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31.
目的 探讨偏瘫患者受累下肢踝跖屈重复离心 向心收缩测试的特点和潜在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Kin Com等速测试装置以 12 0°/s、2 40°/s角速度测试 14例男性偏瘫患者 (实验组 )受累下肢 ,14例男性健康者 (对照组 )左下肢踝跖屈重复离心 向心收缩、单纯向心收缩两种收缩形式下向心收缩平均峰值力矩 ,并同步记录腓肠肌的肌电变化。同时进行测试后重复测试和 10m自我习惯的步速测量 ,以检验重测信度和与步速的相关关系。结果 实验组受累下肢踝跖屈重复离心 向心收缩中向心收缩力矩值较单纯向心收缩力矩值增大的百分比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且肌电图改变的百分比呈负值 ;Pearson相关系数和组内相关系数结果表明实验组受累下肢踝跖屈各种测试条件下的重测信度较高 (≥ 0 .90 ) ,实验组受累下肢踝跖屈离心收缩后的向心收缩力矩值与步速高度正相关 (r=0 .73)。结论 偏瘫患者受累下肢可因更好地应用弹性势能而使其产生较大的肌力 ;重复离心 向心收缩可较好地用于偏瘫患者受累下肢的功能评价 ,并可能有助于增强其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32.
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初诊时坐位姿势保持能力对判断功能预后的价值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研究初诊时坐位姿势保持能力对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预后的价值。方法 86例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根据初诊时坐位姿势保持能力的评价分为良好组和不良组 ,对两组患者出院时的步行能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住院时间进行评测。结果 初诊时坐位姿势保持能力良好组 ,站立训练开始的时间、步行训练开始的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比不良组短 (P <0 .0 0 1 ) ,说明良好组比不良组功能恢复快。出院时步行自立度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 ,良好组明显优于不良组 (P <0 .0 0 1 )。结论 初诊时坐位姿势保持能力与功能恢复密切相关 ,可作为功能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33.
目的:采用简易智力状况检查法与西方失语症成套测验对脑损伤后失语症患者进行检查,探讨脑损伤后认知功能障碍与失语症患者语言功能的关系。方法:选择1997-03/2004-09在解放军总医院康复医学科接受住院或门诊治疗的脑损伤后失语症患者52例,男44例,女8例。均接受简易智力状况检查及西方失语症成套测验中失语商的检查,其中35例患者只接受西方失语症成套测验中操作商和大脑皮质商的检查。根据检查结果,计算出失语商、操作商和大脑皮质商。对简易智力状况检查法总分与西方失语症成套测验中的各亚项分值及失语商、操作商、大脑皮质商之间的关系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逐步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52例失语症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简易智力状况检查法总分与西方失语症成套测验中自发言语、听理解、复述、命名、阅读、书写、运用、结构各项分值有显著性相关关系[(11.88±7.06,11.38±5.12,117.83±50.03,70.60±32.96,39.13±25.97,58.46±19.65,41.69±22.36,50.51±7.56,69.34±18.41)分,(r=0.490~0.859,P<0.01)],经逐步判别分析入选回归方程的测验指标是命名、书写和复述。②简易智力状况检查法总分与西方失语症成套测验的失语商、操作商、大脑皮质商有显著性相关关系[(11.88±7.06,56.43 相似文献
34.
Berg平衡量表在脑卒中患者中的构想效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Berg平衡量表在脑卒中患者中的构想效度。方法:4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偏瘫患者参与本研究。对患者进行Berg平衡量表、Fugl—Meyer评价表、步行速度和Barthel指数的评价。对测量数据进行项目分析、因素分析和相关性分析,验证Berg平衡量表的因素效度、会聚效度和区分效度。结果:经过因素分析形成包含两个因素,第一个因素测量与静态平衡相关的内容,第二个因素测量与动态平衡相关的内容,两个因素可解释总变异量为70.6%,显示Berg平衡量表具有良好的因素效度。Berg平衡量表得分显著相关于步行速度(rho=O.717,P〈0.001)和Barthel指数得分(rho=O.673,P〈O.001),显示Berg平衡量表具有良好的会聚效度。Berg平衡量表与Fugl—Meyer量表下肢得分之间显著相关(rho=0.655,P〈0.001),而且Fugl—Meyer量表下肢得分≤25分组和得分〉25分组的BBS得分之间比较差异显著(t=2.85,P=-0.007),显示Berg平衡量表具有良好的区分效度。结论:Berg平衡量表在脑卒中患者中具有良好的构想效度。 相似文献
35.
改善吞咽动作的训练方法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改善吞咽动作训练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疗效。方法:对19例脑卒中伴有吞咽障碍患进行改进的方法训练,用才藤7级分类法判定疗效。结果:全部患总有效率89.5%,结论:改善吞咽动作训练方法能有效地提高脑卒中吞咽障碍的疗效。 相似文献
36.
目的 验证中文版动作活动记录量表(MAL)在卒中患者中的重测信度和同时效度。方法 36例处于亚急性期或慢性期的卒中患者参与本研究。对患者进行中文版30个项目的MAL的使用量量表(AOU),动作质量量表(QOM)和上肢动作研究量表(ARAT)评价。结果 同一评价者两次AOU和QOM的评分评价结果之间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组内相关系数(ICC)均为0.998,MAL的AOU和QOM的评分与效标工具ARAT评分之间显著相关(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分别为0.764和0.723,分别P<0.01)。结论 中文版MAL在卒中患者中具有良好的重测信度和同时效度。 相似文献
37.
脑卒中偏瘫患者健侧上肢运动控制障碍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 :研究脑卒中偏瘫患者健侧上肢运动控制障碍对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6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 3个月后对健侧上肢进行上肢功能检查 (manualfunctiontest ,MFT) ,用巴塞尔指数 (BarthelIndex ,BI)评测患者的ADL。结果 :①治疗前MFT异常者 49例 (79% ) ;②MFT变化差值上早期康复组高于恢复期康复组 (P <0 .0 0 1 ) ;③MFT正常组 3个月治疗训练后BI值 1 0 0分 ,BI变化差值正常组高于异常组 (P <0 .0 0 1 )。结论 :脑卒中偏瘫患者健侧上肢存在运动控制障碍 ,并影响功能恢复 ,因此脑卒中后早期积极对健侧上肢运动控制障碍评测和治疗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38.
39.
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时间—距离因子临床决定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判别决定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时间-距离因子最重要的临床变量,为优化此类患者步行训练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30例恢复步行能力的脑卒中偏瘫患者,测定在自由状态的10m步行速度,求得患者的步行速度、步长和步频等时间-距离因子。用Fugl-Meyer评价法评测下肢运动功能,用Motricity指数评测下肢肌力,用Berg平衡量表评定平衡功能,用改良Ashworth评这法评定足跖屈肌张力。对步行时间-距离因子和临床变量间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然后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30例患者的步行速度为35.45(4.10-67.40)m/min ,平均步长为34.41cm,平均步频为91.59steps/min。患者的步行时间-距离因子与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下肢肌力之间呈高度正相关(Pearson‘s r=0.669-0.880;P&;lt;0.001);步行速度和步长与足跖屈肌张力痉挛程度呈负相关(Pearson‘s r=-0.280--0.481;P&;lt;0.001)。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决定步行速度、步长和步频的最重要的临床变量分别为下肢运动功能(R^2=0.766,P&;lt;0.001)、平衡功能(R^2=0.701,P&;lt;0.001)和下肢肌力(R2=0.757,P&;lt;0.001);决定步行速度、步长和步频的最重要的下肢肌力分别为髋屈曲肌力(R^2=0.573,P&;lt;0.001)、膝伸展肌力(R^2=0.583,P&;lt;0.001)和髋屈曲肌力(R^2=0.191,P&;lt;0.05)。结论 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下肢肌力(尤其髋屈曲肌力)是决定脑卒中偏瘫患者步地时间-距离因子最重要的临床因素。 相似文献
40.
重度脑卒中偏瘫早期的下肢支具治疗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在脑卒中的康复治疗中,因为早期偏瘫后肢体障碍有可能出现自然恢复,一般都把支具疗法放在治疗的后期,作为残损的功能补充。近来日本学者宽原美提出早期使用支具有利于运动疗法的实施〔1〕;近藤克则也指出脑卒中偏瘫患者从急性期开始,就产生快速肌萎缩,早期站立是有效的预防措施〔2〕。我们在重度偏瘫患者的早期运动治疗过程中,用下肢长腿支具控制膝、踝关节,实现了早期站立,提高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现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研究对象30例均为本院康复医学科住院患者,其中对照组13例为1997年1月~12…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