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62.
采用无创性容积描记、静脉造影和光镜及电镜观察对44例(57条)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患者和12例(24条)正常人下肢的血流动力学和形态学进行对比研究。结果:皮肤营养障碍者其深静脉功能不全占68%,其中伴交通支不全为44%;营养障碍组(n=37)与正常对照组(n=24)和外观正常组(n=20)比较,以及深静脉3~4级返流组(n=15)与正常对照组(n=24)和1~2级返流组(n=15)比较,静脉回复时间(VRT)、节段性静脉容积(SVC)和静脉最大回流量(MVO)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交通支异常者VRT与正常人比较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皮肤病理和超微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微血管内白细胞聚集是微血管病变的原因。提示:深静脉3~4级返流伴小腿交通支不全是皮肤营养障碍的主要原因;下肢VRT明显缩短,SVC显著增大是皮肤营养障碍的血流动力学特点;微血管内白细胞聚集是皮肤病变的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63.
采用IMEXLAB9000型多功能血管病变诊断仪检测44例(57条)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将光电容积描记和空气容积描记结果与下肢静脉造影和多谱勒超声对照,结果表明:PPG可鉴别原发性和继发性浅静脉曲张(P<0.002),对深静脉3~4级返流诊断符合率为86.7%,PCR检测深静脉通畅度,其比值和曲线符合率分别为90.9%和86.4%。认为PPG和PCR联合测定是一种快速简例的无创性功能诊断方法,并检查方法和注意事项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4.
1临床资料 患者女,66岁.曾多次因解黑便入院,电子结肠镜未见异常,胃镜及全消化道钡餐示胃窦炎伴胃粘膜脱垂,经止血等对症支持治疗后好转.1998年ECT提示右脐外异常浓聚影为出血灶,升结肠可能性大.2000年11月17日再次不明原因解黑便人院.查体:轻度贫血貌,腹平软,全腹无压痛、反跳痛.入院后经洛赛克、凝血酶等治疗仍多次解暗红色稀便.查血常规RBC 2 99×1012/L、HGB 93g/L.急诊在局麻下行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回结肠动脉造影(DSA)及亚超选择性回结肠动脉结肠支栓塞治疗.经右股动脉穿刺置入5F导管,选择进入回结肠动脉,注入碘海醇,见回结肠动脉结肠支远端血管丰富卷曲成团,静脉早期显影,造影剂外溢,证实出血灶为升结肠中下1/3处的动-静脉畸形(图1、2).将导管放至结肠支起始部,注入1.5~2.0cm真丝线段20根后再次造影,血管畸形消失,其他正常分支显影良好(图3). 术后未诉腹痛,查体腹软,全腹无压痛.术后第3天进食;第6天解黄色软便;第11天痊愈出院.2个月后随访未见下消化道出血症状. 相似文献
65.
目的探讨粒子植入联合热疗、化疗等微创综合治疗恶性实体瘤的疗效。方法对25例(35个病灶)恶性肿瘤采用CT、B超定位和术中碘125粒子植入联合热疗、化疗、射频消融和免疫治疗同步综合治疗实体肿瘤,治疗后1~3个月复查CT随访。结果 25例35个病灶,完全缓解7个,部分缓解11个,稳定11个,进展6个,总有效率51.4%(18/35);总局控率82.9%(29/35);35个病灶治疗前瘤体直径平均为(5.77±2.48)cm,治疗后明显缩小为(3.64±2.89)cm(t=2.68,P0.05)。结论粒子植入联合热疗等微创综合治疗中晚期和复发恶性实体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相似文献
66.
目的评价血管重建术后内衬明胶和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受损血管壁对防止血管狭窄的效果。方法建立兔股动脉再狭窄动物模型,实验组内衬浓度为30%的明胶及VEGF于损伤段动脉壁,分别于2周和4周采集标本,行图像分析及TUNEL原位杂交,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内膜面积(NEA)、内中膜面积比(NEA/MA)和平滑肌细胞凋亡率,电镜观察平滑肌细胞的增生及凋亡情况。结果对照组较实验组新生内膜厚,而且细胞数也明显多。对照组NEA[2周及4周分别为(1.02±0.41)和(1.46±0.15)mm2]比实验组[分别为(0.57±0.15)和(1.18±0.36)mm2]大。NEA/MA对照组[2周及4周分别为(0.54±0.14)和(0.75±0.10)]也明显高于实验组[分别为(0.35±0.05)和(0.62±0.25)]。TUNEL阳性细胞率对照组2周为(13.6±2.4)%,4周为(15.1±2.1)%,治疗组分别为(18.2±5.8)%和(17.0±1.5)%。电镜观察发现对照组平滑肌细胞明显增生,细胞器发达,肌丝较多,而实验组见较多的凋亡小体有髓样结构形成。结论提示明胶联合VEGF内衬血管成形术后的血管内壁对血管再狭窄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7.
下肢静脉疾病常见,其中血液倒流性疾病占81%。应用无创性检测能客观地评价静脉瓣膜功能以及病变部位。1978年Barnes首先采用光电容积描记(Photople thysmography,PPG)检测静脉炎后综合征的皮肤微循环改变,发现静脉瓣膜可发生功能不全。1979年Abramowitz提出了PPG诊断下肢静脉疾病 相似文献
68.
乔正荣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1995,20(1):68-70
无创性PPG检测在下肢静脉疾病中的应用第一医院血管外科乔正荣综述时德审校中图分类号R445下肢静脉疾病是常见病,其发病率为20%~40%,是下肢动脉病的10倍 ̄[1,2]。静脉造影虽可显示瓣膜功能状态,但较复杂,损伤血管,不宜多次重复。Barnes ̄... 相似文献
69.
目的:探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DV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彩色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的正确率为97.8%, 空气容积描记MVO/SVC值结合曲线诊断正确率为97.2%, ECT为100%。手术+药物治疗组MVO/SVC值及大小腿周经术后1周与非手术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治愈62例(64.6%),好转25例(26.0%),无效3例(3.1%),自动出院6例(6.3%)。结论:彩色血管多普勒超声是DVT首选的无创诊断方法,空气容积描记对DVT的诊断和疗效评价是一种客观有效的无创性检测方法,尽早手术取栓加溶栓抗凝综合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