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02篇 |
免费 | 14篇 |
国内免费 | 21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20篇 |
妇产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20篇 |
口腔科学 | 1篇 |
临床医学 | 68篇 |
内科学 | 37篇 |
皮肤病学 | 2篇 |
神经病学 | 4篇 |
特种医学 | 10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4篇 |
外科学 | 56篇 |
综合类 | 131篇 |
预防医学 | 42篇 |
药学 | 45篇 |
中国医学 | 75篇 |
肿瘤学 | 2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5篇 |
2022年 | 5篇 |
2021年 | 5篇 |
2020年 | 2篇 |
2019年 | 4篇 |
2018年 | 2篇 |
2017年 | 4篇 |
2016年 | 8篇 |
2015年 | 2篇 |
2014年 | 7篇 |
2013年 | 11篇 |
2012年 | 14篇 |
2011年 | 21篇 |
2010年 | 27篇 |
2009年 | 30篇 |
2008年 | 23篇 |
2007年 | 36篇 |
2006年 | 24篇 |
2005年 | 19篇 |
2004年 | 38篇 |
2003年 | 27篇 |
2002年 | 13篇 |
2001年 | 22篇 |
2000年 | 19篇 |
1999年 | 10篇 |
1998年 | 20篇 |
1997年 | 18篇 |
1996年 | 9篇 |
1995年 | 20篇 |
1994年 | 8篇 |
1993年 | 13篇 |
1992年 | 11篇 |
1991年 | 6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12篇 |
1987年 | 9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3篇 |
1978年 | 1篇 |
1977年 | 1篇 |
1963年 | 3篇 |
196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4587株分支杆菌菌种鉴定与药敏试验结果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我院 1998年 7月~ 2 0 0 1年 10月门诊及住院患者痰液、其他体液 (包括胸腹腔积液、脑积液、尿液、白带、淋巴液、伤口分泌物等共 13种 )样本分离出的 4 5 87株分支杆菌进行菌种鉴定 ,并对其中 30 2 8株结核分支杆菌进行了药物敏感性 (药敏 )试验 ,以了解我院分支杆菌的分布和对抗结核药物的耐受情况。对象与方法 (1)试验对象 :均为我院门诊和住院患者 ,少数来自院外 ,总计 32 11例患者共 4 5 87株分支杆菌。 (2 )实验方法 :菌种鉴定 :按照中国防痨协会制定的“结核病诊断细菌学检验规程”[1] ,对临床分离株共 4 5 87株作了分支杆菌菌…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讨HBV与ATB1协同致肝癌的机理.方法用RIA法测定HBV转基因小鼠与正常小鼠暴露ATB1后0,05,1,2,4,8,24h7个不同时相肝脏ATB1DNA加成物的含量变化.结果暴露ATB1后,HBV转基因小鼠肝脏ATB1DNA加成物含量在各时相均高于正常小鼠,尤以1h高峰时相值(5592pmol/mg±415pmol/mg比4136pmol/mg±282pmol/mgDNA,P<001)及24h时相值(2487±203比989±85,P<001)最显著.24h后,转基因小鼠肝脏ATB1DNA加成物仍维持高水平,但正常小鼠已基本恢复至暴露前水平.结论HBV转基因小鼠暴露ATB1后肝脏ATB1DNA加成物含量增加可能为HBV与ATB1协同致肝癌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23.
AmpliSensor-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结核分支杆菌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目的探讨Amplisensor-聚合酶链反应(AmpliSensor-PCR)在结核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AmpliSensor-PCR对784例结核病患者及160例肺癌患者的标本进行检测,并与PCR(凝胶电泳后,经溴化乙锭染色)、涂片、培养等法比较。结果AmpliSensor-PCR的敏感性显著高于涂片及培养(P<0.01)。特异性较PCR法高。结论AmpliSensor-PCR可以通过标准曲线划定检出下限,并可换算出标本中原始的靶DNA值,同时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对肺结核尤其是肺外结核的诊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4.
25.
26.
未分化大细胞肺癌37例外科治疗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未分化大细胞肺癌的临床特点,诊断及外科治疗。方法 行肺叶切除,双肺叶片切除23例,全肺切除10例,姑息性肺叶切除4例,术后UICC分期Ⅰ期2例,Ⅱ期14例,ⅢA期16例,ⅢB期5例。术后随访3~5年。15例术前术后化疗的病例1,3,5年生存率73.3%、46.7%33.3%。17例单纯手术未化疗病例的1,3,5年生存率64.7%,29.4%、9.1%。结论 未分化大细胞肺癌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特性,恶性程度高,局部浸润明显,易早期出现血行或淋巴转移。易误诊为低分化腺癌或鳞癌。术式以肺叶切除和双肺叶切除为主,单纯手术治疗效果差。采取化疗+手术+化疗的综合治疗模式能提高远期生存率,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7.
目的建立假丝酵母SSR-PCR反应体系,确立最佳反应条件,为将该技术用于临床假丝酵母感染的快速鉴定奠定基础。方法根据引物Tm值设立退火温度梯度,确定适宜的退火温度。利用正交实验,对影响SSR-PCR反应体系的Taq DNA聚合酶、模板DNA、dNTP、引物等4种主要因素,进行优化。结果引物最适退火温度为51℃。假丝酵母最佳的SSR-PCR反应体系为:在25μl的PCR反应体系中加入Taq DNA聚合酶1.0 U、模板DNA为25 ng、dNTP为0.15 mmol.L-1、引物为0.5μmol.L-1。结论采用正交实验优化的SSR-PCR反应体系,操作简便,电泳条带清晰,多态性好,重复性强,可为进一步建立临床假丝酵母感染的快速鉴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8.
29.
30.
ABO基因启动子CpG岛甲基化与白血病的相关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研究发现ABO血型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相关,某些肿瘤导致A、B血型物质减少的现象已日益引起关注。本研究探讨ABO基因启动子CpG岛甲基化与白血病的相关性。采用流式细胞仪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了不同血型的健康人群和各种血液病患者外周血红细胞表面ABH抗原的相对含量,用PCR和MSP—PCR分别检测血液病患者和健康人ABO基因启动子DNA序列和CpG岛甲基化,以及ABO基因启动子-102位点的甲基化。结果发现,白血病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A、B抗原减少;通过对比检测健康人和患者的ABO基因启动子序列,未发现有序列的不同,说明启动子序列高度保守;利用重亚硫酸盐对DNA样本进行修饰后,通过对健康人和患者的ABO基因启动子序列进行扩增和测序,发现健康人和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在ABO基因启动子的CpG岛区没有甲基化的位点,而急性髓性白血病(AML)、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和部分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在位置为-102、-101、-100、-99和-97位置的C碱基均有甲基化的现象。结论:甲基化是造成白血病患者AB抗原下降的原因;-102、-101、-100、-99和-97这几个甲基化位点有可能是白血病的特异性表现;针对-102住点检测结果提示-102位点是否甲基化有可能作为白血病鉴别诊断中一个有意义的分子标识物。 相似文献