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15篇 |
免费 | 5篇 |
专业分类
妇产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8篇 |
临床医学 | 100篇 |
内科学 | 42篇 |
外科学 | 5篇 |
综合类 | 29篇 |
预防医学 | 3篇 |
药学 | 15篇 |
肿瘤学 | 1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9篇 |
2022年 | 6篇 |
2021年 | 3篇 |
2020年 | 5篇 |
2019年 | 3篇 |
2018年 | 1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6篇 |
2014年 | 7篇 |
2013年 | 10篇 |
2012年 | 11篇 |
2011年 | 19篇 |
2010年 | 12篇 |
2009年 | 18篇 |
2008年 | 12篇 |
2007年 | 21篇 |
2006年 | 15篇 |
2005年 | 7篇 |
2004年 | 14篇 |
2003年 | 6篇 |
2002年 | 2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8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1篇 |
1992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1.
目的观察在不同类型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巨细胞病毒感染状况。方法应用半巢式PCR技术定期检测了2001-03~2003-07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病人55例移植病人外周血标本,比较不同类型移植CMV-DNA阳性率的差别。结果在检测的462份标本中,有285份为阳性,33/55(60%)患者CMV-DNA阳性,非清髓性造血干细胞移植(NST)的阳性检出率为15/17(88·2%),亲缘间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PBSCT)的阳性检出率为3/7(42·9%),非亲缘性骨髓移植(UR-BMT)的阳性检出率为7/11(63·6%),亲缘性骨髓移植(R-BMT)的阳性检出率为8/20(40·0%)。NST与PBSCT、R-BMT的巨细胞病毒感染率差别显著(χ~2=5·44,P<0·05;χ~2=9·14,P<0·05),NST与UR-BMT(χ~2=2·39,P>0·05)间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巨细胞病毒感染在不同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方式可能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12.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经正规R-CHOP方案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生存状况,探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病理类型、国际预后指数(IPI)等因素对预后的影响。收集2004-2011年在本院接受R-CHOP21≥6次化疗的DLBCL患者116例。分析单纯化疗及化疗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取得的疗效,以及不同免疫病理类型、临床观察指标如IPI、超敏C反应蛋白(HSCRP)、a-羟丁酸脱氨酶(HBDH)等因素对DLBCL患者预后的影响,包括对总体生存率(OS)、无进展生存率(PFS)的系统观察。结果表明,接受R-CHOP21方案治疗的116例DLBCL患者5年OS为72.4%,其中30例患者接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nn Arbor分期均为Ⅲ-Ⅳ期)。30例移植组患者预后较86例单纯化疗组好(5年OS为82.5%vs 69.0%,5年PFS为77.1%vs 68.3%)(P〈0.05);生发中心(GCB)型组患者预后较活化亚型(ABC)组好(P〈0.05);IPI 3-5分、年龄≥60岁、B症状、LDH升高、HSCRP升高、HBDH升高是预后不良因素(P〈0.05),其中LDH升高、年龄≥60岁、B症状是本研究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R-CHOP治疗方案能明显改善DLBCL患者的预后,GCB型患者预后优于ABC型,B症状、IPI评分、LDH、HSCRP、HBDH是预后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13.
目的 探讨异基因造血于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的疗效及预后因素分析。方法选择104例CML患者,采用Bu+cy、改良Bu+Cy、TBI+CY及非清髓方案预处理后行allo—HSCT治疗。结果除1例未植活外,其余均持久性植活。3年无病生存率(DFS)为74.5%,5年累积生存率(OS)为70%。CML慢性期移植、Ⅰ-Ⅱ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患者3年DFS分别高于CML加速期/急变期移植、Ⅲ~Ⅳ度急性GVHD患者。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疾病状态、移植类型、急性GVHD的严重程度是异基因HSCT患者长期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慢性期且有HLA相合同胞供者的CML患者行allo-HSCT可获得较高长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214.
目的:研究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hybridization,FISH)检测维A酸受体α(RARα)基因重排对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的诊断价值。方法:对骨髓形态学检查呈典型的APL改变而常规染色体R显带核型分析t(15;17)及RT-PCR检测RARα基因重排两者皆为阴性的4例急性白血病患者采用双色荧光原位杂交检测RARα基因的重排。结果:2例FISH检测为阴性,1例80%的细胞中显示早幼粒白血病基因(PML)/RARα融合信号,1例PML/RARα融合基因信号阴性,但99.8%的细胞显示RARα基因17q21断裂点以下基因的复制及重排。结论:应用FISH技术可以在部分APL患者中检出核型及RT-PCR技术无法检出的RARα基因重排,有助于APL的确诊。 相似文献
215.
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主要远期并发症,多表现为皮肤、黏膜、肝脏和呼吸系统的异常,并发膜性肾病极为少见,现将我科诊治的2例患者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16.
目的:评价采用小剂量芦可替尼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异基因移植后,急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急慢性GVHD患者,在移植后中位时间9(1~56)个月,一线或二线免疫抑制剂治疗基础上加用芦可替尼,予以5 mg每日2次持续口服,症状缓解后5 mg每日1次再减量至5 mg隔日1次口服维持治疗,动态观察临床疗效并记录药物不良反应。结果:26例患者服药中位时间61.5(7~184) d,其中14例(53.8%)完全缓解,9例(34.6%)部分缓解,3例(11.5%)无效,急性、慢性GVHD患者缓解率分别达90.9%(10/11)和86.7%(13/15),总体有效率为88.5%。服药后起效时间10(3~30) d,皮肤、肝脏、肠道、口腔、肺部、肌肉骨骼、眼睛GVHD有效率分别为18/20、2/3、3/3、5/8、1/1、1/1、3/3。1例患者停药出现复发,继续芦可替尼治疗后获得部分缓解。1例患者出现CMV肺炎后死亡,其余均存活。结论:低剂量芦可替尼作为二线药物治疗急慢性GVHD患者耐受性良好,并具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217.
利奈唑胺治疗中性粒细胞减少血液病革兰阳性球菌感染7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利奈唑胺治疗中性粒细胞减少血液病患者革兰阳性(G+)球菌感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08年8月至2009年5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收治的76例中性粒细胞减少疑诊G+球菌感染血液病患者,以利奈唑胺600 mg,每日2次抗感染治疗,从临床表现和病原学方面评价其疗效,同时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76例患者总有效率为91.26%。单用利奈唑胺组有效率92.31%;混合感染初始即联合利奈唑胺组有效率92.59%;混合感染初始联合其他抗G+菌药物后换用利奈唑胺组有效率88.89%。3组病例体温控制中位时间分别为3.313、.76及6.58 d。恶性血液病不缓解、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及合并G-菌感染是影响利奈唑胺疗效的3个重要因素。利奈唑胺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31%,发生肝功能轻度异常患者未予停用利奈唑胺,经保肝治疗后肝功迅速恢复,其余患者均予以停药后3 d至2周后患者。结论利奈唑胺治疗粒细胞减少血液病患者G+菌感染具有明显疗效。轻症感染或病原学检查提示明确G+菌感染病例,针对性单药利奈唑胺即可取得明显疗效。重症混合感染首选联合利奈唑胺者疗效优于利奈唑胺作为二线药物者。恶性血液病完全缓解、避免广谱抗生素长期使用和及时有效病原体检查有助于利奈唑胺发挥抗G+菌感染的疗效。利奈唑胺引发的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218.
目的 探讨地西他滨联合CAG预激方案(阿克拉霉素+阿糖胞苷+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急性红白血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3年9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55例初治AEL患者,其中23例采用预激方案治疗,19例采用标准方案化疗,13例使用地西他滨联合CAG方案。结果 使用地西他滨联合CAG方案的患者缓解率达到61.5%,总反应率(ORR)92.3%,缓解率及反应率优于传统方案组及预激方案组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地西他滨可能在急性红白血病的临床治疗中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219.
母供子非去T细胞性单倍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18例恶性血液病进行母供子非去T细胞性单倍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探讨其疗效及毒性反应。方法:6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M23例,AML-M41例,AML-M5b2例),3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伴骨髓纤维化1例),8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非霍奇金淋巴瘤(Ⅳ期B组)1例,以母亲为供者进行非去T细胞性单倍体Allo-HSCT。供者动员方案:G-CSF300μg/12h×5d后采集造血干细胞。输注D34 细胞(3.58~8.90)×106/kg。预处理方案为:MeCCNC250mg·m-2·d-1×1d,Ara-C4g·m-2·d-1×2d,Bu4mg·kg-1·d-1×3d,CTX1.8g·m-2·d-1×2d。ALL患者以全身放疗(TBI)代替Bu。以CsA、MMF、MTX和ALG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预处理。移植后发生急性GVHD16例、慢性GVHD10例,出血性膀胱炎1例。全部患者在移植后10~20d获造血重建。18例患者中12例存活。结论:非去T细胞性单倍体Allo-HSCT是治疗恶性血液病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同时提示在以后的单倍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优先选择母亲供体,对降低GVHD的严重程度、提高移植成功率是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220.
目的:探讨细胞遗传学及RT-PCR检测对APL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直接法或 24 h培养法处理骨髓标本,采用R带或G带方法显带检测t(15;17)易位,RT-PCR检测PML-RARa融合基因。结果:形态诊断M355例,3例疑诊M3或M2;染色体检测50例发现t(15;17),敏感率90.91%,3例形态不能肯定诊断者染色体发现t(15;17),诊断为M3V型;有t(15;17)易位者均检测到PML-RARa融合基因,3例无t(15;17)易位者,RML-RARa检测阳性。3例误诊者均经染色体及融合基因检测排除。结论:细胞遗传学t(15;17)及融合基因RML-RARa检测是诊断APL的可靠指标,RT-PCR融合基因检测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