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9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1篇
中国医学   18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2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 探讨成人房间隔缺损(ASD)合并器质性二尖瓣关闭不全(MR)的特异性超声心动图表现。方法 收集372例接受ASD心内修复术的成人患者,根据是否同时或分期行二尖瓣成形术或置换术分为两组,即病例组(n=45)和对照组(n=327)。应用多因素回归法筛选ASD合并器质性MR的术前危险因素。结果 病例组患者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房内径(LAD)、肺动脉内径(PAD)和二尖瓣瓣环内径明显大于对照组(P均<0.05);二尖瓣和三尖瓣的舒张早期峰速(Em、Et)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二尖瓣环和三尖瓣环侧壁处的舒张晚期峰速(Am''、At'')、三尖瓣侧壁瓣环处收缩期运动峰速(St'')明显小于对照组(P均<0.05);肺动脉收缩压(PASP)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4),三尖瓣反流程度也明显大于对照组(P=0.002)。其中二尖瓣瓣环扩张、LVEDD增大、St''偏低和PAD明显扩张,是成人ASD合并器质性MR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二尖瓣瓣环内径明显扩大和LVEDD增大是ASD患者左心室前负荷增加的特异性超声心动图表现。  相似文献   
62.
目的观察二尖瓣置换同期全迷宫射频消融术后患者心房功能的恢复情况,并探讨其与心房纤维化的关系。方法采用队列研究方法分析2010年1~8月期间沈阳军区总医院收治以二尖瓣病变为主的心瓣膜病合并慢性心房颤动(房颤)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1例、女21例,年龄(49.8±8.7)岁;其中单纯风湿性二尖瓣狭窄14例,风湿性二尖瓣狭窄伴关闭不全8例,二尖瓣脱垂10例;术前房颤持续时间(3.6±4.6)年。所有患者均行二尖瓣置换加全迷宫射频消融术。以左心耳纤维化程度的中位数10.9%为割点,将32例患者按心房纤维化的程度不同分为纤维化较重患者(纤维化程度〉10.9%)19例,纤维化较轻患者(纤维化程度〈10.9%)13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心肌纤维化程度,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心房结构和功能的改变。结果无围术期死亡。体外循环时间(84.6±22.6)min,主动脉阻断时间(47.6±15.6)min;监护室停留时间(3.2±1.5)d。32例患者均随访半年以上,随访时间(1.3±0.6)年。32例患者的心房壁纤维化程度为4.8%~18.3%(10.7%±4.2%),19例纤维化较重患者术前和术后3个月左心房内径(LAD)、左心房面积变化分数(LAFAC)及瓣环运动与13例纤维化较轻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房纤维化较轻患者术后6个月LAD明显缩小(P〈0.05);二尖瓣侧壁瓣环处的舒张晚期运动峰速(Am)显著提高(P〈0.05);LAFAC有一定改善(P=0.067)。32例患者中二尖瓣置换术加射频消融术后3个月时有28例患者(87.5%)恢复为窦性心律,21例可维持窦性心律6个月以上(65.6%),左心房后壁纤维化程度较轻的患者容易维持窦性心律(P=0.010)。结论二尖瓣手术同期行全迷宫射频消融术后6个月心房功能得到改善,与心房纤维化程度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63.
目的:探讨脐疗治疗痛经方剂的分布概况及特点。方法:收集整理古今文献中以脐疗治疗痛经的复方,建立数据库,通过数据筛选等功能分别对方剂的频次、剂型、药物使用等进行分析。结果:共收集方剂146首,涉及用药203味。按发展过程分为明清时代与近现代两个阶段,明清时期27首,占方剂总数18.49%;近现代119首,占81.51%。结论:根据方剂的分布及文献研究,脐疗治疗痛经方剂剂型演变特点为:明清时代以膏、丸、丹剂为主,近现代以散剂、贴剂为主,配制工艺逐渐由纷繁复杂向简单实用转变。  相似文献   
64.
目的:总结原发性痛经针灸腧穴的运用规律,为临床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取穴方案的优化和制订提供依据。方法:查阅1989~2008年中国医用信息资源系统(维普)数据库中所有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文献,对穴位选取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取穴主要分布于任脉与足太阴脾经,部位主要集中在腹部、下肢及腰背部;交会穴占很大优势;对于单穴的使用,次髎、三阴交、神阙、十七椎、地机具有初步的研究意义。结论:应用任脉与足三阴经的交会穴配伍组方对原发性痛经取穴方案的优化和制订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5.
目的 探讨对伴有高血压的冠心病患者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前后的左心室舒张功能变化特点。 方法 93例接受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患者根据是否合并高血压病,分为高血压组(HP组,38例)和血压正常组(NBP组,55例),术前、术后分别采集过二尖瓣的舒张早期(E)和舒张晚期(A)峰速及二尖瓣侧壁瓣环的收缩期(Sm)、舒张早期(Em)和舒张晚期(Am)峰速。 结果 HP组术前室壁运动积分(WMI)及肺动脉收缩压低于NBP组(P<0.05);NBP组患者的术前E/A和E/Em值显著高于HP组(P<0.05),术后1个月E/Em值即可降至接近正常范围,而HP组患者的E/Em值术后3个月才接近正常;两组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术前均降低,术后1个月恢复正常。HP组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分级较集中于1级和2级,共33例(33/38,86.84%),而NBP组患者各级所占比重较分散,最多为3级,20例(20/55,36.36%),其次为2级,17例(17/55,30.91%)。 结论 NBP组患者的左心室舒张功能受损程度较HP组严重;合并高血压的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恢复较慢,长期、稳定降压治疗是改善冠状动脉搭桥术预后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66.
小儿泄泻脐疗药物的归经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小儿腹泻是以腹痛、腹泻为特征的儿科常见病之一,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主要见症,多见于2岁以下婴儿,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尤以夏秋季节为多。中医治疗小儿泄泻的方法有很多种。如中药内服、中药灌肠、小儿推拿、针灸、穴位注射和脐疗等。中药内服起效缓慢,加之中药的煎制繁琐,以及中药汤剂味苦难以下咽,很多患儿难以接受。而脐疗具有很多优势,能够弥补这些不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笔者对古  相似文献   
67.
目的:利用超声心动图分析重度缺血性二尖瓣反流(IMR)手术前后的治疗效果,并探讨其对治疗策略的影响。方法:选取北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同时行冠状动脉移植术及二尖瓣手术的9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通过术前药物规范治疗3~4周后,二尖瓣反流无明显变化者(仍为中度以上反流)58例为A组,从重度二尖瓣反流恢复为中度以下反流者38例为B组。收集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术前、术后1月的超声心动图数据。结果:两组患者术前超声数据进行比较,只有LVEDd及LVEDV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月分别与术前超声数据对比,A组的LVEDd、Sm’、St’、LVEDV、SPAP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后1月的超声数据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冠心病合并重度IMR进行规范的术前药物调整治疗后,部分患者IMR可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有效逆转左室重构,从而优化外科治疗方式,改善患者术后心脏功能恢复,超声心动图可以诊断和评估IMR的预后和调整合理的治疗策略来给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8.
研究背景 由于右心室复杂的新月形状、发达的动脉圆锥及小梁部不规则的内膜面限制了超声心动图的右心室评价,目前超声心动图尚缺乏一种恰当的几何模型以量化右心室功能。Swan-Ganz连续漂浮导管作为心脏外科手术后监护的常规监测手段,采用连续热稀释法可获得RVEDV、RVEF和MPAP等原始数据,是右心室功能监测的标准方法。但因其创伤性及费用昂贵等因素,不可能作为临床患者的随访工具广泛应用。超声心动图因其无创、费用低、无辐射等优点而广泛应用。目的 应用Swan-Ganz漂浮导管连续监测监护室中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患者的RVEF,同时应用超声心动图评价右心室功能参数,寻找超声心动图相关性好的指标评价右心功能。方法 2010年4月于我院心外科监护室监护的冠脉搭桥术后患者45例,其中女17例(37.78%),男28例(62.22%),平均年龄(53.6±9.3)岁(41~72岁)。所有患者术后即开始应用Swan-Ganz连续漂浮导管(CCOmboV-774HF75,Edwards)进行监测,术后24小时应用超声心动图评价右心室功能。经胸超声心动图心尖四腔心切面测量右心室面积变化分数(RVFAC)、三尖瓣环侧壁收缩期峰速(Sa)。由脉冲多普勒获得右心室心肌做功指数(RVMPI)。在超声心动图完成测量的15分钟内,导管监测记录RVEF、RVEDVI、RVESVI、MAP、MPAP、RVCO 和RVCI等。计量资料以-x±s表示,根据肺动脉压高低分为两组应用t检验进行比较;由漂浮导管获得的RVEF、MAP、RVEDVI、RVESVI,以及超声心动图获得的RVFAC、RVMPI、Sa等数据间进行相关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① 导管监测:RVEDVI为(97.3±17.9)ml/m2,RVCI为(2.7±0.5)L/m2,MAP 为(81.1±10.1)mmHg,MPAP为(19.4±3.9)mmHg,RVEF为(32.6±7.2)%。RVEF与MAP无相关性(r=0.124,P>0.05),RVEF与RVEDVI呈负相关(r=-0.423,P<0.05),与RVESVI也呈负相关(r=-0.711,P<0.001)。本组患者的MPAP在正常范围或轻度升高(MPAP≥20mmHg),根据MPAP水平将患者分为两组,RVEF分别为(31.8±5.7)%和(33.6±8.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导管监测与超声心动图间的比较:本组患者都是轻度的三尖瓣反流。RVEF与超声心动图获得RVFAC呈正相关性(r=0.436,P<0.005),与RVMPI呈负相关性(r=-0.472,P<0.002)。而Sa与RVMPI和RVEF均无相关性(r=0.073,P>0.05;r=-0.141,P>0.05)。RVMPI与RVESVI呈正相关(r=0.364,P<0.05),但与RVEDVI无相关性(r=0.268,P>0.05)。③若以RVMPI≥0.35为截断值诊断RVEF<35%,其敏感度为81.53%,特异度为61.14%,有73.32%的患者可以得到正确分类。若以RVFAC≤0.35为截断值诊断RVEF<35%,其敏感度为80.12%,特异度为66.68%,有75.59%的患者可以得到正确分类。结论 由多普勒方法得到的RV MPI与Swan-Ganz连续漂浮导管得到的RVEF具有相关性,其线性方程为y=-0.54x+0.27,r=-0.472,P<0.002。①2D超声心动图得到的RVFAC与Swan-Ganz连续漂浮导管得到的RVEF具有相关性,其线性方程为y=-0.4x+0.18,r=0.436,P<0.005;②长期观察三尖瓣环的运动情况可能对评价患者的预后具有价值。  相似文献   
69.
背景:对退行性二尖瓣关闭不全合并心房颤动患者,需要在行二尖瓣人工瓣环置入治疗时同期处理心房颤动问题,迷宫Ⅲ型手术虽是治疗心房颤动的金标准,但其安全性遭到质疑。 目的:评价人工瓣环置入和迷宫Ⅲ型手术治疗退行性二尖瓣环扩张伴发心房颤动的安全性。 方法:纳入退行性二尖瓣关闭不全合并心房颤动患者43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两组治疗,试验组(n=21)施行二尖瓣成形和迷宫Ⅲ型手术,对照组(n=22)仅施行二尖瓣成形。 结果与结论:①术中安全性指标:试验组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血红蛋白尿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 < 0.001),两组尿量无差异。②术后安全性指标:试验组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临时起搏器应用比例和住院时间高于对照组(P < 0.05),两组间二次开胸止血率、脑卒中发生率无差异。③术后疗效:试验组术后当天与出院时的窦性心律转复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01)。出院时,两组心功能均恢复为NYHA Ⅰ级或Ⅱ级,超声心动图显示二尖瓣反流均在微量或轻度以下,三尖瓣均关闭良好,两组间左心房内径、左心室内径、左心室容积和射血分数无差异,但试验组跨二尖瓣A峰和跨三尖瓣A峰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01)。结果说明人工瓣环置入和迷宫Ⅲ型手术治疗退行性二尖瓣瓣环扩张伴发心房颤动在围手术期安全有效。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70.
我们自1988年至1991年接治5例深度褥疮病人的体会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1.性别与年龄:男3例,女2例,年龄20至42岁;2.褥疮部位及深度,2例位于骶尾部,1例位于右臀部,均达骨组织,褥疮面积7×10cm,8×6cm,7×6cm,7×5mm,8×5cm。二、治疗方法:创面清理后,先用双氧水、生理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