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速度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该文通过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速度的变化与病程关系的研究,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速度恢复的规律。方法35例发病后6周内进行步行功能训练的的脑卒中偏瘫患者,连续进行12周的步行速度评测。步行速度测量方法采用10m最大步行速度测定方法。结果脑卒中偏瘫患者最大步行速度的变化与病程呈近似双曲线函数关系Y=A-B/X(R2=0.971)。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步行速度恢复的变化是有规律的,而且是可以预测的。 相似文献
2.
膝关节损伤后远期肌力改变的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分析膝关节韧带、半月板等损伤后股四头肌、绳肌远期肌力改变的情况 ,以探讨损伤后远期肌力改变与肌肉收缩类型的关系、向心收缩 /离心收缩比值和拮抗肌比值等反映膝关节稳定性指标的变化、优势下肢膝关节损伤的特点及肌力改变与损伤时间的相关关系。方法 :应用Kin-Com等速测试装置分别测定 3 8例膝关节损伤后受试者等长收缩肌力峰值、60°/sec和 1 80°/sec角速度下向心收缩、离心收缩力矩峰值。结果 :(1 )损伤侧与非损伤侧股四头肌在不同测试条件下远期肌力存在显著差异 (P <0 0 5 ) ,同名肌群肌力缺失百分比 >1 0 % ;(2 )损伤侧与非损伤侧绳肌在不同测试条件下远期肌力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3 )损伤侧膝关节以 60°/sec角速度向心收缩、离心收缩时远期肌力减退程度显著高于等长收缩时远期肌力的减退程度 (P <0 0 5 ) ;(4 )等速测试时损伤侧与非损伤侧的向心收缩/离心收缩比值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且均 <1 0 0 % ;(5 )损伤侧膝关节拮抗肌比值范围为 5 0 %~ 80 % ;(6)优势下肢膝关节损伤患者股四头肌远期肌力减退程度显著高于非优势下肢膝关节损伤患者 (P <0 0 5 ) ;(7)等长收缩、向心收缩、离心收缩远期肌力缺失百分比与损伤时间无显著相关关系 (P >0 0 5 )。结论 :膝关节 相似文献
3.
牵引治疗颈椎退变性眩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颈椎退行性变合并眩晕,通常被归入椎动脉型和交感型颈椎病[1]、颈性眩晕[2]、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3]等病。它们的共性是颈椎退行性病变。我们针对这一共性,采用颈椎牵引方法治疗颈椎退变性眩晕患者25例,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25例中男16例,女9例;年龄27~72岁,平均58岁;病程最短为11天,最长为14年,1年以内14例,1~3年7例,3年以上4例。本组患者均排除了神经系统及外周前庭器官器质性病变。临床表现:眩晕。眩晕性质为旋转性11例,摇晃性为7例,站立不稳或倾斜感5例,眼前发黑,头脑不清2例。眩晕发作方式为阵发性(反复发作,每…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结构性速度依赖性平板训练和常规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ADL能力、步行能力和速度的影响。方法:解放军总医院康复医学科2002-09/2004-08收治脑卒中偏瘫患者50例。所有患者均可独立或在监视下步行16m以上,且步行速度1min超过10m,排除存在限制活动的并发症者。将5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层随机为速度依赖性组(25例)和常规步行训练组(25例)。速度依赖性组进行结构速度依赖性平板步行训练治疗,常规步行训练治疗以神经易化技术为主。20min/次,1次/d,5次/周,连续4周治疗。两组患者仍进行除步行训练以外的其他训练内容。在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进行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价、Berg平衡量表、步行功能性分级、功能独立性测量和步行速度的评定。结果:45例患者完成研究,5例脱落。速度依赖性组(23例)和常规步行训练组(22例)经过4周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平衡功能、步行功能、功能独立性和步行速度变化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lt;0.001),但在平衡功能、步行功能、功能独立性和步行速度方面的改善效果上结构性速度依赖性平板训练比常规步行训练更为有效(ES=0.69~0.89),但在下肢运动功能改善效果方面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ES=0.35)。所有参与研究的患者(包括脱落的5例)在训练期间没有出现心脏症状和其他副反应。结论:结构性速度依赖性平板训练比常规步行训练更为有效。在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障碍的训练策略上,结构速度依赖性平板步行训练是一新的,安全可行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5.
国际抗震救援队战士下肢运动生理及运动行为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国际抗震救援队战士在冬季适应性野营拉练时下肢运动生理及运动行为改变的情况.方法:选择28名国际抗震救援队战士,在单兵负荷15kg-20kg、4天行程约100km的冬季野营拉练中,分别于行军前、行军途中(第2天,累计行程约50km)、行军后即刻(第4天,累计行程约100km)及行军结束后(自然恢复)3天,采用多频生物电阻抗人体成分分析仪和闭眼单脚站立计、纵跳计,进行了下肢水分分布、闭眼单脚站立和纵跳的测试.结果:28名受试战士平均体重67.91kg±7.06kg;平均体脂百分比17.45%±2.25%.下肢的水分分布随行军路程的增加而增加,并显著地高于基线水平(p<0.05),行军后自然恢复3天时,受试战士下肢的水分分布仍处于较高水平,且显著高于基线水平(p<0.05).结果表明,受试战士闭眼单脚站立能力随行军路程的增加呈略下降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行军后自然恢复3天可恢复至基线水平;受试战士纵跳能力在行军途中(第2天,累计行程约50km)有显著下降(p<0.05),此后可逐渐恢复至基线水平.结论:国际抗震救援队战士身体素质及训练素质相对较高,本次冬季适应性野营拉练训练量掌握适度,因此,受试战士在训练中虽出现下肢水分分布增加的现象,但完成闭眼单脚站立和纵跳等下肢运动行为的能力依然较好.有关液体改变情况和下肢水分分布增加的结果提示在今后同类训练科目中应注意适当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采取早期干预的措施,有效地防止下肢肿胀现象。 相似文献
6.
6例完全性失语的临床治疗观察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脑卒中完全性失语(global aphasia,GA)是失语症中最严重的一种,占失语症的 17%[1]。一般表现为所有语言功能均严重障碍或几乎完全丧失,特别是口语表达能力可至无法进行任何信息交流的程度。患者通常发单音节或刻板言语,甚至表现为缄默,临床治疗难度大、效果差。我们参照有关资料,制定了一套单纯语言训练治疗脑卒中完全性失语的方法,取得了一定效果。1对象与方法1.l对象选择 根据西方失语检查法,以自发言语分数、口语理解分数除以20,复述分数除以10与命名分数除以10各项之和乘以 2,计算出失语指… 相似文献
7.
积极康复程序对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31,自引:7,他引:31
目的:研究积极康复训练程序对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不具备步行能力的40例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观察组采用积极康复训练程序训练,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程序训练。结果:康复训练结束时,两组在步行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上明显改善,但是观察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结论对照组。结论:采用积极康复训练对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恢复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患侧下肢肌力与步行速度和步行独立性之间的相互关系,明确下肢肌力在影响步行功能恢复上的决定因素,为制定更为有效的康复治疗程序提供指南。方法37例恢复步行能力的脑卒中偏瘫患者,用Motricity指数评测患侧下肢肌力,测定在自然舒适状态下的10m步行速度,用FIM中的步行项目测量步行的独立性。对患侧下肢肌力与步行速度和步行独立性之间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然后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患者患侧下肢肌力与步行速度和步行独立性之间呈高度正相关(r=0.738和0.695,P<0.001);患侧髋屈曲肌力是步行速度和步行独立性最重要的决定因素(R2=0.331和0.479,P<0.001)。结论脑卒中患者的患侧下肢肌力在步行速度和步行独立性恢复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速度与步长和步频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脑卒中煽瘫患者步行速度与步长和步频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 30例恢复步行能力的脑卒中偏瘫患者,测定在自由状态的10m步行速度,求得患者的步行速度、步长和步颜等时间—距离因子。对步行速度、步长和步频间进行Pearson和Spearman相关分析及回归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30位患考的步行速度为35.45(4.10—67.40)m/min,平均步长为34.4lcm,平均步颇为91.59Steps/min,步长步频比为0.0038(0.0020—0.0054)[m/(steps&;#183;min)]。患考的步行速度与步长和步频之间呈高度正相关(r=0.957和r=0.874,P&;lt;0.001);步长和步频之间也呈正相关(r=0.781,P<0.001);步长步频比与步行速度之间的相关性差(r=0.280,P&;gt;0.05)。回归分析发现步行速度与步长和步频之间存在线性回归关系(R2=0.915和R2=0.763,P&;lt;0.001),步长与步频之间也存在线性回归关系(R2=0.610,P&;lt;0.001)。逐步回归分析发现步长对步行速度的影响最为显著(R2=0.878,P&;lt;0.001)。结论 脑卒中偏瘫患者自由步行速度与时间—距离因子步长和步频之间存在规律性的关系,研究结果有助于优化患者的步行训练。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国际抗震救援队战士在冬季适应性野营拉练时下肢运动生理及运动行为改变的情况。方法:选择28名国际抗震救援队战士,在单兵负荷15kg-20kg、4天行程约100km的冬季野营拉练中,分别于行军前、行军途中(第2天,累计行程约50km)、行军后即刻(第4天,累计行程约100km)及行军结束后(自然恢复)3天,采用多频生物电阻抗人体成分分析仪和闭眼单脚站立计、纵跳计,进行了下肢水分分布、闭眼单脚站立和纵跳的测试。结果:28名受试战士平均体重67.91kg±7.06kg;平均体脂百分比17,45%±2.25%。下肢的水分分布随行军路程的增加而增加,并显著地高于基线水平(p<0.05),行军后自然恢复3天时,受试战士下肢的水分分布仍处于较高水平,且显著高于基线水平(p<0.05)。结果表明,受试战士闭眼单脚站立能力随行军路程的增加呈略下降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行军后自然恢复3天可恢复至基线水平;受试战士纵跳能力在行军途中(第2天,累计行程约50km)有显著下降(p<0.05),此后可逐渐恢复至基线水平。结论:国际抗震救援队战士身体素质及训练素质相对较高,本次冬季适应性野营拉练训练量掌握适度,因此,受试战士在训练中虽出现下肢水分分布增加的现象,但完成闭眼单脚站立和纵跳等下肢运动行为的能力依然较好。有关液体改变情况和下肢水分分布增加的结果提示在今后同类训练科目中应注意适当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采取早期干预的措施,有效地防止下肢肿胀现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