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4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21.
复合皮在深度烧伤创面的移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寻求解决深度烧伤创面愈合瘢痕增生和挛缩方法。方法 :采用理、化方法对异体皮肤进行处理 ,制成脱细胞异体真皮。结果 :动物实验证明移植成活率高 ,无排斥反应 ,愈合后的皮肤柔软 ,有弹性 ,耐磨 ,外观平整 ,无挛缩及瘢痕增生 ,组织学观察形态结构良好。 5例病人进行临床移植 ,成活率平均 (78 9± 2 7) % ,愈合平坦 ,色淡红 ,触软。结论 :脱细胞异体真皮是修复深度烧伤创面的较理想的材料。  相似文献   
22.
目的 研究趋化因子γ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在病理性瘢痕中的表达,探讨其在病理性瘢痕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趋化因子IP-10在28例瘢痕疙瘩(K组)、34例增生性瘢痕(HS组)及20例正常皮肤(N组)中的表达,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IP-10在K组及HS组中均呈高表达,与N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K组与HS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P-10可能通过趋化T淋巴细胞定向迁移,引发一系列免疫炎性反应,从而促进病理性瘢痕的形成.  相似文献   
23.
1 病历摘要例 1 男 ,4 5岁。因双下肢烧伤住院。入院时查体 :神清。心肺无明显异常。烧伤面积 2 8%,Ⅲ 1 6%。给予输液抗休克 ,保护创面等常规治疗 ,伤后 4天行双下肢切削痂游离植皮术 ,术后予抗生素预防感染及营养支持疗法 ,体温在 3 8℃左右 ,病情渐趋平稳。于伤后第 1 2天 ,突然出现体温升高 ,达 3 9℃ ,同时出现语言多而杂乱 ,夜间喊叫等精神症状 ,持续 2天。后据家属反映 ,该患有饮酒史 2 0余年 ,每日 3餐均饮酒 ,每餐 2 0 0ml左右。因而不排除有慢性酒依赖。而伤后半个月未饮酒 ,根据病史及精神科检查 ,诊为酒戒断综合征。给予综…  相似文献   
24.
治疗女性鼻唇沟老化的新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介绍一种较新的治疗女性鼻唇沟老化的手术方法.方法 先以抽吸的方法去除鼻唇沟外侧的颊部脂肪,再行鼻唇沟皮下分离,最后将取自腹部的脂肪纯化后植入分离的鼻唇沟.自1998年10月至2006年12月,对79例鼻唇沟老化的女性进行治疗.结果 除15例患者术后出现局部淤血,2周后自行恢复外,余者未出现其他并发症.术后3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其满意率为100%;术后3年,其满意率为86%.结论 将脂肪抽吸、鼻唇沟皮下分离及脂肪植入联合治疗女性鼻唇沟老化,其短期效果良好,但长期效果有待观察.  相似文献   
25.
糖尿病患者由于糖代谢障碍,易引起体内各种代谢紊乱,常伴有微血管和周围神经病变,易继发感染,容易加深创面,治疗不当易造成烧伤创面久治不愈。我院2004~2006年共收治糖尿病烧伤患者56例,采用综合治疗,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6.
2例聋哑患者CO中毒致迟发性脑病与热压伤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院于2010年1月收治了2例CO中毒聋哑患者,人院前出现骶尾部热压伤,入院后行患处坏死组织切除,邻近皮瓣转移修复,术后先后发生迟发性脑病。经相关治疗及精心护理后,热压伤创面愈合良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7.
大鸨胃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大鸨前胃及肌胃超微结构,为大鸨人工饲养提供理论基础。方法:超薄切片透射电镜观察。结果:在前胃粘膜柱状上皮细胞核上方分布着大量直径约0.2-0.8μm的致密颗粒,核周围可见许多泡状结构。前胃乳头内腔上皮细胞则为柱状粘液细胞,核上方胞质中充满着大量的粘原颗粒。深腺细胞根据核形态及线粒体结构差别可分两种.肌胃粘膜及直管腺上皮细胞的圆形核上方形成许多分泌颗粒,根据其分泌颗粒的结构分为两种细胞,一种分泌颗粒为均质圆形,另一种为纤维状的。两种细胞形成的分泌物参与类角质膜的形成,在腺管底部至粘膜表面 形成的类角质膜的超微结构有所不同。结论:大鸨胃具有较强的消化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