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6篇
儿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13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6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14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目的:探讨脑卒中早期核心稳定性训练介入时机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脑卒中患者60例,随机分为A、B、C组各20例,3组均给予常规药物及神经肌肉促进技术、日常生活活动训练、作业疗法、平衡训练等康复干预。在此基础上A组于入组后第2周介入核心稳定性训练,B组于入组后第4周介入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前后采用 Holden功能步行分类(FAC)及平均步长、步宽及步速等步态分析参数评定步行功能。结果:治疗3个月后,3组FAC评分及步长、步宽、步速等步态分析参数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A、B组更高于C组(P<0.05),A组更高于B组(P<0.05)。结论:核心稳定性训练能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的步行功能,且介入时间越早,治疗效果越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清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和肌酐(Cr)水平变化及相关性.方法 72例CHF患者,分为LVEF>40%组(40例)和LVEF≤40%组(32例);4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检查血NT-proBNP、Cr和测定LVEF.结果 血清NT-proBNP和Cr水平为LVEF≤40%组>LVEF>40%组>对照组(P均<0.01);CHF患者血清NT-proBNP与Cr水平呈正相关,LVEF与血清NT-proBNP和Cr水平均呈负相关.结论 CHF患者血清NT-proBNP和Cr水平与心功能有关,测定NT-proBNP和Cr水平有助于判断病情,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功能性电刺激(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FES),智能助行仪不同介入时机对中风后足下垂患者步态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9月至2018年8月期间中风后单侧足下垂住院患者共40例,其中A组为Brunnstrom2期患者20例,B组为Brunnstrom3期患者20例,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和FES智能助行仪治疗,两组患者均使用Senno Gait步态分析系统对其治疗前后进行步态分析。结果经过4个周的治疗,两组患者的患侧支撑相治疗后比治疗前的比例都较前变长;患侧摆动相的比例都较前变短;患侧着地仰角治疗后比治疗前增大;患侧着地内翻角治疗后角度变小;患侧离地仰角治疗后比治疗前增加。A、B两组相比较A组患者的患侧的摆动相、支撑相、着地仰角、着地内翻角、离地仰角治疗前、后的差值较B组患者大(P 0. 05)。结论中风后足下垂Brunnstrom2期患者治疗后的患侧的摆动相、支撑相、着地仰角、着地内翻角、离地仰角的差值较Brunnstrom3期的患者大,因此Brunnstrom2期的患者的恢复速度比Brunnstrom3期患者快,FES智能助行仪在Brunnstrom分期2期介入,可以更好、更快地纠正足下垂导致的异常步态。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香鳞毛蕨中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方法 利用柱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等现代技术对香鳞毛蕨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根据理化性质和现代波谱技术并辅以化学方法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采用MTT法测定化合物对Bel-7402、HCT-8及A-549的细胞毒活性.结果 共鉴定出4个化合物,分别为京尼平苷(geniposide,Ⅰ)、3S,5R,6R,7E,9S-四甲基环己烯型单萜-7-烯-3,5,6-9-四羟基-3-O-β-D-葡萄吡喃糖苷(3S,5R,6R,7E,9Smegastigman-7-ene-3,5,6,9-tetrol-3-O-β-D-glucopyranoside,Ⅱ)、(6S,9R)-3-酮-a-紫罗兰醇-9-O-β-D-葡萄吡喃糖苷[(6S,9R)-3-OXO-a-ionol-9-O-β-D-glucopyranoside,Ⅲ]、香鳞毛蕨苷a(fragranoside a,Ⅳ).结论 化合物Ⅳ为新化合物,化合物Ⅰ~Ⅲ在鳞毛蕨属植物中均为首次发现.药理实验表明,化合物Ⅰ、Ⅲ具有显著的细胞毒活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微创术和神经干细胞移植联合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以提高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18例(治疗组)脑出血患者行颅内血肿微创穿刺粉碎清除术同时联合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与单独使用微创穿刺术2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对照研究。比较两组患者3个月功能独立性评定(FIM)。结果治疗组完全独立2例,基本独立5例,轻度依赖8例,中度依赖2例,重度依赖1例;对照组完全独立1例,基本独立2例,轻度依赖4例,中度依赖10例,重度依赖3例。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艾(P〈0.01)。结论微创术联合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脑出血可明显提高临床治愈率,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方法,对麻花秦艽及其伪品进行鉴别分析,为麻花秦艽的质量控制提供一种新的方法。方法:采集560个来自5个不同产地的麻花秦艽及其伪品黑秦艽、甘肃丹参的原始红外光谱图,并经过多元散射校正(MSC)和二阶导数(SD)处理后,用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对其进行整体指纹信息判别。结果:采用的PLSDA判别分析方法,能准确成功地识别麻花秦艽及其伪品黑秦艽、甘肃丹参。结论:该法快速、准确,为客观评价中药材的真伪、产地归属、质量类别等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和手段,在中药材质量控制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2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吞咽功能训练和神经肌肉电刺激,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针刺治疗。治疗前后采用表面肌电分析(记录sEMG最大波幅)、透视吞咽功能检查(VFSS)对患者吞咽功能进行评价。结果:治疗20d后,2组患者的sEMG最大波幅、VFSS总评分及咽期VFSS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结合神经肌肉电刺激能明显提高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患者的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微创术和神经干细胞移植联合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以提高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18例(治疗组)脑出血患者行颅内血肿微创穿刺粉碎清除术同时联合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与单独使用微创穿刺术2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对照研究。比较两组患者3个月功能独立性评定(FIM)。结果治疗组完全独立2例,基本独立5例,轻度依赖8例,中度依赖2例,重度依赖1例;对照组完全独立1例,基本独立2例,轻度依赖4例,中度依赖10例,重度依赖3例。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微创术联合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脑出血可明显提高临床治愈率,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雷公藤内酯醇(TPL)对人脉络膜黑色素瘤株OCM-1增殖的影响,分析其诱导人OCM-1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将OCM-1细胞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加入20μl不同终浓度(5、10、20、40、80、160nmol/L)的TPL,对照组加入等量无血清RPMI 1640培养液,分别作用24、48、72h。采用MTT法检测TPL对OCM-1细胞增殖的影响,瑞氏-吉姆萨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浓度TPL诱导后OCM-1细胞的凋亡比例,Western blotting检测TPL诱导后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survivin及caspase-3的表达。结果 TPL可抑制OCM-1细胞增殖,48h及72h的IC50值分别为56.14±6.72、15.57±4.28nmol/L。TPL诱导OCM-1细胞后,在瑞氏-吉姆萨染色中可观察到凋亡小体。流式细胞术在不同浓度TPL诱导后的OCM-1细胞中均检测到亚二倍体凋亡峰。TPL诱导OCM-1细胞凋亡过程中,Western blotting检测显示Bax蛋白表达上调(P<0.01),Bcl-2、survivin蛋白表达下调(P<0.01),并可检测到活化的caspase-3。结论 TPL可抑制人OCM-1的增殖并诱导其凋亡,Bax、Bcl-2、survivin及caspase-3蛋白在其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潘宁  付海燕 《中医药研究》2011,(10):1196-1197
目的探讨帕罗西汀对老年性脑卒中后运动康复的影响。方法将64例患者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给予脑卒中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帕罗西汀20 mg/d,连续90 d,两组患者同时接受物理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21 d、90 d进行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评估。结果治疗前和治疗后21 d两组FIM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90 d治疗组FIM评分值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且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帕罗西汀治疗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安全有效,可促进运动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