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儿科学   24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32篇
内科学   1篇
皮肤病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8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21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目的:分析采用不同种类封堵器封堵治疗儿童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短中期随访的结果。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5月~2012年12月确诊动脉导管未闭126例并接受介入治疗的疗效。根据动脉导管未闭大小分别选择弹簧圈、Amplatzer封堵器、Plug血管塞以及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对临床疗效、安全性及术后3个月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成功植入封堵器125例,封堵技术成功率99.2%。其中Amplatzer的PDA封堵器107例(84.9%)、弹簧圈2例(1.6%)、膜周部对称型Amplatzer的VSD封堵器2例(1.6%)、ADO-Ⅱ封堵器7例(5.6%)、血管塞Plug封堵器7例(5.6%)。术后半小时经造影或超声心动图检查,少量残余分流17例,术后3 d超声心动图检查残余分流6例,3个月后均无残余分流。患者术后3个月心超检查左房前后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比术前有明显降低(P<0.05)。结论应用封堵介入治疗小儿动脉导管未闭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临床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72.
73.
本院新生儿病房自1980年5月至1985年12月住院总人数为5644例,而其中第一诊断为新生儿肠炎为190例,占同期新生儿住院总人数3.3%,其中死亡2例,病死率1.05%,现分析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情况:男107例,女83例。男:女1.28:1。二、发病日龄:日龄分组:1~5天16例占8.4%;~10天41例占21.57%;~15天38例占20%;~20天34例占17.89%,~25天33例占17.3%;~30天28例占14.7%。其中6~10天年龄组发病率最高。三、体重:29例<2500g占15.26%,  相似文献   
74.
目的:研究牛磺酸对血管紧张肽Ⅱ(AngⅡ)诱导的新生大鼠心肌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胶原合成的抑制及对转化生长因子β_1(TGF-β_1)蛋白表达的下调作用,以探讨其对抗AngⅡ诱导的心肌纤维化的作用。方法:在AngⅡ诱导心肌成纤维细胞增殖前后加不同浓度的牛磺酸,并采用羟脯氨酸法、MTT比色法分别测定胶原量和细胞增殖情况、SDS-PAGE电泳测胶原Ⅰ/Ⅲ型比值、ELISA法测定TGF-β_1蛋白的含量。结果:(1) AngⅡ有促进心肌成纤维细胞增殖及胶原合成的作用,其浓度在1×10~(-7)mmol·L~(-1)时达最大效应;(2)牛磺酸能抑制由AngⅡ诱导的Ⅰ/Ⅲ型胶原比值增高和TGF-β_1蛋白含量的增加,其中100,200 mmol·L~(-1)的牛磺酸可抑制AngⅡ诱导的细胞增殖和胶原合成。结论:牛磺酸可用于抑制由AngⅡ导致的心肌纤维化。  相似文献   
75.
儿童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6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儿童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各种治疗进行临床分析。方法对61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VST)患儿入院后接受的机械刺激、药物治疗、食道调搏和射频消融治疗,根据其转复率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机械刺激组转复率16%(8/50),药物治疗组转复率93.8%(45/48),食道调搏组转复率100%,射频消融组转复率100%。结论儿童PVST的治疗临床上仍应首先行机械刺激,无效则应选用药物治疗,药物疗效不佳或出现血流动力学改变者可行食道调搏,对反复发作影响生活学习者可予射频消融术进行根治。  相似文献   
76.
目的 建立大鼠主动脉支架术动物模型,为冠状动脉支架再狭窄等研究提供实用的小动物平台。方法 SD雄性大鼠18只(500~700 g),麻醉消毒后,经左髂动脉切口于肾动脉分叉处上方10 mm的腹主动脉处行2.5 mm×16.0 mm支架植入,缝合左髂动脉切口。术前及术后即刻、1个月、2个月、6个月对支架段血管进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测分析。结果 通过切开髂动脉于大鼠腹主动脉行支架植入术均获成功,无大鼠死亡及跛行。OCT检查结果显示:术前大鼠主动脉内膜显示清晰,直径约2 mm;术后即刻支架钢梁突出内膜、贴壁良好;术后1个月可见内皮细胞覆盖;术后2个月见少量内膜增生;术后6个月可见较明显的内膜增生,未见血栓形成。结论 大鼠经髂动脉切开主动脉支架植入可行性强,可通过OCT进行精准评估。  相似文献   
77.
我们对1998年10月~2000年10月用顺铂化疗的50例肿瘤病人配合中药止吐治疗观察,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50例恶性肿瘤病人全部接受以顺铂为主的联合 化疗。随机分成中药治疗组和甲氧氯普胺(灭吐灵)组。两组病人平  相似文献   
78.
目的 探讨CD4+CD25+调节性T细胞在川崎病发病机制中作用.方法 以2006年12月~2008年2月入院的32例KD患儿为研究对象,以年龄匹配的30例儿童作为对照组(其中15例急性呼吸道感染的发热患儿为非KD发热组,15例健康体检患儿为健康组),KD患儿分别于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前和IVIG治疗后热退2~3天取外周血,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单个核细胞CD4+CD25+调节性T细胞及其他免疫细胞比例,并分析其关系.结果 急性期KD患儿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比例与非KD发热患儿和健康对照组相比均明显降低(P〈0.01).而IVIG治疗后热退2~3天,CD4+CD25+调节性T细胞比例明显升高,接近于正常水平.同时,急性期KD患儿外周血中,CD3+CD4+、CD19+CD23+细胞业群比例明显增高,而CD3+CD8+、CD16+CD56+细胞亚群比例明显下降.在IVIG治疗后热退2~3天,CD3+CD4+,CD19+CD23+细胞亚群比例均有明显的下降,CD3+CD8+细胞比例升高,但未见CD16+CD56+细胞比例的升高.且在KD急性期,CD3+CD4+、CD19+CD23+细胞亚群比例与CD4+CD25+调节性T细胞比例成负相关性(P〈0.01),而CD3+CD8+、CD16+CD56+细胞亚群比例则与其没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在IVIG治疗后热退2~3天,CD3+CD4+、CD19+CD23+细胞亚群比例仍与CD4+CD25+凋节性T细胞比例呈负相关(P〈0.01).结论 CD4+CD25+调节性T细胞可能通过对体内免疫细胞的调控参与了KD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79.
目的观察比较经导管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房间隔缺损与外科手术治疗房间隔缺损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经超声心动图、胸片、临床症状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的患儿,其中采用Amplatzer介入封堵术(介入治疗组)患儿24例,经外科修补手术治疗(手术组)患儿31例,进行年龄、性别、房间隔缺损直径大小、心胸比例、术前反复肺部感染、住院天数、费用、成功率、术后并发症的比较。结果两组均无死亡病例。介入治疗组成功率95.24%,外科手术治疗成功率100%,两组患者的房间隔缺损直径、手术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介入治疗组与手术组总住院平均天数分别为(6.79±2.60)d和(16.52±5.92)d,平均费用分别为(3.55±0.79)万元和(2.36±0.82)万元。结论介入手术和外科手术均是治疗房间隔缺损安全、有效的方法,但介入治疗操作简单,手术时间和住院天数短.安全性好,创伤小,并发症低,更具可行性。  相似文献   
80.
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基础研究及临床试验均已取得显著进展,其治疗益处主要归功于旁分泌机制。而外泌体是间充质干细胞关键的治疗性旁分泌因子,可调节免疫功能、促进血管新生、抗纤维化,并对梗死区的心肌细胞产生保护作用。基于外泌体的"无细胞治疗"在再生医学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该文回顾了近年来间充质干细胞源外泌体在心肌梗死中的应用,并对其潜在的优点和局限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