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6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76篇
基础医学   33篇
口腔科学   4篇
临床医学   198篇
内科学   17篇
特种医学   168篇
外科学   386篇
综合类   68篇
预防医学   5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3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66篇
  2005年   62篇
  2004年   87篇
  2003年   110篇
  2002年   154篇
  2001年   57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虽然衰老是人生的必然过程,但从古至今,人们对衰老与抗衰老的研究却未曾间断。一般认为皮肤出现皱纹是衰老的开始,但这并非全面。其实皮肤老化现象还包括暗淡无光、发灰、干燥,色素沉着、毛细血管扩张、弹性降低、松驰、下垂、出现皱纹等。且在出现这些变化之前,机体往往已有功能性的衰退。  相似文献   
72.
目的 构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的表达质粒 ,并观察其表达产物对小型猪深度烫伤创面影响。方法 应用逆转录 聚合酶链式反应 (RT PCR)技术克隆VEGF基因的cDNA序列 ,并将其正向连接到表达载体pQE 40上 ,通过十二烷基硫酸钠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 PAGE)和蛋白质印迹方法对其表达产物进行特异性鉴定。猪小面积深Ⅱ度烫伤后 ,立即将含有 1 μg/ g的VEGF膏剂均匀涂于创面 ,每个创面 2 0 0mg膏剂 ,隔日换药 1次 ,至伤后 1 1d。用透明膜描记称量法记录创面面积 ,并取创面组织作组织学检测。结果 克隆出的VEGF基因cDNA片段由 380bp组成 ,包括翻译起始密码子、编码序列和终止密码子等部分。重组表达质粒 pQE VEGF在M1 5细菌体内能够表达 ,VEGF主要存在于细菌包涵体内。小型猪烫伤后 7d,VEGF处理的伤口处肉芽组织增生明显 ,毛细血管数量增多。烫伤 1 1d后 ,VEGF组的创面可见连续的上皮覆盖 ,而M1 5组的创面面积为 (0 .71± 0 .2 3)cm2 ,伤口仍未愈合 ,两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 <0 .0 1 )。结论 构建的VEGF表达载体可以编码VEGF1 2 1蛋白 ,其表达产物能够诱导肉芽组织生长 ,加速新生血管形成 ,促进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73.
目的观察静脉溃疡愈合后皮肤的超声结构,以探讨创面的愈合质量。方法应用皮肤超声仪检测静脉溃疡病人愈合后形成的瘢痕表皮及真皮的厚度,并分析真皮中的低回声区像素(LEPs)。结果与正常皮肤比较,静脉溃疡愈合后的瘢痕的平均表皮厚度显著增加(P<0.01),平均真皮厚度则显著降低(P<0.01),而真皮中LEPs的数量及分布均无明显变化。皮肤的回声参数与创面愈合时间、创面大小、创面存在时间及病人年龄均无显著的相关性。结论静脉溃疡创面愈合后,真皮中液体的数量及分布无显著改变,表明愈合后水肿得到了控制。  相似文献   
74.
目的 :探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 (rh EGF)凝胶对动物腹部手术切口的修复作用。方法 :实验分两部分进行。第 1部分 :SD大鼠 90只 ,随机分为 3组 (切口内外用药组、切口外部用药组和空白基质对照组 ) ,每组 30只 ,每日切口处涂药 1次。术后第 4、5、6、8、10日每组分别处死 6只动物 ,取切口处皮肤进行拉力试验并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第 2部分 :实验用小型猪 6头 ,设 4个用药组 (切口内外用 rh EGF凝胶组、外用 rh EGF凝胶组、外用 rh EGF水剂组和空白基质对照组 ) ,采用自身对照 ,用药方法同上 ,术后第 5、7、9日各处死 2只动物 ,取切口处皮肤同上法测定和检查。结果 :rh EGF凝胶外部用药组两种动物切口处皮肤抗张力强度及拉伸率在不同的用药时间内较空白基质对照组均明显增强 (P<0 .0 5或 P<0 .0 1) ;内外用药组的抗张力强度明显低于外部用药组 (P<0 .0 5或 P<0 .0 1) ,且切口处炎性细胞弥漫性浸润 ,并见异物巨细胞反应 ;外用 rh EGF水剂组抗张力强度和拉伸率与 rh EGF凝胶内外用药组相当 ,但低于 rh EGF凝胶外部用药组。结论 :rh EGF凝胶可明显增强动物手术切口皮肤抗张力强度 ,提高手术切口的愈合质量 ,加速手术切口的愈合。rh EGF凝胶不同的用药方式及 rh EGF不同的剂型对动物皮肤切口抗张力强度有一定  相似文献   
75.
干细胞具有持久的自我增殖与分化能力,可以产生多种高度分化细胞的未分化细胞。肠道干细胞主要位于肠黏膜上皮Lieberkunn's隐窝中,潘氏细胞上方,具备干细胞的终生自我更新与分化的基本特征。当受到外界生理或病理的信号作用后,肠道干细胞进行非对称分裂,形成一个原代干细胞和一个分化了定向祖细胞,定向组细胞进一步分化为具有特殊结构和功能的终末分化细胞,如:吸收细胞、杯状细胞、潘氏细胞、M细胞、内分泌细胞等,修复并重建小肠黏膜上皮屏障和消化吸收功能,小肠干细胞的这种潜能对肠道损伤后的修复十分关键。目前,国内肠道疾病常见,肠道黏膜,甚至黏膜下肌层的结构和功能受到破坏,通过干细胞技术和组织工程技术定向诱导肠道干细胞使其分化为特定的细胞以替代功能障碍的细胞或组织缺损,这可能是治疗肠道疾病的有效方法。为此对影响肠道干细胞增殖分化的因素及其干细胞在肠道创伤愈合中的可能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6.
目的:皮肤创伤处理不当可引发以上皮和肉芽组织过度增生为特征的假性上皮瘤样增生(PEH)病变。探讨微血管密度及其基底膜相关成分缺乏机制与PEH病变形成的关系。方法:将11例来自创(烧)伤后继发PEH病变(n=11)及其边缘正常皮肤(PEH-N,n=6)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双染色方法观察微血管内皮细胞(micovascularordothelialcell,MEC)CD34、层粘连蛋白(LN)、Ⅳ型胶原、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MMP-3和MMP-9蛋白的表达水平和特征,并结合组织病理学和透射电镜观察MEC组织形态学改变。结果:与PEH-N相比,PEH组织中CD34,LN和Ⅳ型胶原阳性微血管分布密集,但浅层组织MEC的MMP-2,-3,-9蛋白水平升高,尤以MMP-9升高明显,且基底膜LN和Ⅳ型胶原信号显著减弱甚至消失,血管外炎症细胞密集浸润。超微结构显示,浅层肉芽组织中MEC分裂旺盛,缺乏完整的基底膜结构。结论:MEC过度表达MMPs是导致基底膜和间质相关成分缺失、炎症细胞浸润和上皮组织假性瘤样增生等连锁反应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77.
目的:观察烧伤大鼠血清对体外培养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3-06/2004-4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全军创伤修复重点实验室完成。①断头法处死Wistar大鼠,取股骨并暴露骨髓腔,用培养基冲洗骨髓腔,将骨髓细胞悬液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并接种于培养瓶,贴壁法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②用沸水烫伤的方法制作15%TBSAⅢ度烧伤模型。③烧伤3d后经腹主动脉取烧伤大鼠血液,分离血清备用。④同样取正常大鼠血液,分离血清备用。⑤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传代后分别用含有体积分数为0.1的正常大鼠血清(正常血清组)和烧伤后3d大鼠血清(烧伤血清组)的F-12培养基培养24h及72h。⑥从处理过的间充质干细胞内提取RNA,反转录为cDNA并以cy3-dUTP和cy5-dUT进行标记为荧光探针。⑦以含有5705种基因的寡核苷酸微阵列检测两组细胞基因表达的差异。结果:①烧伤血清处理不同时间后,两组间充质干细胞对比,均有不同数量的基因表达存在明显差异。②烧伤血清处理24h后,两组相比较有4条基因表达存在明显差异。③烧伤血清处理72h后,两组相比较有11条基因表达存在明显差异。④两个时间点差异表达的基因无相同基因。结论:烧伤后大鼠血清刺激间充质干细胞,使其基因表达发生了改变,且随着烧伤血清处理时间的不同,差异表达的基因也发生动态变化。这种改变可能与间充质干细胞受到刺激后参与创面修复有关。  相似文献   
78.
目的:观察烧伤大鼠血清对体外培养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基因表达的影响。 方法:实验于2003-06/2004-4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全军创伤修复重点实验室完成。①断头法处死Wistar大鼠,取股骨并暴露骨髓腔,用培养基冲洗骨髓腔,将骨髓细胞悬液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并接种于培养瓶,贴壁法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②用沸水烫伤的方法制作15%TBSAⅢ度烧伤模型。③烧伤3d后经腹主动脉取烧伤大鼠血液,分离血清备用。④同样取正常大鼠血液,分离血清备用。⑤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传代后分别用含有体积分数为0.1的正常大鼠血清(正常血清组)和烧伤后3d大鼠血清(烧伤血清组)的F-12培养基培养24h及72h。⑥从处理过的间充质干细胞内提取RNA,反转录为eDNA并以cy3-dUTP和cy5-dUT进行标记为荧光探针。⑦以含有5705种基因的寡核苷酸微阵列检测两组细胞基因表达的差异。 结果:①烧伤血清处理不同时间后,两组间充质干细胞对比,均有不同数量的基因表达存在明显差异。②烧伤血清处理24h后,两组相比较有4条基因表达存在明显差异。③烧伤血清处理72h后,两组相比较有11条基因表达存在明显差异。④两个时间点差异表达的基因无相同基因。 结论:烧伤后大鼠血清刺激间充质干细胞,使其基因表达发生了改变,且随着烧伤血清处理时间的不同,差异表达的基因也发生动态变化。这种改变可能与间充质干细胞受到刺激后参与创面修复有关。  相似文献   
79.
目的探讨IGF-Ⅰ与其受体两亚基(α,β)在正常皮肤和溃疡中的分布和表达特征。方法溃疡8例和正常皮肤8例用免疫组化方法确定3种蛋白定位和表达量。结果在溃疡组织中,与正常皮肤相比IGF-Ⅰ表达虽有所升高,但增加不显著(P>0.05),蛋白定位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含有IGF-ⅠRα和IGF-Ⅰβ蛋白的阳性细胞主要为部分表皮细胞、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两种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降至正常皮肤的43.9%和50.0%(P<0.05)。结论在IGF-Ⅰ因子高浓度环境中,溃疡创面难愈性修复可能与IGF-Rα和IGF-Ⅰβ蛋白表达下降,引起因子与受体结合发生障碍相关。  相似文献   
80.
目的:观察给予外源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后大鼠肠道细胞信号转导途径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42/p44MAPK)活性的变化,并探讨外源性bFGF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I-R)损伤保护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以大鼠肠系膜上动脉(SMA)夹闭造成肠道缺血-再灌注模型,并将动物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生理盐水对照组,bFGF抗体预处理组及bFGF治疗组,各组分别于缺血45分钟及再灌注后2、6、24和48小时活杀动物,取血及小肠组织标本,检测血浆中二胺氧化酶(DAO)含量及组织中磷酸化p42/p44MAPK的活性。结果:缺血-再灌注损伤可激活p42/p44MAPK信号转导途径,磷酸化p42/p44MAPK在小肠的绒毛及隐窝部的上皮细胞及绒毛的基质细胞中均有表达,与生理盐水对照组及bFGF抗体预处理组相比,bFGF治疗组磷酸化p42/p44MAPK的表达被快速激活,于再灌注后2小时即达高峰,而其它2组在6小时达峰值,血浆DAO变化及HE染色显示,再灌注后6小时肠屏障功能损伤最严重,而bFGF治疗组损伤在伤后48小时较其它2组有所减轻。结论:I-R损伤可激活p42/p44MAPK信号转导途径,而外源性bFGF可使p42/p44MAPK表达的峰值提前,提示bFGF对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可能与信号转导途径p42/p44MAPK的早期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