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9篇
口腔科学   23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1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3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15篇
药学   2篇
  2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开窗减压负压引流术在颌骨囊性病变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开窗减压加负压引流术治疗颌骨囊性病变,并与传统手术治疗、单纯开窗术、单纯负压引流等治疗方法相比较,探讨颌骨囊肿治疗中保存颌骨功能及面形的较佳治疗方法.方法回顾以开窗减压负压引流术治疗的36例颌骨囊肿病例,通过摄X片观察术后病灶变化情况,评价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术后病检结果:囊肿29例,壁性成釉细胞瘤7例;28例术后囊腔有明显缩小,6例无变化(3例成釉细胞瘤,3例囊肿),2例病变范围扩大(成釉细胞瘤).结论开窗减压加负压引流术是治疗颌骨囊性病变的有效方法,适应证的选择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2.
端粒酶催化亚单位转染血管内皮细胞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端粒酶催化亚单位转染血管内皮细胞后,血管内皮细胞增生活性的变化。方法 应用胶原酶消化法培养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UE),ABC法检测内皮细胞CD34表达。脂质体介导内皮细胞转染,MTT法测定细胞代谢活性并测定细胞生长曲线。基于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的端粒重复末端扩增分析法检测端粒酶活性表达。结果 培养的细胞贴壁后为单层呈铺路石状排列。细胞爬片CD34染色呈阳性,pBABE-HYGRO-hERT转染内皮细胞测定端粒酶活性的吸光度为0.889。MTT实验表明:在各个时间点转染阳性细胞(HC)的吸光值都高于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UE)(P<0.05)。UE与HC的细胞生长曲线形态相似,8 d内HC数量增长了约4倍。在各个时间点:HC较UE细胞数多(P<0.05)。结论 pBABE-HYGRO-hTERT转染内皮细胞后,提高了内皮细胞端粒酶的活性和增殖能力。  相似文献   
23.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脉压(PP)与C反应蛋白(CRP)、血尿酸(UA)、血清总胆红素(T-BIL)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将120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按照脉压的不同,分为PP1组(脉压≤40 mmHg)、PP2组(脉压40 mmHg~60 mmHg)、PP3组(脉压≥60 mmHg),另选取5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分别测定CRP、UA和T-BIL水平.结果 (1)高血压病患者CRP、UA、T-BIL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脉压组间CRP、UA、T-BIL水平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2)脉压与CRP、UA水平正相关,与T-BIL水平负相关.结论 CRP、UA和T-BIL水平与脉压密切相关,3者是反映原发性高血压机体代谢紊乱的重要指标,可评估高血压病变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24.
舌癌颈淋巴清扫术不同术式的疗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分析舌癌不同颈淋巴清扫术式的疗效,为舌癌颈淋巴清扫术式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 对342例舌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颈淋巴清扫术不同术式的疗效,结果进行χ^2检验。结果 治疗性颈清术212例(222侧),选择性颈清术130例(133侧)。经3年随访,舌癌根治性颈清术、改性根治性颈清术、功能性颈清术、非连续性根治性颈清术和舌骨上清扫术术后颈部淋巴结复发率分别为4.8%、7.3%、0、13.6%和40.0%,舌骨上清扫术术后复发率显著高于其他术式(P<0.05)。其余各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选择性颈清术术后近1/4病理证实有转移,对于T2期以上患者应考虑选择性颈清扫术。舌骨上清扫术的术后颈部复发率明显地其他术式,临床上应摒弃此术式;改良性根治性颈清术既可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生存质量,又可达到与舌癌根治性颈清术相近的根治效果。  相似文献   
25.
大鼠脂肪干细胞培养中一种特异细胞的表型与成骨诱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 前期实验在大鼠脂肪干细胞培养中发现了梭形细胞中混杂一种特异细胞,呈巢状生长,形成铺路石样形态.这种细胞和脂肪干细胞关系密切,有必要明确其性质.目的: 分析这种特异细胞的表型及诱导成骨特性以判断这种细胞的性质.方法: 采用I型胶原酶分离大鼠脂肪干细胞,置于含有胎牛血清的培养基中培养,免疫荧光法检测培养梭形细胞、多角细胞的CD34、CD133、CD90,Flk-1表面标志;取第2代细胞,以成骨诱导液诱导分化,于培养14 d进行碱性磷酸酶和钙染色检验特异细胞的成骨分化特性.结果与结论: ①胎牛血清培养的脂肪干细胞可见大量多角细胞呈巢状生长,形成铺路石样形态,间或有梭形细胞存在.②梭形细胞CD90为阳性,CD34、Flk-1、CD133为阴性;多角形细胞CD34、Flk-1均为阳性,CD133部分为阳性,CD90为阴性.③碱性磷酸酶染色多角状细胞多数死亡,形成空白区,梭形细胞呈碱性磷酸酶阳性.④茜素红染色多角状细胞死亡,形成空白区,梭形细胞集聚形成红色钙结节影.结果证实脂肪干细胞培养中的特异细胞为血管内皮细胞.  相似文献   
26.
目的脐血(umbilical cord blood,UCB)中含有大量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内皮祖细胞(EPCs)是血管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有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的能力,为骨组织工程血管化带来新的途径。本实验研究大鼠脐血来源的单个核细胞体外诱导为EPCs的可能性。方法分离大鼠脐血单个核细胞,血管内皮诱导液(添加10%胎牛血清,1%青霉素,1%链霉素,VEGF20ug/L,IGF-12ug/L,bFGF2ug/L,EGF20ug/L)培养分化,于3周、6周进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贴壁细胞CD34、CD133、Flk-1、vWF表面标志。结果培养三周单个核细胞CD34、CD133、Flk-1、vWF抗体免疫荧光检测均为阳性;六周免疫荧光染色可见CD34、Flk-1、VWF组为阳性,CD133组部分为阳性,阴性对照组未发现阳性细胞。结论大鼠脐血来源的单个核细胞在体外诱导3周可以分化为EPCs,6周部分细胞分化为成熟血管内皮细胞。  相似文献   
27.
目的 探讨基于布鲁姆(Bloom)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的联合应用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和基于任务的学习(task-based learning,TBL)教学法在整形外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临床教学中的价值.方法 将2017年6月—2019年7月在本院整形外科住院医师...  相似文献   
28.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6539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33,自引:5,他引:2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发病情况及各类肿瘤的构成比。方法:对1953~2000年在华西医科大学口腔医院住院的经病理确诊的6539例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平均年龄 4817岁;男女之比为2131B1;口腔、颌骨、涎腺分列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原发部位前3位;从组织来源分析,上皮源性肿瘤最多,有5869例(89175%),其次为淋巴造血系统肿瘤和间叶源性肿瘤等。从病理分型看,鳞状细胞癌4177 例(63188%),病例数较多者还有恶性淋巴瘤、粘液表皮样癌等。结论: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发病有增加的趋势,发病平均年龄有升高,男女比例逐渐下降,上皮源性肿瘤和鳞状细胞癌分列不同组织来源和病理类型肿瘤的首位。  相似文献   
29.
目的 研究人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hIL-1ra)基因转染人颞颌关节软骨细胞的基因表达情况。方法hIL-1ra基因以阳离子脂质体介导转染体外培养的人颞颌关节软骨细胞,描记细胞生长曲线,计算细胞群体倍增时间,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瞬时转染和稳定转染细胞中hIL-1ra蛋白的表达。结果 转染细胞与正常细胞的增殖率有一定差异,转染细胞胞浆内和培养基上清液中均有hIL-1ra蛋白的表达。在细胞转染结束后48 h,细胞内hIL-1ra蛋白的表达量最高,稳定转染细胞中基因表达最长时间达72 d以上。结论 经阳离子脂质体介导hIL-1ra基因转染人颞颌关节软骨细胞后,目的基因在细胞内有一定数量的表达。  相似文献   
30.
目的:探讨腮腺全叶切除术中,面部除皱切口减少面部瘢痕,胸锁乳突肌瓣修复面部凹陷的临床应用,为修复腮腺全叶切除术后的面部轮廓缺陷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挑选53例术前初步诊断为腮腺良性病变的患者,选择腮腺全叶切除,术中采用面部除皱切口,解剖面神经并切除腮腺全叶后,以胸锁乳突肌上端为蒂部,以乳突尖下1.5~2cm处为肌瓣旋转轴点,根据缺损大小切取肌瓣,向前旋转,远端缝合至咬肌,以填充修复缺损,分层缝合腮腺咬肌筋膜、皮下组织及皮肤。结果:53例患者术后面部瘢痕不明显,左右面部基本对称,患者均对面部轮廓外形满意。结论:在腮腺全叶切除术中采用面部除皱切口有瘢痕隐蔽,不影响面部美观的临床作用;胸锁乳突肌瓣血供丰富,易于成活,切取及转移方便,为自体组织,无排异反应,是腮腺全叶切除术后修复面部轮廓外形的理想组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