定义为胫骨和股骨的同侧骨折,可包括骨干、干骺端或关节内骨折,涉及从简单骨干到复杂关节内骨折.通常是高能量创伤,最常见于机动车碰撞,往往伴随着广泛的软组织损伤和危及生命的损伤.与FKI相关的血管损伤发生率在7%~29%.过度失血、脂肪栓塞、延迟或不愈合、关节...  相似文献   
150.
为了解重庆市不同人群 BZD的滥用和依赖性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因素 ,采用“人口学调查表”、“1 5种 BZD调查清单”、“药物滥用情况调查表”和 BDEPQ对重庆市三所市级综合医院的门诊病人 (综合组 ) ,市精神病医院住院病人 (精神组 ) ,市药物依赖治疗中心的住院戒毒者 (吸毒组 )以及一所市内中学的全部初、高中学生 (学生组 )共 2 40 0人进行了调查 ,并应用 Logistic回归法分析研究了影响 BZD滥用和依赖性形成的危险因素。结果发现 ,2 40 0人中有 1 2 84人使用过 BZD,占 5 4% ,其中精神病组、学生组、吸毒组和综合组的使用者和其百分率分别为 5 0 2人 ( 84% )、71人( 1 6 % )、5 2 8人 ( 99% )和 1 83人 ( 2 2 % ) ;依赖性形成分别为 2 6 7人 ( 5 3% )、8人 ( 1 1 % )、396人( 75 % )和 2 7人 ( 1 5 % )。 1 8个因素的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情绪烦躁、持续用药、超大剂量用药、不了解 BZD的副反应为 BZD依赖性形成最突出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